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景辉 聂英杰(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获得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八项提名的影片《降临》于2017年1月在中国内地上映,一度引起热议。该片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改编。多数科幻电影依托星际大战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夺人眼球,而《降临》以其深刻丰厚的意蕴和清新典雅的格调深入人心,这与其中所蕴含的中西方文化元素不无关联。
《降临》虽为美国科幻剧,但挖掘其精髓,不难发现,其中的东方文化镜像俯拾皆是。
《易经》里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经》站在制高点上,参透了人类生存的三维世界,过去、现在与未来悉数到来,画卷般呈现。
《降临》采取双弦并奏的叙事格局,一条是语言学家、大学教授露易丝应美国军方邀请参与破解外星人七肢桶来地球的目的,另一条是露易丝与女儿的相处与死别,两条线索交叉互进。即便露易斯已然获得预知未来的本领,得知与伊恩的婚恋终将破灭,女儿也终将会先她而去,但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这种生活,影片中的女主角露易丝坚毅隐忍、柔韧平和,无论是生离的冰冷还是死别的残酷,都能够旷达接纳,一定程度地体现了中国道家“齐万物、等生死”的思想。而影片结尾一切归零的状态、主人公哀而不伤的平和与电影清新典雅的格调亦体现了道家思想中追求生命空灵的逍遥之境。
《道德经》有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汉书·礼乐志》也有“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影片开始不久,即出现露易丝与死于不治之症的女儿告别的场景,其后又多次表现母女相处的情景,直到最后,露易丝与同她一道参与破解外星人奥秘的物理学家伊恩相爱并决定孕育下一代,接续了开篇所讲述的女儿诞生,此时观众不禁恍然大悟,原来开始即结束,结束即开始,表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周而复始”的宇宙观。观影到最后,观众如醍醐灌顶般颖悟影片所述故事的真正发生顺序是从外星人降临地球开始,露易丝与女儿的生活片段并不是回忆,而是她对未来的预知。影片的开篇和结尾浑融而一,开篇不久,露易丝对已逝女儿讲述:“有些日子能定义超越你的生命的故事,比如它们降临的那一天。”影片凭借这简短的语句沟通起两条叙事线索。而在女儿汉娜出生和死亡的关键时刻,露易丝不断轻语 “回来我身边”,再一次体现了“周行不殆”的宇宙观。
约翰·瓦尔士指出:东方与西方文化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东方占支配地位的概念是“和谐”,而西方则是“权力”。①《论语·学而》有“礼之用,和为贵”。子思有言:“……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国儒家所追求的“和谐之境”即消除心与物的隔阂分立,达到心物融合统一,令生命个体与宇宙万物、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达到和谐之境。②
影片中露易丝积极主动地卸下防御,坦诚率真又不乏仁爱地与外星人沟通,与七肢桶之间由言语不通到融洽互动实现了由心怀忌惮到和谐共处的质变。此外,露易丝与伊恩、韦伯、尚将军之间也通过有效沟通达成了和谐与共的理想共处局面。正是由于露易丝“和而不同”的相处之道使得她能够豁达面对坎坷与障碍,与她悲凉的生活境遇达成和解,更为重要的是促成了世界和平,这无疑反映了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国传统文化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酷似太极图,圆满、柔和、优美,是包容型、内敛型的;西方传统文化有类于十字架,锋芒毕露,咄咄逼人,属进攻型、发散型。③
佛教典籍《华严经》强调了时间的圆融统贯、回环互摄。在时间的统贯互摄中,惯常时间脉络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对峙都被消解,实现了沟通与回互:“过去一切劫,安置未来今。未来现在劫,回置过去世。”其中的玄机,中国的禅宗有深切的体悟。僧问:“如何是禅师?”禅师答:“今年旱去年。”如是,现在被还原到了过去,从而,时间的单向流逝变成了回环互摄。僧问投子有何禅悟体验,投子答:“丫角女子白头丝。”又将未来还原到了现在。唐朝高僧法藏从因果关系出发提出:“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正觉已,乃是初心。”因不异果,果不异因,同时成立,毫无别异。④
七肢桶的语言和思维方式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女主角实际上经历了一次从地球人(西方)向七肢桶(东方)的反向文化融入过程。⑤
七肢桶的文字极具中国水墨写意画意蕴,形状酷似太极圆,其象形化的构思也颇似中国汉字。外星人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模式均为非线性呈现,他们已然参悟缘起和结局,只为过程而存在。他们预知自己的命运,3000年后需要人类拯救,便提前降临地球,帮助人类打破自身的认知限制,与人类达成沟通和解,以便得到人类3000年后的帮助。另外,女主角露易丝在预知女儿年少夭折的未来后,仍然对伊恩说出“我愿意”,然后悲伤而不失旷达地接受一切别离。于外星人、于露易丝一家,整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圆,他们了然了原因和结果,仍然按既定轨道享受过程,彰显了存在的庄严和高贵,体现了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融合为一的圆融贯通之美,具有东方文化神韵和哲学思辨。
16—18世纪末期,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认同由狂热到憎恶,20世纪下半叶到1949年冷战模式中,西方对中国开始“妖魔化”,1989年以后出现了“中国威胁论”。⑥
《降临》中涉及了国际关系和国家博弈,影片客观地让中国以一个大国的形象出现,却不客观地把中国设定为一个以军权为主导的霸权国家,而将遏制战争的和平大使身份冠以自身,这种黑白颠倒的剧情设计看似抬高了自身,贬抑了他人,实际上却迷惑不了对国家形象有公正判断的公众,反倒因其主观误断而成为影片的一处败笔。⑦
西方视野中的中国古老而神秘,富有瑰丽的传奇和深邃的思辨,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雄起创造出的时代神话,更令西方刮目相看,致使野心勃勃、企图称霸世界的个别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恐惧,甚至一厢情愿地认为有着不竭发展动力和惊人爆发力的中国必将成为统治世界的最终霸主。西方甚至将自身的形象和欲求赋予镜像中的中国,赋予他们虚构出来的中国形象,过度主观的误读显然失之公允。中国人民历来热爱和平,儒家“中和位育”的和谐之境、道家超越功利的逍遥之境、禅宗摒弃差异的圆融之境,无不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平和均衡、温厚典雅。
《降临》中呈现的西方文化符号与东方文化形成了呼应和融会。
如前文所述,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最终都归为“和合”,和谐融洽之境扎根于中华沃土,影响绵长深远。时至今日,中国人仍然坚守着“天人合一”“中和位育”的共存观,国际关系中,也一直秉承着各就其位、各行其是的和谐共处原则。
影片中,露易丝在两个场景中使用语词“非零和博弈”,其一是外星人降临后,她给国际关系和星际关系提出此建议;其二是女儿问及“游戏中双方的互利怎么描述”,她给出此答案。“非零和博弈”的反复出现凸显了影片的一个重大命题,不失为影片主创人员对全球一体化时代国际关系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思考,新的时代主题远非战争和殖民,远非霸权和侵略,而是和谐与共赢、沟通与合作、交流与互进,这正是中国文化传统一以贯之的共处原则。
中国哲学对于事物发展的认识是“周行不殆”“周而复始”。《关尹子·四符》有“五行之运,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因魄有精,五者回环不已”。在中国古代,就有回环修辞,即前后语句循环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密切关联。回环用来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使语意精辟警策。既给人以周而复始的妙趣和美感,还能够清晰呈现不同事物之间彼此依存、彼此制约或互为对立的关系。《老子》中有“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露易丝给女儿取名汉娜(Hannah),并告知女儿这是回文,汉娜这个名字有很强的象征韵味,从任意一端开始拼写都是同一个单词。就像一个圆圈,从任意一个点出发,总会回到起点,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充满哲学韵味。⑧
《礼记·礼运》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社会是千余年来华夏儿女所共同追求的理想社会,这里政通人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讲信修睦,幸福和乐。
“乌托邦”这一概念是由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在其著作《乌托邦》中首次提出的,指尽善尽美的理想国度。影片最后,在露易丝的努力下,人类实现了与外星人的交流互助与和谐共存,地球上的国家也通过平等对话和有效交流实现了和平共处。临近影片结尾,露易丝和七肢桶手心相对,手指相处的暖流由影片而及观众,温润了观众,柔软了世界。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存、互助发展观不能不说是大同社会、乌托邦理想的共同期待。
综上所述,外星人七肢桶从外形到文字,从思维方式到处世哲学,都被影片赋予了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内涵,这正是西方独霸世界语境下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复兴由惊愕、排斥而接受、融合的象征和外化体现,影片中包含的空灵逍遥、周而复始、和而不同、圆满融通意蕴正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具象化体现。《降临》这一名字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含义,具象地解释,它既指代外星人来到人间,又指代汉娜的诞生;抽象地理解,它也标明了全球一体化格局下,东方文化浸润西方,西方文化濡染东方,东西方文化在平等对话中,实现了交流与互进,促成了世界文化繁荣时代的降临。
注释:
①③ 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② 王岳川:《回归经典与精神现代化》,《文艺争鸣》,2012年第1期。
④ 《禅宗的时空圆融境》,http://www.ebaifo.com/fojiao-617769.html。
⑤ 《姜峯楠的华裔背景对于他的创作有怎样的影响?》,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252132。
⑥ 王岳川:《后东方主义与中国文化身份》,《理论与创作》,2010年第3期。
⑦ 《抛开苟且 只看那诗与远方》,http://baike.baidu.com/link?url=nVaQxsW8xz3wKZR9dU4ZT8p7fO90Ll0xgI DnftK3_6kxFfsW9QhUODgysuvK7aOA_2aNDhuCAOcmF4OJj7 iwfJI5iSfCrVzESWFh3iMZmfO#reference-[13]-20580621-wrap。
⑧ 余歌:《〈降临〉之意不在魔幻》,《中国青年》,2017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