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狼图腾》批判性解读

2017-11-16 02:41包丽娜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电影文学 2017年17期
关键词:狼图腾阿诺狼群

包丽娜(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一、引 言

2015年,一部筹备7年之久的影片《狼图腾》在中国上映,这部由中法合拍的影片一经上映便引发了观影和影评的热潮,由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冯绍峰、窦骁、巴森扎布等人主演,讲述了发生在草原之上的人与狼之间的生存故事。影片荣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11届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第16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导演让·雅克·阿诺和主演冯绍峰凭借此片荣获第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导演奖、第3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等。此外,该片的视觉效果、录音、美术也都获得了国内重量级奖项的认可。本文将在呈现影片《狼图腾》的“前世今生”的基础上,引入生态主义相关理论,从影片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批判的呈现及生态审美的价值三个方面对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狼图腾》批判性进行解读,以展现这部影片的生态之美。

影片《狼图腾》改编自被认为是出版界“奇迹”的同名小说,小说《狼图腾》由中国作家姜戎依托自身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的所见所思而著,出版于2004年,在发行的10年间共再版150余次,被翻译为近40种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部成功的生态小说,凭借此书的畅销,姜戎也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1]在故事主线和主要人物的布排和塑造层面,影片《狼图腾》十分忠于原著,那么可想而知,对于生态题材的故事而言,将文字化为影像并非易事。早在2006年,中影公司便已购买了小说《狼图腾》的改编权,却因过大的拍摄难度而搁置了创制计划。2006年,法译本《狼图腾》进入了导演让·雅克·阿诺的视野,为之倾倒的让·雅克·阿诺甚至放弃了执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机会转而向《狼图腾》投来了橄榄枝,并开始用数年的时间进行筹划创制。无论是在驯养引导幼狼的过程中,还是在挑选影片主要角色时,抑或是在制作如人狼对峙、狼马大战等高难度场景时,都倾注了整个创作团队的大量心血,而如潮的好评及羡人的票房收入也无疑证明了影片《狼图腾》的成功。

二、影片《狼图腾》中生态问题的提出

影片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包括北京青年陈阵在内的几位知青来到内蒙古草原插队,在草原上陈阵看到了人与狼的相斗相争和相依相存,甚至出于怜悯而暗自抱养了一只小狼。在这片充满原始游牧文明的草原上,毕利格等牧民顺应天意地生活,为保护牲畜而打狼的同时留给狼以生存的空间,死后实行“天葬”,弃尸于野外,任凭狼群咬食,将肉体归还给养育他们的自然。然而,草原的生态平衡却在人类的贪欲下被打破,牧民包顺贵等人在利益的驱使下将狼群一次次地逼入了生存的绝境,从而遭到狼群对于人畜的血腥报复,从而拉开了现代文明下人与狼甚至是人与自然的“战斗”。更可怕的是,在错误的发展思想的指引下,代表着农耕文明的兵团入住,在发展经济的号召下对草原进行了毁灭式的开发,随着灭绝式打狼行动的推进,狼群的踪迹逐渐消失在内蒙古草原之上,而草原也不复往日容颜。影片在故事和人物层面虽然十分忠于原著,但在思想内涵的凸显中却对原著进行了改写,这也体现了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全球性视野。从小说及影片的故事情节来看,《狼图腾》无疑是一个生态故事,在此基础上,影片《狼图腾》将其中的生态批判进一步发挥并成为整部影片的核心内蕴。让·雅克·阿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创制这部影片不仅是因为自己被这个故事所折服,还因为自己要让观众爱上这个故事,所以在将小说《狼图腾》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让·雅克·阿诺有意规避了关于蒙古族信仰、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关系等原著中所涉及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而是紧紧围绕故事所引发的人与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思考来深化影片内涵,将具有全球性和普适价值的生态问题凸显于银幕之上。

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依相存的关系逐渐演变为人类对自然无尽的索取和破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愈演愈烈,自然界的生物都成为人类企图驯化和控制的对象。在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中,大自然的“复仇”也逐渐成为人类发展进程中难以逃避的重大问题,水土流失、气候异常、动植物减少甚至灭绝、空气污染等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态主义思想崛起,开始对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以及人类中心主义所造成的精神层面的危机进行全面的反思。[2]简而言之,生态主义就是要求人类尊重自然,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并努力在保护自然和自身发展之间谋求平衡。近年来,生态主义的思想也逐渐渗入到文艺创作领域,交叉形成的生态文学及生态电影都是用艺术化的方式来阐释生态主义的核心价值。纵观中外生态文学与生态电影的发展,不难发现生态电影对于生态文学的依赖性,许多生态电影都是以生态文学为基础进行的改编,对于这一新兴的电影类型,业界的相关研究还不甚充分,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界定还不甚明晰,但总的来说生态电影已成为文艺领域提出生态问题、进行生态批判、凸显生态审美价值的重要载体。[3]正如上文所述,小说《狼图腾》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成功的生态小说,那么据其改编而成的电影《狼图腾》也成为国内首部影响力如此巨大的生态影片,影片将内蒙古草原作为生态环境的缩影,通过毕利格老人、知青陈阵、牧民包顺贵及兵团三股势力对于狼的态度和行为将人与狼、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性和共生性推至银幕之前,在“一杀一救一平衡”的故事情节中郑重提出生态问题,引发关于生态问题的思索。

三、影片《狼图腾》中生态批判的呈现

影片伊始,一片辽阔而美丽的草原便呈现在银幕之上,绿色的草地随风起伏,白色的羊群星星点点,草原风光使影片中的知青和影片外的观众备感心旷神怡,但就是这片美丽的草原却在影片落下帷幕之时完全改变了美丽的容颜。影片围绕“杀狼”这一主线讲述了兵团、包顺贵等人为发展、为私利而对草原进行的毁灭性的破坏,并借此呈现出深刻的生态批判。随着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草原上的游牧文明受到了外来势力的影响,一些贪婪的牧民开始向草原之外倒卖黄羊皮子来发财,为了赚取更多的金钱,他们找到了狼群储存食物之地,将狼群藏在冰雪之下用于过冬的黄羊尸体挖出来倒卖皮子。在死亡的威胁下,狼群开始了大规模的报复行动,牧民们不仅损失了更多的黄羊,还在追击狼群的过程中使军马被袭,全部葬身于冰河之上,从此悲剧性的人狼之争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拉开了沉重的序幕。在军马被袭后,军方代表包顺贵来到草原之上,接替了原来的牧民场长,不顾毕力格老人和牧民的劝告与阻止,开始对草原进行掠夺式的开发,狼群被毫无顾忌地猎杀,猎杀的数量成为包顺贵对上邀功请赏的重要筹码,狼皮成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硬通货”,草原的生态平衡被彻底打破。如果说包顺贵等人打破了草原的生态平衡,那么兵团的进驻则彻底为草原带来了灾难,兵团打着发展牧区经济的旗号大规模进驻草原,他们用猎枪射杀头狼,用炸药伏击狼群,甚至用吉普车追寻狼以致狼力竭而死,在现代化武器的威胁下,狼群被驱赶出境,草原也不复昔日的风光,成为人类的又一个驻地。影片中狼群的没落过程无疑象征着现代文明对于原始生态的破坏。

无论是包顺贵等人为一己私利对草原生态平衡的破坏,还是兵团入驻后对于农耕文明的彻底“改良”,都体现出了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这也是影片《狼图腾》着力批判之处。包顺贵等人不顾长久以来草原牧民的生活传统,将个人利益视为最高价值,依靠权力来压制牧民们的反抗,大肆破坏着草原的生态平衡。入驻的兵团更是运用先进技术对草原进行看似“文明”的改造,使狼群被逼出境、草场大面积破坏、野生动物无处栖息,整个草原的生态文明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被毁灭殆尽,无论是个人利益至上的包顺贵,还是经济发展至上的兵团,都秉持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无视自然发展规律,蔑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用不可再生的方式对草原进行破坏,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到剑拔弩张、无可挽回的境遇之中。

影片中知青陈阵饲养小狼的情节是不可被忽视的,在同情心的驱使下,陈阵救下了小狼并偷偷地饲养它。但事实证明,狼是无法被驯化的动物,在头狼嚎叫时,被圈养的小狼变得烦躁不安,从未融入狼群生活的它也跟着学习狼的嚎叫,更不惜生命地追逐着狼群和自由。事实上,陈阵并没有想驯化小狼,但在其看来保护小狼的生命比让小狼获得自由更加重要,从这一点观之,陈阵本身也没有逃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局限。

四、影片《狼图腾》中生态审美的价值

如果说影片《狼图腾》通过对原著的改编提出了生态问题,通过对“杀狼”等人类中心主义的作为呈现了生态批判,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片通过毕力格这一老牧民形象的塑造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一条生态之路,这也是影片核心的生态审美价值所在。

一直生活在草原之上的毕力格老人始终保持着对腾格里的信仰,用大智慧来观照草原的生命,在知青质疑毕力格对狼群的保护时,毕力格老人说道:“狼不是生命吗?草原不是生命吗?”这句朴实的反问恰恰承载了游牧文明甚至是生态文化之精髓。在草原生活的数十年时间中,毕力格老人始终维护着人与狼、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他遵循着屠杀部分狼崽这一看似残忍的传统,也遵循着留给狼群过冬食物的传统,事实上,这些游牧生活中的传统正是维系草原生态平衡的关键。[4]一方面,狼威胁着牧民的生命和生产,要通过屠杀幼崽的方式控制狼群的数量;另一方面,狼群的存在也控制着草原上人类及其他动物的繁衍生息,使草原的生态达到平衡,能够持续地承载着生命的延续。在毕力格老人心中,这是腾格里神的安排,从生态文化的角度而言,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崇敬,在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保持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空间,将人类与动物均置于大自然的范围中进行整体观照,无疑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一个宏大的思维方式。透过毕力格老人的眼睛,观众看到在人杀狼、狼捕羊、羊吃草这一链条中最卑微又最重要的存在,即草,对于草原生命而言,草就是维系一切的存在,而草也是草原乃至自然的微观体现。只有在狼群的威胁下,黄羊等野生动物的数量才能够得到最自然而全面的控制,从而也控制了依托放牧而生存的草原牧民的数量,保持着整个草原生态的平衡。虽然毕力格老人的生态思想使观众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但面对以兵团为代表的现代文明的入驻,这种原始而单纯的生态思想还能否得到延续却为观众留下了一个新的思考。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近年来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在中国影坛上逐渐丰富,甚至有走向国际的趋势,而《狼图腾》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狼图腾》以“狼”为焦点将少数民族与生态主义完美融合,同时又借助原著小说的超高人气和法国导演的别样视角,使这部影片获得国内外观众及影评人的关注,这为少数民族题材的影片及中国生态影片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猜你喜欢
狼图腾阿诺狼群
母性的力量
德国老人 用40年融入狼群
狼群之争
阿诺画兔子
天才阿诺
《重返狼群》
《狼图腾》中“狼”符号的主体性探析
天才阿诺
天才阿诺
蒙古国看《狼图腾》:女主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