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之新变

2017-11-16 03:58周立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
电影文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鲍勃英国生活

周立波 (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影坛呈现出荣耀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态势,这与英国电影数量少、质量高的创制产出特点具有很大关系。从市场运营上看,英国电影在本土的电影市场上仅占据不足10%的票房收益,来自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威胁与冲击使英国电影陷入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所幸的是,英国影坛有许多独立电影人,他们在很大程度上扛起了英国电影不断发展的“旗帜”。从业界评价上看,英国电影的创制艺术水准一直无可厚非,英国的本土电影也经常成为奥斯卡金像奖的座上宾,1996年甚至被世界影坛誉为“英国年”。在这一年,影片《理智与情感》包揽最佳影片奖在内的奥斯卡金像奖7项提名,并荣获柏林电影节金奖。此外,影片《秘密与谎言》《迈克尔·柯林斯》也分别摘夺戛纳国际电影节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奖。[1]可以说,在荣耀与挑战并存的20世纪90年代,英国电影不仅在世界影坛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同时还在继承英国本土影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本文将以影片《一脱到底》《石雨》《猜火车》《两杆大烟枪》为重点论述对象,分“传统之继承”“主题之颠覆”“风格之突破”三大部分解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之新变。

一、传统之继承

在具体解码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电影的新变之前,需要说明的是其对传统的继承,即发展之基础。在经历了产生之初的探索时期后,英国本土电影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叙事模式,无论是在叙事内容、语言风格抑或是人物形象等方面,都具有稳定而鲜明的特点。

“自由电影”运动蓬勃发展于20世纪中叶,由一群年轻的纪录片导演及批评家所倡导,托尼·理查森、卡雷尔·赖兹、约翰·施莱辛格都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在他们所执导的影片中,使用真实布景道具、阐释日常生活题材成为“自由电影”首要遵循的原则。[2]在“自由电影”发展过程中,其创制者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细微关注和深层次剖析,更加直接地呈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角落,更加尖锐地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同时,“自由电影”倡导在展现现实基础上的自由创作,使影片更具个性化色彩。事实上,“自由电影”产生于英国传统故事片、纪录片发展遭遇瓶颈的时候,其产生是为了通过更贴近现实、更具个性的言说方式来改变传统纪录片颓靡的发展态势,从根本上说,“自由电影”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本土影片的写实主义基调。

提到英国本土电影的发展,不可绕过的就是“伊林喜剧”。所谓“伊林喜剧”,是指在伊林电影制片厂创制的喜剧影片,这些影片都坚守着“越民族,越世界”的创作准则,按照英国人的社会生活习惯、社会价值观念来创造喜剧,将主人公置于一种极端尴尬或无处躲藏的境遇中,并运用英国人的幽默语言来加以呈现,同时反讽了个体的无能、卑劣或贪婪。[3]“伊林喜剧”忠于“民族味”的创制使其在战争期间都从未中断,依然在一定范围内活跃在银幕之上。可以说,“伊林喜剧”奠定了英国本土影片的幽默叙事基调。

20世纪60年代,英国电影中出现了一类新鲜的男性形象,即“愤怒的青年”,其代表作品有《愤怒的回顾》《上流社会》《假如》等。这些影片大多为低成本制作,具有左翼情怀,讲述着一些社会中低层青年的“愤怒”生活。这些青年企图在战后重建的社会秩序中寻找一席之地,但向上流动途径的缺乏和自身教育背景的限制使他们无论怎样渴望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于是这些青年们就怀抱着由失望、无奈、反叛融合而成的愤怒游走在社会生活的边缘。这些经常打架斗殴、滥情无度的青年并非一无是处,优缺点并存的他们在影片中呈现出的是复杂的性格构成。“愤怒的青年”这类人物形象虽然在英国电影史中仅活跃了一段时间,却对日后英国电影中男性人物的塑造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主题之颠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国电影在叙事主题方面的最大变化体现在对日渐衰落的传统工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情状的关注。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传统工业的发展不再如前,而其中的从业者即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也面临着失业的危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伴随着生活服务业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女性融入社会生活之中,这便直接导致了英国社会上男性霸权的衰落。[4]通观英国电影发展史,不难发现男性一直是历代英国本土导演所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在传统的英国电影中,男性形象是男性权力的体现,在银幕上几乎看不到懦弱无能或身处危机的男性形象。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影坛上集中出现了许多工人阶级的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导演有肯·洛奇、彼得·卡坦纽等,在他们执导的《石雨》《铁路之歌》《一脱到底》等影片中呈现出的是后工业时代男性工人在经济和生活层面的窘境。

肯·洛奇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从影,90年代以来创作了多部驰名世界的影片,其中许多影片都获得了包括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在内的多项大奖,曾被评价为“新的现实主义中最为重要的导演”。在肯·洛奇的影片中,失业工人的底层生活是最为主要的叙事内容。影片《石雨》上映于1993年,其中的男主人公名为鲍勃,在遭遇了失业浪潮的冲击后,鲍勃陷入了养家不能的困境中。为了赚钱以维持家用,鲍勃极尽所能地打短工,甚至决定与朋友去偷羊。因为鲍勃的女儿已经到了可以领取圣餐的年龄,为了给女儿购买领取圣餐时的衣服,鲍勃决定铤而走险。但令人悲哀的是,鲍勃不仅在工作中是一个失业者,在偷盗过程中也是一个失败者,在偷羊过程中,鲍勃用来装载赃物的搬运车被盗,无法运走羊只进行贩卖的鲍勃只能借取了高利贷。就在鲍勃一家走投无路之际,高利贷者意外身亡,而鲍勃破旧的搬运车也被警察找到。虽然导演赋予这部影片较为圆满的结局,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出于客观因素的巧合,并不能代表鲍勃处境的改变,也无法改变还其失败者的身份。在肯·洛奇的另外一部影片《我的名字是乔》中,男主人公乔与《石雨》中的鲍勃具有相似的经历,在失去了工人身份后,乔没有任何社会救济和经济来源,无奈地踏上了举借高利贷之路。在影片《铁路之歌》中,导演肯·洛奇叙事的焦点有所转移,影片中的主人公不再是失业工人,而是一群没有失业却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铁路工人形象。在这部影片中,铁路工人们终日在极为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量,但与之相应的工资却少之又少,他们无力寻找更加公平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反抗现有的压迫。可以说,在肯·洛奇工业题材的影片中,银幕上传统工业时代的欣欣向荣和男性社会地位的高大被不断地颠覆。

1997年,由彼得·卡坦纽执导的影片《一脱到底》上映,这部影片又译为《光猪六壮士》,一经上映便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是英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电影之一。与肯·洛奇一样,彼得·卡坦纽也十分关注后工业时代的社会生活,而其中最为鲜明的一个群体即失业工人也自然成为彼得·卡坦纽在影片中所着力呈现和塑造的银幕形象。影片《一脱到底》的主人公们曾是谢菲尔德钢铁厂的工人,失业后无所事事的他们曾经尝试过多种谋生方式,无奈的是这些尝试全部以失败告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男主人公戴夫等人发现以前工厂的工头在舞厅跳舞并收入可观,于是几个人便以“完美的蒙蒂”为招牌,进入舞厅跳起了脱衣舞。在跳舞的过程中,警察以过分裸露罪将“完美的蒙蒂”组合逮捕,但阴差阳错地提高了“完美的蒙蒂”的知名度,一时间舞厅增加了许多慕名而来的观众,在喝彩声中六个男人继续着他们的脱衣舞。可以说,在影片《一脱到底》中,脱衣舞者这一职业或谋生手段彻底地消解了男权的威严,将后工业时代男性的社会地位变化及社会文化的改变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风格之突破

正如上文所述,幽默一直伴随着英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在“伊林喜剧”蓬勃发展后,幽默更是成为英国电影中必不可少的叙事元素。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本土出现了大量黑色幽默风格的影片,这些影片与叙事主题的新变相契合,成为当时英国本土电影的新标签。所谓黑色幽默,主要是指采用一种扭曲、夸张甚至荒诞的方式呈现社会生活,并以此来反观社会生活中个体的异化,具有较强的滑稽性和讽刺性。黑色幽默最早产生于小说之中,随后发展至电影领域,在电影创作中,黑色幽默通过导演的情节设置、镜头运用、色彩搭配等综合呈现而出,在英国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电影作品的导演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为丹尼·博伊尔和盖·里奇。

丹尼·博伊尔出生于20世纪中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身电影电视创作,在90年代英国电影面临危机和挑战时,丹尼·博伊尔大胆地融入本土影片的变革中。1995年,英国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影片之一《猜火车》上映,这部影片讲述了一群社会底层青年迷乱、混沌的生活,其中主人公马克在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后决定脱离原有的混乱生活,来到新的城市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部影片一度成为英国青年最为钟爱和追捧的影片。在《猜火车》中,导演丹尼·博伊尔并没有采用复杂的叙事结构,而是将马克等人吸毒、抢劫、乱交的生活直接呈现而出。在这群边缘青年啼笑皆非的生活中,体现了对青年一代成长的观照。在呈现马克等人混乱不堪的边缘化生活中,影片的主要色调是鲜亮而多彩的,不合时宜的明艳色调凸显了影片反讽的效果。最后,影片赋予主人公马克重新选择生活的权利,冲淡了影片所体现出的关于人性异化的悲凉感。被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最具成就的英国导演盖·里奇在1998年创制了其首部电影《两杆大烟枪》,这部影片不仅使盖·里奇一夜成名,还成为英国电影新变中的代表作品。在《两杆大烟枪》中,导演讲述了两个走投无路的小人物决定通过抢劫走出困境,但却意外地抢劫了黑帮的毒品,又神使鬼差地将毒品反卖给了黑帮,从而遭到了黑帮的截杀,在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的环境中呈现出了一个荒诞不经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嬉笑怒骂的观影体验。可以说,《两杆大烟枪》中的笨贼形象及充满巧合的剧情设置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强盗片的解构和戏仿,使整部影片充满了嘲讽特色和荒诞色彩。在影片《拐抢偷骗》中,也出现了对传统类型影片的解构与戏仿,影片中的东尼是具有黑暗势力背景的硬汉形象,在枪林弹雨中生存多年,却意外死在了不会射击的表哥艾维的乱射之下。通过这些荒诞的情境设置,影片出现了许多荒诞而滑稽的转折。

20世纪90年代,英国电影在叙事主题和叙事风格方面均出现了鲜明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非空穴来风,无论是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还是黑色幽默的风格都是与英国电影发展传统分不开的。在沿袭本土电影传统的基础上,90年代以来的英国电影积极探索着新的发展方向,使英国本土影片的民族特色更加凸显,从而逐渐走向竞争激烈的世界影坛。虽然在数量层面和票房收入层面英国电影依然无法与美国好莱坞影片抗衡,但不可否认的是,英国电影在质量层面和业界评价层面却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猜你喜欢
鲍勃英国生活
英国的环保
鲍勃·迪伦
火烈鸟鲍勃可忙了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你好,我是鲍勃
生活感悟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