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慧婷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中国内地女同性恋微电影研究
乔慧婷
(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4)
自电影诞生就出现了女同性恋形象,伴随电影发展,女同性恋者的银幕形象也经历多次演化。学界多以女同性恋电影进行研究,但在女同性恋微电影方面鲜有论述,本文对内地女同性恋电影及微电影发展进行梳理,对女同性恋微电影进行解读。
女同性恋微电影;发展脉络;边缘群体
女性是人类延续的基础,她对人类的发展是不可代替的。女性主义是产生于社会、历史、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包含多元性与差异性的思想体系。而在中国,一直缺乏真正意义上大规模的女权主义运动,并不是指以宪法形式确定女性所拥有的一些权利。
新世纪内地宽松的媒体政策环境,使得女同电影样式不断丰富多样,如喜剧片、纪录片等。这类影片开始突破传统叙事方式,独具东方美学意蕴,主张女性主体性,对男权秩序进行批判和颠覆。中国内地第一部女同电影是李玉导演的《今年夏天》(2001),这是一部抛弃传统的暧昧书写,直观表现女同性恋生活状态的电影,这让观众对内地同性恋群体开始有了更多了解和思考。中国内地第一部女同性恋纪录片是《盒子》(2001),导演英未未。影片构筑了一个纯净美好封闭易碎的世界,展现了不为人知的女同生活。还有魏星《忘记她是他》(2001),明明、石头《女同性恋游行日》(2002),石头《女人50分钟》(2006),戴思杰《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2006),打破男性装束,展现自我主体的觉醒,还原了女性曲线身体符号特征。
2005年,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被普遍认为是微电影的萌芽。2010年《一触即发》点燃微电影火焰,《老男孩》开创微电影新时代。女同性恋微电影属于边缘少数,在话语表达中遵循以男性为核心的原则,以青春题材居多。
中国内地女同性恋微电影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5年以前,DV录影设备开启了影像全新时代,电影人和爱好者,大胆表达他们对世界的感受,并通过网络、电视得以传播。虽然大部分DV作品在结构、内容、艺术表现上不是完整的艺术创作,但给同性恋题材影像的创作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新媒体和传播方式多元化让影片形式更丰富,有纪录片《盒子》(2001,导演英未未),《忘记她是他》(2001,导演魏星)、《女同性恋游行日》(2002,编导明明、石头)等。
第二阶段是2005-2010年。这一时期开始打破伪善“面具”,将同性恋本身作为微电影表达对象,确立女性的主体性。微电影剧本创作多以真实事件改编,多悲剧,缺乏文学编剧功底;基本都是素人表演;拍摄技巧也较普通,对画面构图、光的运用要求不高;配乐上也较为随性,与当时的流行音乐密切相关;很少配有字幕。作品有《玫瑰救赎》(2006)杨晓波执导,《勇敢爱》(2009)陈杨执导。
第三阶段是2010-2014年,科技快速发展,视频网站的推动,微电影数量激增。这一时期涉及的议题更加广泛,有性别暴力、形婚、身份认同、校园欺凌等,探索哲学层面上人性宽度意义。影片时空关系常常是跳跃、断裂、碎片化的,如安映憬《轮回的棋子》(2012),朱舒河《彼时曾相伴》(2014)。陈小桃《夏日时光》(2012)算是这一时期的佳作,但故事叙述缺少情感铺垫,节奏与情节的结合把握不够准确。其他作品还有《She》(2011)刘祁缘,《我在梦中》(2011)蒋亚希,《小女孩》(2011)王子、刘凯,《纸飞机》(2012)导演张燕、张靖宇,《轮回的棋子》(2012)安映憬,《离岛》(2012)导演付婷,《断蝶》(2012)导演迟旭,《逆爱》(2013)导演蒋至,《闺秘》(2013)导演阮昕、白潇玲、陈妍楠,《栀子》(2013)刘佳亮,《顺流》(2013)编剧、导演杨毅坤,《如果有选择》(2013)导演郭蕊、杨烊、赵超越,《女朋友》(2013)王辰芮,《替》(2014)导演强子,《女夭儿》(2014)刘言等。
第四阶段是2015年至今,这一阶段是团队制作,画质精良,画风清新,使用柔光镜以及增添暖黄色调,多特写镜头,音乐时尚,剧本成熟,演员高颜值,制作、投资、上线、宣传等依据电影形式进行,有固定、有影响力的播出平台拉拉交友软件LESDO,其中《错爱》、《错爱2》、《我是你房东》、《夏雪薇安之念念不忘》、《拳霸女团》等都在LESDO进行宣传和独家首映。同性恋人群正在成为创作主力军,她们利用影像创造真实影像,表达的议题更加深刻理性。《X-LOVE》(2015年王佳文执导)中主角Tina和Cooka,在现实中是恋人关系,《错爱》中米勒也已出柜,《夏雪薇安》(2016)导演韩芮慈本人是拉拉,正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她们致力于推动社会公众对LGBT的关注和认知,表达群体诉求,推翻固化印象,展示她们自身真正的形象,获得理解和支持。作品还有张琛《逆》(2015),唐皓《女朋友女朋友》(2016),小臣《我是你的房东》(2016),方放《拳霸女团》(2016)等。
(一)青春迷失与身份认同
青春题材占女同微电影的比重很大,多部影片的故事与校园有关,画面干净,光线柔美,氛围温馨。在宽阔的操场、喧闹的教室、教学楼里的各个角落,都充斥着女孩们青涩的脸庞,这些年少时的经历都会成为生命里深刻的回忆。每个人都是演员,伪装自己,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夏日时光》中,两个高中女生张静如和徐子洋相识于补习班,当两人友情开始慢慢升华至爱情,徐明确告诉静如自己喜欢女生,而静如却没有明确表态,此时静如迷失在青春里,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补课老师对这段感情的阻挠,就是代表传统伦理道德的权威的不可挑战性。之后静如交了女朋友,完成对自己青春迷失的确认和身份认同,从开始质疑到最后坦然接受。
(二)反抗传统与挑战伦理
女同微电影是对制度与传统伦理关系的解构,反抗与挑战精神在这类影片中的表现明显。《错爱》中筱柔父母得知筱柔喜欢女孩,这对传统父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最终筱柔承受不住父母的失望和难以割舍对米乐的爱,选择自杀,极端反抗讽刺了传统、理性、权威,指责现实社会环境的不宽容。在异性恋主导下,女性身体符号表现一种温情而倔强的含蓄美,筱柔在梦中与米乐缠绵,亲吻、抚摸的特写表达将银幕前的我们变成了看客,一方面表现同性恋文化的欲望心理和审美诉求,另一方面是对异性恋传统审美的颠覆。影片中男性角色缺失与弱化,是对男权的反抗。《夏雪薇安》中没有出现男性角色,《错爱》中男性角色很少,追求筱柔的男二号贺宇,公开米乐和筱柔的亲密照,道德形象并不光彩,这是排斥和贬低男性形象;行为比较娘娘腔的宝宝,弱化男性的主体地位,并归入到了女性阵营,也增添了一些喜剧效果。
同性恋电影及微电影反映了这个群体的生活和他们的世界,传达一种平等话语权。新媒体出现,创作模式多元,放映方式多样,让创作者抛弃以往含蓄的叙事方式,用简单直接的创作方式表达群体诉求,在电影银幕上构建属于女性自身的形象。在这样一个更宽容、更广阔的话语空间里,只有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高度,才能保持群体个性,得到主流话语的认同。社会在高速发展,希望同性恋可以真正被平等对待,可以义无反顾地绽放,就像太阳东升西落,人要吃饭睡觉一样普通平常。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2.
[2]房运梅.21世纪华语女同性恋电影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31(9):139-155.
[3]孙湘寓.中国微电影的类型考察[D].杭州:浙江大学,2013.
[4]张璐.密柜影像——中国内地酷儿电影的话语困境和发展走向[D],重庆:西南大学,2016.
J905
A
1007-0125(2017)09-0121-02
乔慧婷(1990-),女,汉族,山西运城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影视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