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凯
摘 要:“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教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讲究方法。只要我们教师在语文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懈的努力,就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他们主动、快乐地学习,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终生受益。
关键词:语文教学;良好习惯;朗读;写作;自信心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甚至直接影响着学习成绩的提高,影响着一个孩子的一生命运。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语文成绩好的同学往往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自己“学”出来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习惯呢?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读书时,手脑并用,边读边思考,并动笔勾画圈点,寻章摘句,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遇到生字新词,要随时请教字典和词典,准确地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含义和用法,并摘记备查。课堂上,要做好听课笔记,对于学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也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及时查阅资料,或请教同学、老师,以求解决。读书看报,同样要勤于用笔,将谚语、格言、警句、佳词摘抄下来,以备查用。有条件的还可以搞点剪报,分门别类,装订成册。知识积累多了,也就成了学问。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勤于动笔、日积月累对于丰富语文知识的重要性。
我认为“动笔墨”应该包括下面三个含义:一是学习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二是随时将课本或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经常写一些心得体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进行圈点批注,大胆质疑,把握要点,头脑也在思考,感情也会受到触动,这些都来源于课文中的一些触发点,而这些触发点很多都是课文主旨的具体体现。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圈出自己感悟较深的词句,圈出文中关键的词语或句子,大胆质疑,探究分析,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作好批注,从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主题。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批注的方法,赏析的角度、方法,课堂上一步步训练,课后布置按照老师教的方法进行阅读练习,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画下来,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二、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不仅识其字,解其意,而且用心思考和感悟。也就是说,当我们只用眼睛去“读”书时,大脑获得的信息比较单一,甚至还会差错,当我们不止用眼睛看,还开口诵读的时候,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学生理解和感悟的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可见,朗读确实是学习中事半功倍的好方法。同时朗读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阅读教学,要训练这种敏锐的语感,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的感受中去接近作者的“旨趣”。要达到这一目的,朗读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对于这一点,恐怕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过或多或少的实践体会的。
当然,朗读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读”的能力的一部分,而且能促进听、说、写三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读得不当,哪些地方没处理好,并及时作出调整改进,这就锻炼了听的能力。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朗读得更好,教师会自己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无疑也是对“听”力的促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此话一语道出了朗读、熟读与写作的关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中,每篇课文都给学生范读,每节课都给学生至少10分钟以上的朗读时间,并要求学生每天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星期举行一次小组的朗读比赛。
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对孩子健康成长和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视与保护孩子的自尊,多表扬,少批评,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因为有高度自尊心的孩子,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充满信心,而缺乏自尊心的孩子,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认为没人爱他,缺乏自信。平时多创设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环境,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自信”起来。平时,遇事常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你一定能行,你肯定做得不错”。因为孩子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成人以肯定与坚信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会在幼小的心灵中意識到: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特别对于学困生,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有智力发展的先天不足,有家庭关爱的营养不良,有学校教育的知识断层。作为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利用学习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知识为依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转化,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关注他们,用爱心去打动他们,并找出能切实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行为的办法来。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也能很好地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四、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
积累、模仿、探索、创新,铺就了作文成功之路。积累是作文成功之路的基石。因此说,作文,从积累开始。
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花鸟虫鱼、自然风光、人际关系、社会风貌等,还有你面对自然、生活、人生的感悟,你在审美和创新上的思想火花,所有这些,都是入文的材料。以发现美的眼睛,去观察、理解、提炼生活,何愁写作时无米可炊?积累生活的最好办法是写日记。叶圣陶先生说:“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自己种种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写作越来越强。”“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习熟练技能的,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我们除了让学生每学期写八篇作文外,还规定每人每周写一、两篇随笔。学生一开始感觉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无味,没什么可写。我就在上作文课时让学生展开讨论:随笔写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同学们发现原来随笔可写的太多了:像老师、同学、朋友、家人……;像游戏、做操、学习……。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只要留心生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写进作文。于是,一篇篇佳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我还选出每次习作中的优秀习作当堂范读或者翻印,供大家阅览欣赏,激励学生养成经常写随笔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写随笔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当然,良好的习惯是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没有耐心和恒心也是没有好的效果。良好的习惯的培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断积累,这样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老子道德经.
[3]刘永胜.行字歌诀.
[4]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人民教育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