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电影叙事风格研究

2017-11-16 02:20杨华丽
电影文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卧虎藏龙含蓄李安

杨华丽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5300)

一、引 言

著名导演李安于20世纪中叶出生在台湾的一个教师家庭中,1973年,李安不顾家庭的压力选择进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进行学习,并在学校学习期间创制了自己首部短片《星期六下午的懒散》,这部影片不仅正式开启了李安的从影之路,而且使其获得了纽约大学电影专业的“橄榄枝”,开始了国外的专业学习。随后,李安进入美国的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导演专业的研究生,并以此为基础开始了其在美国高校电影制作领域的工作。其间,李安拍摄的《荫凉湖畔》《分界线》获得了台湾金穗奖最佳剧情短片奖、纽约大学影展最佳影片等奖项,由此拉开了李安在美国的导演之路。1990年,李安推出了自己首部独立创作的长片电影《推手》,并在这部影片广获赞誉后接连创作了同类型题材的影片《喜宴》和《饮食男女》,从而获得了美国电影界的广泛关注。在上述三部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之后,李安开始向好莱坞进军,在短短数年间创制了《冰风暴》《理智与情感》《与魔鬼共骑》三部英文片。其中《冰风暴》的成功帮助李安彻底奠定了在好莱坞的地位,此后,李安在电影编导创制过程中进一步谋求自己的独立之风,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光彩。[1]

确立了自己在美国影坛的地位后,李安开始大展身手,在新世纪以来先后创作了名震世界影坛的《卧虎藏龙》《断背山》《色·戒》等影片,这些影片不仅获得了诸多耀眼的世界大奖和令人注目的票房收入,还使李安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的认可。2013年,一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再次使李安抱得“小金人”,使其成为亚洲首位两次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的电影人。李安最近的一部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于2016年11月1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上映不足10日便取得了1.35亿的票房佳绩。此外,在从影的数十年间,李安还执导拍摄了《抉择》《绿巨人》《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等影片,虽然他并不是一位高产导演,但已在许多不同层面的评奖中成为“华人第一人”,成为第一位集奥斯卡金像奖、英国电影学院奖、金球奖最佳导演于一身的华人导演,李安还入选美国权威媒体的“影响世界一百人”“当代最伟大的50位电影导演”之列,并获得法国艺术骑士勋章。

纵观李安所编导的影片,不难发现这位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导演无疑是“中西合璧”的代表。在25岁之前,李安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赴美学习后,李安又逐渐接纳了西方文化,在两者的交互影响下,成就了李安独立于当今世界影坛上的电影风格。李安曾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一定要创造出不同于典型好莱坞影片的作品,事实上,李安成功地将这种非典型好莱坞影片融入了美国主流审美文化之中,以其兼融东西方风格的影片开拓出了一条能够满足多元文化审美的从影之路,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上升到了人类共同的关注之中,创造出了一部又一部能够深入人心的电影佳作。[2]随着李安电影事业的发展,对于这位世界性导演的关注日益增多,就国内的研究而言,主要集中在李安单篇电影研究及整体电影艺术的叙事题材、拍摄手法及含蓄风格之上,这些研究无疑为李安及其电影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推介起到了重要作用。事实上,李安电影叙事风格的突出特点并不止于含蓄,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立足李安从影以来的重要代表作品,从写实之风、含蓄之美、哲理之思三个层面对李安电影的叙事风格进行研究。

二、李安电影的写实之风

李安在成长过程中不仅受到了台湾新电影时期写实主义的影响,而且在李安进入纽约大学进修之后,当时盛行的现实主义也对李安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其电影创作过程中也多有体现。在从影之初,李安的作品多为现实主义题材电影,虽然在随后的电影创作中也涉及科幻或心理题材,但总的来说,李安的影片一直坚守着写实之风。

在美国从影之初,李安并没有获得广泛的关注和业界的好评,直到20世纪90年代编导了影片《推手》后,李安才正式获得了自己独立创制电影的机会,这部影片所获得的各项奖金也帮助李安走出从影以来的经济困顿。20世纪90年代,李安还陆续推出了影片《喜宴》《饮食男女》,上述三部影片也被认为是李安早期电影创作中的代表作品,在台湾金马奖、柏林电影节及奥斯卡金像奖上均获得了多项大奖及提名。由此,李安也获得了美国电影界的关注,跻身世界名导之列。在这些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中,李安通过对细节的平实处理,使影片在情节推进及情感表达方面呈现出了客观、冷静的写实风貌。比如在影片《推手》中,主人公老朱在学校和餐厅中的“大显身手”无疑是全片的高潮,即便是在处理这些关键细节时,李安也没有选择特殊的拍摄方式或夸张的动作设计,而是采用平实的定位长镜头来进行呈现,使整部影片没有过分渲染的情调,同时也保证了关键情节的连贯性与完整性。同样多用长镜头的影片还有著名的《卧虎藏龙》。《卧虎藏龙》出品于新世纪之初,这部中国古装大片的上映无疑在好莱坞掀起了一阵前所未有的“中国风”。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卧虎藏龙》不仅将中国古典文学与现代电影艺术完美结合,而且向全世界呈现出了一种清新雅致、娓娓道来的中国风,无论是从叙事内容、叙事风格,抑或是拍摄手法上看,《卧虎藏龙》都将中国武术之美、武侠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影片也荣获当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在这部呈现中国武术之美的影片中,李安仍然放弃了花哨的拍摄方式,在玉娇龙、俞秀莲之间的追逐;玉娇龙与李慕白的林间对峙中都使用了长镜头,凭借长镜头所营造出的纵深感和统一感呈现出了一种刚柔并济的审美风格。

在李安进军好莱坞的英文影片《理智与情感》,他并没有屈从于好莱坞主流影片的叙事风格,依然保持着写实之风,比如在处理埃莉诺和爱德华划船游河这一情节的过程中,李安不仅没有刻意营造唯美的环境来烘托二人之间滋生的情愫,反而将主人公周围的环境处理得十分简单干净,以避免矫揉造作之嫌。同时,这样写实的处理方式也使观众更容易身临其境地感受埃莉诺和爱德华的情感变化及二人相处过程中的真实情境。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大片时代已然来临,在许多美国大片中不难发现镜头的多样运用,但坚守写实之风的李安却在这一时代潮流中坚守自我,将情节设置和人物塑造放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主流位置,而镜头运用及环境设置则成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摒弃繁华的电影创作过程中,李安尽可能地隐藏叙事者,使电影更加接近本真的生活,更没有以花哨的技巧来夺人眼球、调动情绪,反而是通过写实的风格来客观叙事,给予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审美情感自由、温和生长的空间。

三、李安电影的含蓄之美

提到李安电影的叙事风格,最被广泛认可的就是其中的含蓄之美,这与李安自幼以来受到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不无关系。含蓄之美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礼记》《诗》《周礼》等先秦著作及《文心雕龙》等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均获推崇,儒家在为人、作文方面均推崇温柔敦厚;《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更是专门讲述了“隐”之用义,这些名家论述都将“含蓄”视为文艺创作中的重中之重。这种含蓄的叙事风格在李安的电影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他在很大程度上压抑着电影中情感的爆发,并在情节设置中注重言尽于此的叙事方式,使影片呈现出了既含蓄又不隐晦的叙事风格,恰到好处地讲述故事、表达情感。

2005年,李安的影片《断背山》再次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观影及探讨的热潮。在这部影片中,涉及一个较为禁忌的话题,即同性恋,讲述了两位男主人公之间真挚而悲苦的恋情。这部影片不仅涉及亚文化领域中的小众群体,还上升到了对于爱和人性进行探讨的层面。凭借这部影片,李安再次走上电影之路上的高峰,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断背山》将故事背景置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美国西部,两个拥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牛仔杰克和恩尼斯在牧场打工时相识。杰克十分开朗,而恩尼斯则沉默寡言。放牧过程中,二人在山林深处相互陪伴,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孤独的放牧生活使二人的关系逐渐升温。终于在一个醉酒的夜晚,共同挤在狭小帐篷里的杰克与恩尼斯越过了雷池,也正是这个夜晚为二人带来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在世俗的压力下,杰克与恩尼斯在放牧结束后回归了自己的生活,分别成婚的他们按照世俗的安排走入了无爱的婚姻之中。然而无法抑制相思之苦的杰克和恩尼斯却在十数年间定期相会,延续着生命中难能可贵的美好时光,直到杰克意外身亡。为了缅怀杰克,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的家中并准备将杰克的骨灰带到二人每年相会的山林中埋葬。当恩尼斯在杰克的家中看到二人初识时的衬衫挂在一处时,他才真正意识到二人之间的爱之深沉,而一切都走向了结束,影片也在见证着悲怆秘密的山林画面中落下帷幕。[3]在这部影片中,无论是杰克与恩尼斯相见时的欢愉还是分别后的悲伤都以含蓄的方式呈现,在没有激烈画面冲击和过多情感渲染的叙事中,两位主人公内心的挣扎、落寞如幽幽细流般贯穿于影片的始末。尤其是在呈现二人欢爱情节的过程中,李安更是坚守言尽于此的含蓄克制的表达方式,这不仅使整部影片的悲怆基调免于被破坏,还为观众留下了更为纯粹的思考空间,呈现出了边缘化群体所承受的世俗压力和追爱过程中的艰辛与悲凉。

四、李安电影的哲理之思

在李安的电影中,东方之韵不仅体现在其题材的选择之上,更体现在李安电影叙事风格中的“道法自然”及和谐共融之中,这也使李安的电影具有一种哲理的审美意蕴。在影片《卧虎藏龙》中,人与自然、情与景高度融合,主人公之间的林中打斗追逐不仅体现出了中国武术融入自然的最高境界,还呈现出了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格。《卧虎藏龙》中没有凌厉的武打动作,而是以自然为背景刻意减缓了主人公刀剑交锋时的速度,使武打的动作与自然中竹林的起伏浑然一体,从而使武术上升到了武侠这一境界,进而映衬出了李慕白、俞秀莲等人的归隐之行和大侠风范,这种自然而然、不刻意追寻的生命境界与哲理之光在李安独特的电影叙事中流露而出。

在李安的影片中,不难发现导演一直追寻一种生活中的和谐共融境界,无论是在早期家庭伦理题材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处理上,还是在后来的《断背山》《色·戒》之中,这种渴望兼顾理智与情感追寻似乎从未停止,也从未成功。影片《色·戒》上映于2007年,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女大学生王佳芝投入抗日组织后,利用美色接近汉奸易先生并企图行刺的故事。在成功接近易先生后,初出茅庐的王佳芝却爱上了易先生,最终阵前倒戈的王佳芝不仅破坏了整个组织的计划,还送上了年轻的生命。在这部影片中,导演李安多次特写呈现王佳芝的眼神,由眼神传递出王佳芝内心的挣扎。在理智与情感之间苦苦挣扎的王佳芝一直企图寻找一种和谐的解决方式,但以失败告终,这种并不和谐的结局设置也为这种追寻的出路画上了问号,将观众引入了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之中。

猜你喜欢
卧虎藏龙含蓄李安
好莱坞要翻拍剧版《卧虎藏龙》
鹧鸪天·赠乡贤熊校长
王士禛 汉诗에 나타난'含蓄'의 미학
从《卧虎藏龙》中“江湖”的译法看文化词语字幕英译策略
憧憬含蓄是一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