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潋
早于3000多年以前,在中华大地这块古老的版图上,曾出现了强盛一时的巴子国,武王在讨伐纣王之时采用了大量的巴子国人,并利用巴人的歌声鼓舞士气,利用巴人的勇猛强悍冲锋陷阵。其实巴人正是土家族之先民,并能歌善舞。在历史上,有着巴人踏足以歌,能舞善歌的记载,唐代刘禹锡《竹枝词序》日:“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邪巫击鼓为淫祀,男女皆唱竹枝歌。”这是刘禹锡于任刺史时所记载的踏歌以聯唱《竹枝歌》的情境。竹枝歌唱是一种歌舞活动,扬袂可歌,踏足可歌,歌舞结合,边歌边舞,同时还吹短笛,击鼓赴节。这种短笛正是土家族独有的乐器“咚咚喹”。从《竹枝歌》的演唱格式而言,一是万树《词律》记载竹枝的唱法。在四、三字之间加上衬词,于句尾加上衬词“女儿”,每句歌词皆如此;二是于四、三字之间与旬尾加上“呀喂”,“呀喂呀”,“呀嗬吆”,“哎依哟喂”与具有一定意义的衬词合声;三是将整句歌词演唱完后加人衬词声;四是一人独自唱正词与衬词而不加合声;五是在对唱中加人衬词合声。《龙船调》的演唱正是三、四、五种竹枝歌演唱格式的一种综合。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是民众传统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是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利川地处鄂西南,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素有“坝漆之乡”、“黄连之乡”、“水杉之乡”、“莼菜之乡”、“歌舞之乡”的美誉。这里山清水秀,如诗如画,山歌回荡在青山坡,笑声洋溢在吊脚楼。
《龙船调》出自利川,它的曲调源于利川花灯的一首名曲。逢年过节,玩灯是恩施地区民族民间的主要娱乐形式。从古到今,都有狮子、龙灯、彩莲船、车车灯以及蚌壳精、踩高跷等,还有扎、画、造型艺术很高的故事(灯),因此《龙船调》又称“灯调”、“灯歌”。诸灯玩法各具特点,各种灯都有不同的娱乐审美情趣。其中彩莲船(有的地方叫彩龙船),是依托扎画精美的船为道具,是一种娱乐,纸糊篾扎,造型为四角飞檐的顶篷,由四只圆形彩柱架在船身上,船身绘着鱼或龙的图样,彩莲船用绸子系在四柱中间坐着(实则为站)的姑娘身上,船的两旁各扶着一个陪妹儿,桡夫子(艄翁)前后左右划桨,船后跟着手持蒲扇,两耳夸张地挂着红辣椒或大爆竹(耳环)的媒婆,踩着锣鼓点子翩翩起舞,似船儿在水中划走。表演时,艄翁以粗犷的嗓音领唱,余者和之,“媒婆跟着船儿合着锣鼓风趣地扭着十字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其表演大众化,曲调唱腔朗朗上口,唱词多为唱古人、民俗以及风趣的见子打子(见什么唱什么),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正是因为这种独特地表演形式,以彩莲船(彩龙船)为主要道具,结合土家族拜年这种风俗,经过时间地演变,将其最终命名为《龙船调》。
《龙船调》的改编和传播是民歌改编并获得广泛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龙船调》的广为传唱,除了歌唱家们各种不同风格的不断演绎,歌曲本身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是它得以传播的重要因素。首先,优美流畅的民歌曲调。目前流传着几个基本版本,一种是山歌风格,曲调高亢、明亮;一种是轻音乐风格,轻快、活泼等。《龙船调》还具有恩施土家族地区民歌调式交替的特点,即全曲本应是“la”为主音的羽调式;而歌曲最后一句“将妹娃推过河哟喂”的落音却是“sol”,徴调式主音结束。增加了歌曲的风趣、歌唱性和终止感。其次,活泼风趣、节奏明快的衬词。衬字、衬词和衬句,是民歌中一种常见的辅助形式,在《龙船调》中的运用极为丰富。不仅有“哎”、“哪”衬字,还有“伊哟喂”衬词,更有符合故事节奏演唱的衬句“金那银儿锁,银那银儿锁”,还有船工号子“喔活喂呀佐”等。这些辅助使得《龙船调》更具韵味。
我们在对优秀民族传统曲目的改编与传播应在传承基础上实现再创作。在民歌改编中要善于“去粗取精”。传承与创新并举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应有的态度,对《龙船调》的改编和传播也一样。在当今社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的传播来提高《龙船调》的影响力,使其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呈现历久弥新的艺术特色。
如今,借着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风,借着民歌多种改编的热潮,这朵烂漫的山花,已飘香于城市的高楼大厦,甚至越洋过海,在世界的舞台上开出更加绚丽的色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