践行企业家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

2017-11-16 22:24周俊仰
银行家 2017年11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周俊仰

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3个半小时,32440余字讲稿,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乡村建设专门进行了安排,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既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方向,也指明了新时代农商行发展方向。近日,成都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萍应邀接受《银行家》专访,畅谈成都农商银行如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

《银行家》:据我们了解,成都农商银行成立迄今,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7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排名232位;在普兰金融2017最新银行主体评级一览公开市场评级中获评AAA,位列全国农商银行系统前五。面对这些骄人的成绩,请您谈谈,成都农商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最为注重的是什么。

陈萍:65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取得的成绩令人欣慰,但我行最注重的是始终坚持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统筹城乡发展的经营宗旨,发挥自身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所特有的优势,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普惠金融工作队伍,走出一条“践行企业家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路,聚焦薄弱领域,把金融服务做实、做深、做精,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银行家》:普惠金融是当前炙手可热的金融热点,更是商业银行重点关注的业务蓝海。请问那么成都农商银行是如何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的。

陈萍:我行始终致力于豐富普惠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把“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纳入推进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首个)的核心工作内容之一,重点从“三农”金融服务、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社区金融服务、金融扶贫等四个方面推进。截至2017年6月末,全行有营业网点647个,80%扎根在城乡县域;在乡镇及以下区域设立惠农微银行终端20个,助农取款服务点1164个;聘请村级金融服务联络员2047名,覆盖成都市所有行政村,形成了县域、乡镇、行政村多层次的金融服务网络。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302亿元,在贷款总额中占66.82%,比年初增加99亿元,增速达8.23%。

《银行家》:作为2017年的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在举国期待中,于2月5日正式出台。文件从产品结构、生产方式、创新驱动等方面,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的安排与部署。在这一背景下,成都农商银行将如何做助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者。

陈萍:我行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三农贷款可得性”和“构建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来积极推进“三农”金融服务,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先谈谈“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三农贷款可得性”。

围绕美丽新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涌现出的各类信贷需求,我行不断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涉农信贷支持的覆盖面,截至2017年6月,已设立支农信贷产品30余个。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完善农村产权融资贷款产品。一方面,结合“两权”试点工作,对已试行的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融资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融资贷款、集体建设用地融资贷款进行优化,新推出农业设施抵押贷款、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金土地足值贷”等;另一方面,结合成都市深化林权制度改革系列政策的出台,针对新增的林地经营权、非林地上的花木、经济林木(林果)等林权,推出“林易贷”系列产品,支持林下产业经济融资需求。截至9月末,农村产权融资贷款余额40余亿元。

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业务模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规模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已成为趋势,融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在农村产权流通处置困难、价值较低等现实困难下,我行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和尝试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业务模式,即选择农村产权直接抵押、风险基金、收储公司收储、履约保证保险、政策性补贴、地上农作物收益、地上设施、自然人保证、特定主体回购等任意一种或多种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组合的融资模式。既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资金需求,又最大限度地解决担保难问题。

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职业经理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顺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经营发展趋势的新型市场主体,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力量。根据其经营特点,我行先后推出了“专合贷”“家庭农场贷”“农职易贷”(针对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贷款)等产品。

推广农业产业链融资。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价值链连接,为上下游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支持,支持项目40余个,授信金额逾10亿元。其他诸如数字化普惠金融、“农贷通”平台建设等也是很有成效的,就不详细介绍了。

下面再谈谈“构建服务网络,实现服务全覆盖”工作的事。

2012年,在实现营业网点对成都市乡镇的全覆盖后,我行积极完善和优化综合金融服务的软、硬件条件,扩大网点服务辐射面。通过物理渠道、电子渠道、互联网金融平台融合运用,延伸服务的触角和半径,金融服务到村组(社区),更有效地填补金融服务的空白,增强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时效性。为此,我们主要围绕网点、自助、村村通等几个关键点开展工作。

在网店布局方面,我们的着眼点是优化网点布局,完善网点功能。2012年以来对农村区域80余个网点进行迁址、改造,截至6月末,在营业网点配置大堂经理131名、理财经理170名;简化了耕保基金等财政补贴兑付手续,新增贷款直通上账等功能。endprint

自助渠道建设方面努力做到广覆盖。一是布设自助设备,延伸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在农村地区布放自助设备700余台。二是发展网银与移动银行业务,扩展服务渠道。今年向郊县地区城乡居民发卡22.75万张;城乡居民电子银行使用率达到65.32%,较年初提升3.93个百分点。

村村通的抓手就是金融服务站业务模式。2014年我行启动了“三个一”农村综合金融服务(即在每个村配备一名“金融服务联络员”、一个“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一套“村级公共服务金融联动机制”)。2017年初成都市农委、市金融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出台了《成都市“农贷通”平台村级服务站和乡(镇)服务重心建设规范(试行)》后,我行积极入驻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按照“普”“惠”的要求,主动履行“主办行”职责,今年将入驻50%以上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截至6月末,已设立金融服务联络员2047名,入驻约300个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金融服务站”业务模式、运行方式坚持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差异化设置服务功能,分类提供基础金融业务、业务受理转介、投资理财咨询、金融知识宣传、信息收集、农村电商对接服务等。基于农村客户用折习惯,重点推广布放新型惠农终端,开办“惠农微银行”业务,现已开通了本行银行卡/存折账户查询、明细查询、小额存款、小额取款、密码修改、行内转账、定活互转、补登存折、生活缴费、信用卡还款、口头挂失、耕保基金兑付、林保资金兑付等功能,后续将增加社保缴纳等功能。首批试点布放的20个惠农终端已全部开通运行,目前正在推进第二批次100个新型惠农终端的布放。

《银行家》:为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社区,请您谈谈在提供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面成都农商银行有什么新的做法。

陳萍:在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面,我行投产运营了“安e帮”社区综合金融O2O服务平台,并实现了社区活动常态化。“安e帮”是我行自建的社区综合金融O2O服务平台,旨在打造农产品资金流、商品流闭环服务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户提供线上销售农产品以及采购生产、生活资料的平台。自2016年5月上线以来,平台注册用户数已达3941人,微信关注3342人,与生鲜果蔬、粮油副食、周边游、特产农产品、特色农家乐、农业观光养生、生活服务等83户商户开展合作,交易订单6802笔,交易额130.40万元。

近年来, 我们结合“ 支农服务月”“征信宣传”“支付结算”等专项活动,持续开展社区综合金融活动,主动下乡进村为农户送服务、送资金、送产品、送知识,提升农村客户的金融知识水平。2016年12月10日,全行启动了“暖冬计划”活动,分支机构参与人员7000余人次,开展各类活动1641场次,为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及城乡居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得到城乡居民的广泛认可。创新开展“农门阵”公益金融知识宣传活动,走进学校和涉农企业,深入村庄和农民居住社区,根据群众特点,确定“农门阵”主题,精准对接,以视频、小品、情景剧、PPT等方式,宣传普及金融理财知识。

《银行家》:众所周知,小微企业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方面有着不小的贡献,成都也是内陆地区小微企业发展的佼佼者。作为扎根成都的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在助力小微企业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呢?

陈萍:截至2017年6月末,我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22.77亿元,占全部贷款的42.21%;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为22964户;申贷获得率为92.13%。小微企业贷款增长实现了“三个不低于”工作目标,获得综合金融服务(含存款、结算、理财、咨询等)客户达到45.32万户。值得总结的做法可以用两个词及“创新”和“改进”来概括。

创新即创新优化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针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推出专利权质押、商标权质押、订单质押、出口退税质押等产品。二是发展供应链金融,深入推进公私客户联动营销,通过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质押、核心企业担保等形式,为供应链上下游客户提供批量化融资服务。三是根据“互联网+”相关企业轻资产的特性,加快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订单融资、流水贷、投联贷等产品的创新。四是不断优化行内移动金融平台,提高线上获客覆盖面,逐步试点与第三方数据机构合作(如上海优啦、芝麻信用等)。五是针对依法诚信纳税的小微客户,推出了纯信用的“惠小·税金贷”贷款产品。六是运用支小再贷款资金定向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近两年投放支小再贷款6亿元,重点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改进的主要内涵是改进信贷管理。一是在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期限管理方面。按照小微企业经营特点、规模、周期和风险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二是在续贷业务管理方面,持续开展续贷业务,优化信贷系统,提高续贷业务的系统操作便捷性;编写操作说明,指导分支机构办理续贷业务。三是持续推行抵押物自评估和免评估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部分抵押物可采用客户经理自评估或沿用原评估价格的形式,进行抵押物价值确认,进一步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在风险控制方面,按照“加强风控,降低风险”原则,有条件保持授信,根据小微企业的具体经营情况,采取多项措施进行风险缓释。对于暂时出现经营困难、但有经营能力的企业,或符合我行公司类重组贷款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存量客户,可通过贷款重组、平滑还款压力,支持其重现生机。

《银行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抓手,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请您介绍下成都农商银行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经验。

陈萍:我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按照“应贷尽贷”原则发放扶贫惠农贷款。截至2017年6月末,我行支持贫困县的贷款余额共40.46亿元,较年初增加17.91亿元,增速为79.46%。2016年,我行扶贫工作举措入选了四川省银行业协会评选的“2016年四川银行业助力精准扶贫十大扶贫典型案例”;2017年5月,四川银监局授予我行“金融扶贫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具体而言,可以总结的经验有四条。endprint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根据服务区域的不同,按照三类服务模式推进金融服务工作。地处贫困县的异地分行重点围绕基础设施、产业扶贫项目等抓好信贷支持以及结对帮扶贫困村的定点帮扶工作。地处贫困地区的简阳支行配合当地的简阳农商行共同开展扶贫工作。成都市分支机构按照市委、市政府扶贫工作规划开展金融支持,做好对第三轮第二批“百村万户”的帮扶支持,按照三个“全覆盖”要求(金融需求调查、贫困户建立服务档案、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开展对接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按照“应贷尽贷”的原则发放扶贫惠农贷款。我行积极运用中央、省、市各类政策性贷款,加大宣传、营销力度,扩大支持面。加强与就业、教育、社保等相关部门的联系,畅通工作流程,主动向相关部门推荐符合条件的贫困人群,积极向下岗失业人员、妇女创业人员、创业大学生、贫困学生、缴保困难的贫困群体发放贷款。截至6月末,助学贷余额3302万元,支持贫困学子5465名;累计发放养老贷1.41亿元、4750笔,其中向重残人员发放贷款5572万元、2484笔,是全市发放最多的金融机构;创业贷余额1660万元,支持就业创业人员103名;小额信用贷49074万元,支持资金周转有困难的农户11903名。同时,积极参与芦山地震受灾区邛崃市的灾后重建工作,在邛崃继续执行“5·12”地震的优惠信贷政策,对因灾影响的贷款执行“四不政策”,对农村房屋重建贷款执行基准下浮15%的优惠利率政策,2016年以来共计发放贷款534万元,支持130户受灾农户。

结对帮扶,因地施策,着力推动产业扶贫。发挥金融机构信息资源优势,指导、协助帮扶对口贫困村、贫困户,为农户和龙头企业、市场牵线搭桥,促进产销对接,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如:在德格县达马镇贡空村,出资53.26万元,用于传统手工技艺培训,助力村内群众尤其是建档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在大邑县鹤鸣乡青龙村,出资25万元,用于鹤鸣山风景区生态环境(青龙村旅游人行步道)建设,推动农家乐特色产业发展。在简阳市镇金镇糖坊村,出资18.65万元,用于糖坊村集中种植柑橘“春见”150亩,发展水果产业。在岳池县大佛乡三官店村,发动员工购买大佛蜜柚200余件,并大力宣传该农产品,帮助贫困民众拓宽柚子销路。广安分行结对帮扶的14户贫困户,已有6户成功实现脱贫。

完善机制,抓好金融扶贫支撑。为地处贫困县的分支机构单列信贷规模;将扶贫工作纳入分支机构经营目标;提高扶贫惠农贷款不良容忍度;单列扶贫惠农贷款专项工作经费;针对贫困人群及扶贫产业贷款执行优惠利率,通过这些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信贷支持。

《银行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那么,据您来看,成都农商银行下一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聚焦点是什么呢?

陈萍:服务“三农”一直是我们的初心,习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使得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那么,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我们初步形成了一个大致轮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信贷产品服务方面,丰富农村地区融资模式,重点围绕提升贷款可获得性等目标,进一步探索“农村产权融资+农村产权融资风险基金”“农村产权融资+政策性不良资产收储机构”“农村产权融资+政策性补贴”等方式。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方面,协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深入推进村村通工程,抓好村级金融服务站的良性运营,与村级公共服务“平台共建、信息共享、优势互补”,与营业网点形成互动与功能的延伸,實现基础服务体系的“网格化”,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同时,扎实推进200名农村金融专家库建设项目,在全行大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懂金融”的“三农”金融专家人才,发挥“三农”金融专家在产品创新、行业政策、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带动和指导作用,更好地提供农村金融服务。

扎实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我行将进一步加强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即强化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认真落实“四单原则”要求,即落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单列信贷计划、单独配置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的原则,创新机制、产品和服务,大力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

开展优质社区综合金融服务。我行将进一步整合大零售综合服务体系,依托厅堂营销团队,围绕社区居民生活场景,植入场景化营销与服务,形成厅堂向社区外拓延伸服务、社区向厅堂导流客户的双向营销服务导流机制,提升全行社区综合金融服务水平。

发挥金融合力,助推脱贫攻坚。坚持“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观念扶贫”相结合的思路,继续按照分类推进的原则开展金融扶贫。一是加大对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促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积极加入主导产业共建行动,加大对贫困地区主导农业的支持力度;三是抓好对贫困村的金融服务支持,做实金融扶贫主办行制度,改善贫困村的基础金融服务;四是抓好对贫困户的信贷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小额扶贫贷款政策,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扶贫贴息贷款。

建立“新核心”,助力普惠金融。为强化科技支撑,我行启动了新核心系统建设项目。新核心系统项目建设将以支持产品快速创新、差异化定价、交易与核算分离、零级清算等为目标,围绕公司、零售、同业、互联网金融四大板块展开。新核心系统建设将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客户体验和满意度,为普惠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小微贷款
小微课大应用
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小微企业借款人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
旧信封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
长白山农商银行一季度贷款实现开门红
邮储银行:小微金融的冬日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