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胜 杜先龙 向东宁 朱 哲
全媒体直播如何把握抗洪救灾舆论主导权
——以咸宁日报为例
◎黄 胜 杜先龙 向东宁 朱 哲
8月11日至14日,咸宁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此次强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致使水库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城区部分主干道积水严重,部分乡镇农田被淹。
灾情牵动人心。对于这次灾情的报道,咸宁日报充分利用全媒体网络直播平台,把握抗洪救灾报道中的话语权,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8月13日,咸宁日报新闻客户端在第一时间推出了直播报道“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奔赴各地,直击8月豪雨!”即时播报雨情灾情、救援情况、信息发布、提醒事项等,得到新华社客户端全天置顶、同步直播。不到48个小时,直播浏览量突破10万+,刷新了咸宁新闻宣传报道的纪录。
防汛现场
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咸宁日报按照“中央厨房”的运作模式、移动优先的报道战略,全集团动员,全媒体采访,全天候直播,将采访成本降到最低、采访人员用到最多、采访素材发挥到最大。
——第一时间部署新闻报道。12日早上8时,意识到暴雨可能造成的灾害,咸宁日报传媒集团综合指挥中心(社长、总编辑)便发出报道指令,通知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新闻网做好“战斗准备”,通过咸宁日报客户端做好宣传报道及采访工作。各媒体各有侧重,各司其职,统一作战,合力报道,服务市民。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综合指挥中心提出,要以正面报道为主,加强热点引导。客观稳妥适度报道灾情,正确把握导向。对受灾地区秩序、群众生活等社会关注的问题,要多报道当地党委政府采取的安置措施,全面反映受灾群众人心安定、社会稳定的情况。
——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根据指挥中心调度,咸宁日报派出记者奔赴各县市区、安排专人与防汛指挥部随时对接,香城都市报派出记者前往城区各积水路段密切盯防,咸宁新闻网人员坚守岗位,24小时处置各方消息。
整个集团40多名记者冲向暴雨一线,通过新媒体手段直播全市人民如何抗击大暴雨。有汛情的地方就有党员干部,就有武警官兵,同样也有我们记者的身影,记者虽然不能直接参与防汛减灾,但我们用镜头用文字记录了为防汛作出努力的每一个人,挖掘了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由于调度及时有力,在集团内部供稿平台上,除了外派记者,其他人员也随手上传自己身边发生的动态信息,全天参与抗洪报道的人员超过60人。
——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从抗洪一线通过客户端第一时间发布新闻。截止12日晚10时,咸宁日报新闻客户端共播发文字报道234条、图片257张、视频66条,累计发布2万余字,为用户及时提供了海量的有用信息。一篇篇带着温度的稿件,一幅幅充满热度的照片,一个个深入现场的视频,及时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为抗洪救灾凝聚了强大的正能量。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拥有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咸宁日报新闻客户端、户外大屏等多种媒体。目前,正在加快建设“中央厨房”,构建全媒体采编发布平台。这次直播也是探索“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模式的具体实践。
要使重大事件的报道站稳 “制高点”,全媒体应急报道机制就要沿着三条“链”——保证速度的应急反应链,延伸广度的统筹指挥链,挖掘深度的新闻产品链。咸宁日报在此次报道中,借机打通传播渠道,发挥社内各部门主观能动性,团结协作,全媒体报道。
众所周知,当已知信息几近饱和后,优质新闻就要以内容为王、质量为先,凭借独家视角向深度报道进发。8月13日,暴雨侵袭湖北咸宁崇阳县,大量群众因灾受困。消防员张正鹏攀绳抢渡过河固定绳索,并先后往返24次,救出21人。相关事迹在咸宁日报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中传播后,他被网友称作“抢渡哥”,新华社发稿点赞。
通过采编流程再造,咸宁日报充分发挥了各媒体的优势,实现先新媒体,再传统媒体的传播流程。具体说来,就是记者采集的新闻内容按照传播速度的快慢,逐级分发至各平台,分别进行加工、发布、传播,满足不同受众的多元需求。
以咸宁日报新闻客户端为主打,咸宁日报、香城都市报、咸宁新闻网、“三微”(微信、微博、微视),差异化报道,形成立体报道,矩阵传播,取得良好的舆论效果。
稿件选取,突出媒体特点。客户端彰显直播优势,第一时间通报灾情险情,提醒市民出行安全;报纸展现救灾力度,集纳部门救灾行动,形成抗洪救灾强烈氛围;微信抛出热点话题,挖掘抗洪感人故事,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全媒体推出“咸宁遭暴雨袭击,我们能赢,稳住”、“咸宁六县市区遭暴雨袭击,直击抢险救灾一现,大暴雨咸宁更坚强”等报道,当天刷新点击量即达到7万余次。
同台竞技,锻炼记者能力。直播报道中,咸宁日报全媒体记者不分部门界线、不讲任务轻重。面对险情灾情,人人都是一线记者,后方随时对接,一股干事创业的劲头,在朋友圈里收获点赞无数。
咸宁市委书记丁小强8月24日在咸宁日报调研时,当得知咸宁日报客户端在8月暴雨实时直播获得“10万+”的浏览量时,指出要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新闻媒体要及时报道党政关注、群众关心的话题,让用户和读者最容易接受。希望咸宁日报根据不同的受众,创新传播方式,推动媒体融合,用主流声音占领舆论主阵地。
记者与消防队员贴身采访
在媒体融合的转型过程中,咸宁日报传媒集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觉地担当谣言的粉碎机、舆情的稳压器、克难的推动力、信息的服务员,成功实现了媒体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的提升。
针对在灾害来临时可能出现的舆情危机,综合指挥中心提前预警,强调新闻宣传纪律,表现权威媒体的严谨态度。目的很明确,占领舆论阵地,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在报道中担当谣言的粉碎机。13日下午14:30,一段视频在网上传播,视频画面说是咸安区柏墩街发大水,有人被大水冲跑,后面有几个人赶去救。咸宁日报记者第一时间与桂花镇核实情况,紧急辟谣,比市防汛办的信息整整提前了5个小时。
网上谣传因汛情紧迫,南川水库要泄洪。咸宁日报特派记者雨夜9点赶赴南川水库,现场发回大量文字、图片、视频信息,传达南川水库水位处在安全值,不会泄洪的讯息,粉碎谣言。
——在报道中担当舆情的稳压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咸宁市气象灾害 (暴雨)III级应急响应”“我市各地全力迎战强降雨”“我市遭遇强降雨,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灾区群众生产生活稳定”等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斗志。
特别是全媒体记者联系市防汛办发布的淦河洪水预测的通报,及时发布了淦河十号桥洪峰水位预测情况,提醒相关单位做好淦河沿线桥梁、低洼地段的安全防范工作,减少了不必要的灾害损失。
——在报道中担当克难的推动力。灾情发生后,在市防汛办的统一指挥下,一场与强暴雨的决战在全域打响。河堤上,积水中,水库边,党员干部群众、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纷纷奔赴抗洪抢险一线,与洪水搏斗,与灾难抗争,谱写了一曲凝心聚力抗洪魔的正能量之歌。
副市长带队赴桂花镇抢救遇险群众、电力工人抢修水毁设施、路政工人抢修水淹道路、交警坚守岗位疏导人车流、武警官兵不顾安危转移受灾群众及财产、乡镇干部坚守防汛一线救灾抢险……这些感动人的场面、感动人的事件、感动人的人物,通过全媒体直播报道,给了广大群众克难的力量,让他们坚定了抗击洪魔的勇气和信心。
——在报道中担当信息的服务员。“温泉潜山商业街一处井盖冲跑,行人注意!”“城区多条公交线路有变化,市民出行还需要注意。”“咸宁北站至4S店路段出现大量积水,过往车辆注意绕行。”“我市主要景区发布汛期暂停营业通知”等大量服务信息,体现了媒体的服务担当。
13日,受暴雨影响,城区有20处路段淹水。14日11时至16时,全媒体记者依次重返堵点察看,除咸宝路(师专桥洞)以外,其余地段均已恢复通车,直播平台发布消息后,极大方便了市民生活出行。
洪灾面前有大爱。山水时尚酒店决定为受灾家庭免费提供客房入住,全媒体记者采访后,迅速刊发消息,为受灾家庭免费提供安置消息。
由于跟上了用户节奏、满足了用户阅读的需求,咸宁日报传媒集团全媒体全面融合,加速转型,牢牢把握了抗洪宣传的主动权,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阵地,既有效地服务了全市抗洪救灾宣传大局,又赢得了全媒体网络浏览的历史最好成绩。
(咸宁日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