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真
(湖北省利川市农业农村局,湖北 利川 445400)
畜禽地方良种是通过人类和自然长期选择、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进化的结果,保护和发展畜禽地方良种不仅是维护生物多样性的需要,还是畜牧业发展中基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长远来看,大力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畜禽地方良种资源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拓展畜牧业开源增效的有效途径。但中国部分地方畜禽种源数量每况愈下,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发展前景堪忧。
部分学者视利川马为一个特殊的基因库,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程泽信等[1]对利川马的品种资源资料和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用地方品种资源受威胁的程度和群体的有效大小等指标分析了利川马资源的受威胁程度。2021 年以来,利川市在构建纯正优质的利川马种业、打造利川马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加强利川马品牌建设方面做了尝试,利川马的保护与发展为助力当地乡村振兴,推动中央种业发展政策落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利川马是中国著名的小型地方马种,属西南型,驮、挽、乘兼用[2]。利川马主产于湖北省西南山区,即利川、恩施、鹤峰、宜昌、秭归等县(市),其中以利川市产量最多,品质最好,故称利川马。在利川市境内,利川马主要分布于谋道镇齐岳山、汪营、忠路、文斗、元堡、团堡等地[3]。
利川马产区地域辽阔,地势高耸,山峦起伏,气候适中,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 000 m 以上。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200 h,年平均气温13 ℃,极端最低气温-15.4 ℃,最高气温35.4 ℃。年降水量1 405.8 mm,相对湿度82%,无霜期248 d。产区内土地肥沃,牧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特别是利川白三叶、巴东红三叶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利川马的生存和发展。
1959 年湖北省地方家畜良种调查时,将其确认为地方良种并定为利川马。1984 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为利川马正式命名。2020 年5 月,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公布的全国29 个地方马品种资源名录中,利川马名列第6 位,是湖北乃至中部地区唯一的地方马品种[4]。同时,利川马品种介绍也被列入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中国唯一一家马术学院)教材。由此可见,利川马是中国重要的畜禽品种遗传资源。
据《利川县志·明史土司武备》记载,利川马有“马兵、战马、守马等三种”。公元1369—1644 年养马业在利川市的生产、生活和军事诸方面均占有重要地位[5]。同时证明,利川马在产区自然生态条件下生活有近700 年历史。
2.2.1 自然选择 利川马长期生活在高寒、多雨山区。产区地形复杂、多陡坡险路,牧地野生牧草甚多,群众养马素有放牧习惯,冬春牧草不足,则以稻草、豆秸等补充,辅以杂粮,饲养管理较粗放,形成了利川马体小,四肢健壮,蹄质坚实,行动敏捷,适应山地生活和使役的体型结构及抗寒、耐湿、耐粗饲的特性。
2.2.2 人为选择 利川马在产区作为驮、挽、乘骑用,是山区人民重要的畜力和经济来源。养马投资少商品价值高,销路好,利川市历来是湖北省商品马的重要繁殖基地。20 世纪50—60 年代,当地每年平均外销马2 000 多匹,每匹售价500 元以上,好马好骡达2 000 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中等农户一年的总收入。而马骡质量的优劣,造成其价格悬殊,因而刺激了群众对马的选种选配,并且有一套传统的选种选配经验,如种马要选头大、额宽、鼻孔大、上下唇齐如盒子,并蹄坚圆正如杯子等,促进了利川马种的形成。
利川马的外形短小精悍,体质结实,细致干燥,被毛不粗密,皮肤不厚而具有弹性,鬃、鬛、尾毛较多而密长,头方正、多直头,稍嫌重;眼与鼻孔均大,耳短小、直立,具中等悍威[6]。颈斜呈45°角,长短适中,颈肩结合欠佳。考耆甲略高于尻,背腰短平。斜尻而短,尾础较低,臀肌不丰满。胸部发育正常,但深度不足。公马腹部稍紧缩,母马腹围较大,尤以经产母马为最。肋骨穹窿适度。肩短而立,前肢正直,后肢有山地马共同特点,呈刀状肢势,并略有前踏。关节坚牢、肌腱明显,系与蹄同地平角度正常,系较短,蹄质坚实,毛色较杂。据1959 年利川县国营种马场的调查统计,98 匹马中栗毛32.7%、骝毛26.5%、青毛26.5%、黑毛9.2%、沙毛5.1%。多数人喜爱骝、栗、黑、铁青色,产地群众称之为上四色;据1964 年和1980 年调查统计,百余匹马这四色均上升,其他毛色均在下降,原始的兔褐色未见1 匹;2003 年利川市畜牧局畜禽品种资源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对37 匹马统计,其毛色与1980 年调查时一致[2]。
2003 年,调查组对37 匹(其中公马6 匹、母马31匹)成年利川马进行测定,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27.83 cm,平均体重298.12 kg,体高平均数高于历年调查数。成年母马平均体高122.77 cm,平均体重272.88 kg,体高平均数高于历年调查数,体重与历年调查数相近[7]。从整体上看,利川马的体尺指数不断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马匹少,并注意马的营养管理。
利川马一般1 周岁性成熟,营养较好的母马2 周岁便开始配种,公马一般3 岁时作种用。利川母马常不满3 岁受孕,一般终生产驹8~12 匹,个别24、25 岁老母马仍能产驹,终生产驹高达15 匹,繁殖力较强。“血配易怀驹”是利川群众繁殖马匹的经验。“血配”受胎率高达85%,通常在母马发情后7~12 d配种较易受孕。
利川马行走山路时一次驮运量可达40~75 kg(占其体重的14.85%~27.27%),比普通马的驮运能力(占其体重的13.00%~15.00%)略高,日均行程30~50 km[1]。利川马的驮运量随着地形、坡度及其长度、海拔高度、气压、气候变化、道路曲折崎岖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差别。但总体来说,利川马的驮、挽能力均较高,是中国优良的山地耐力马品种。
据调查组在利川市齐岳山赵彦华跑马场测定,一匹5 岁母马,体高123.6 cm,体长139.6 cm,胸围145.0 cm,管围17.0 cm,骑手和鞍重70 kg,在齐岳山草场行程1 000 m,时间127 s[2]。可见利川马的乘用能力不一般。
利川马具有耐粗饲的特点。在饲养上,当地以放牧为主,过去一般不喂或很少喂精料,如今群众生活富裕了,多数养马户有夜补精料的习惯。同时,利川马还有很强的抗病能力和耐寒冻的野外生存能力,它们长期生活在被誉为“中国南方最大的高山草场”、平均海拔高达1 850 m 的齐岳山,即使是在大雪覆盖的冬季,仍能用蹄子刨开积雪吃到草,而不至于受冻饿死。据调查,利川马在海拔2 000 m 的高山地区使役时,其生殖生理、饲养繁殖和役用都正常,抗病力也较强,说明利川马在山区高寒的气候下饲养和使役均有很好的适应性[2]。
在传统农耕时代,利川马广泛分布于整个武陵山区,是湘鄂渝武陵山区广大农民群众必备的交通运输和使役工具,在恩施州以及宜昌五峰、长阳、秭归等山区县市都曾大量养殖。
1958 年,湖北省政府批准在原利川县汪营设立国营利川马种场,高峰期发展到12 个配种站(其中民办公助有6 个站),曾对利川马的选育提高起到一定作用。现年80 多岁的杨绪林老人曾在马种场负责配种工作,他回忆,当时马种场的利川马供不应求,一年能卖千余匹,远道而来的买马人就住在马种场选马、等马,一匹上等利川马可卖数千元甚至上万元。鼎盛时期的利川马养殖量达2 万余匹。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随着道路和新型交通工具快速发展,利川马原有使役和交通工具功能已经基本丧失,经济价值急剧下降,利川马数量急剧减少,在大部分山区县市甚至归零,这也是各地利川马消失的根本原因。
据统计,2021 年利川市存栏利川马近1 000 匹,总量属湖北省第一,但纯血利川马存栏数仅剩179匹。马匹主要分布在利川市谋道镇的齐岳山鹿池村、双鹿村、红光村、勘金村及柏杨坝镇寒池山等地。利川马的骑乘功能使其在当地旅游业中依然存在,如今90%以上的利川马用于谋道镇周边景区游客骑乘体验。
由于对利川马的品种潜力认识不足,关注、了解利川马的历史、现状及存在意义的人越来越少,利川马已属濒临灭绝物种,加强保护具有现实紧迫性。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专家组成员王勤表示,利川马遗传资源珍贵且数量稀少[8]。利川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佘军也在多个场合表明,“保护利川马已经刻不容缓,不能让利川马消失在我们手上”。
为了指导利川市加强保种工作,并带动恩施州协调推进利川马产业体系建设,恩施州副州长王磊多次深入到保种场、养殖农户、休闲骑乘经营主体,就州级统筹、利川市为主体的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现代马产业体系建设等开展专题调研。利川市委书记刘智勇也多次强调指出,利川马虽是小品种但却是大事业,保护利川马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具体体现。2022 年7月,农业农村部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技术专家,对利川马进行了精准鉴定采样与性能测定,为其中性能最好、血统最纯正的83 匹利川马植入了芯片,颁发了“身份证”,建立了核心种群保护档案[9]。
在农业农村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全国马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后,利川市以等不得、慢不起的担当和决心加速推进利川马产业发展,编制并启动实施《利川马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规划(2021—2025)》,成立了利川马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委会,成功申报了利川市齐岳山利川马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产业园)[10],成立了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站,湖北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利川马共富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为利川马的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单位,利川市人大代表联名提交了利川马保护与产业发展提案,从不同层面推进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
利川市农业农村局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信、LED 显示屏等媒介,广泛宣传保护利川马种质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提高了市民对利川马的认知及保护利川马的自觉性,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保护利川马的普遍共识。利川市人大副主任周峥嵘在2022 年度《利川市利川马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专题调研中反复强调,“只有看到发展有希望,保护才有动力,只有高举利川马旗帜,才能提高利川马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才有希望从中部马匹大市跃升为中部马业第一市”。
利川市以利川马共富畜牧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打造全国山地耐力马赛事基地为主题,以建成华中地区马业第一市、助力湖北建设中部马业大省为目标,积极整合与马业有关的农业行政部门、高校院所、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经营主体资源等,形成了保护和发展利川马现代产业的强大合力。
利川市人民政府规划并启动实施了以“五马奔腾”为主要任务的现代马业体系建设项目,即从传统单一向现代多元转型,从单一养殖和农用转向农旅、体旅、康旅、文旅融合发展,从低效益转向高效益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为获得行业系统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利川马保护水平和现代马业发展速度,利川市主动出击,积极融入全国马业大体系。利川市相关部门主动赴北京、内蒙古、武汉、海南等地,与国家畜牧中心、中国农业大学、中国马业协会、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内蒙古白马产业园等相关机构进行了对接,积极探索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
利川市先后成立了以利川马养殖运营为主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42 家市场主体,主要以马匹繁育、养殖、销售和休闲骑乘等为经营项目。其中,主营休闲骑乘的跑马场共11 家,直接参与骑乘经营业务的马匹数量400 余匹;单纯从事马匹养殖、马康养疗愈、共享马场、马帮文化、马匹贩卖等的经营主体9 家。养殖并用于休闲骑乘等运营的单匹马给当地农户带来的年综合经营收入在20 000 元左右,这样既具有规模化、多元化,又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现代马产业基地,在鄂渝边际及中部地区都很少见。
截至2022 年底,利川市存栏的各类马匹总数约1 300 匹,不仅是湖北省马匹第一市(县市区级),而且也是中部地区马匹第一市。预计到2025 年,纯血利川马种群将恢复到500 匹左右,带动利川市马匹存栏量达10 000 匹左右,形成集马品种保护繁育、马赛事及马术运动、马休闲康养骑乘、马文化及科研、马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五马奔腾”产业融合发展格局,预计年直接产值达2 亿元左右。
利川市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开放融合的发展视野、远近结合的保护和发展举措推动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的良好成效也获得了有关方面的关注和认可。
2021 年12 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率团专程到利川市齐岳山实地调研指导了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张副部长对利川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利川马品种遗传资源保护、谋划发展壮大利川马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表示高度赞同,对短时间内取得的进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国马业协会正式(发函)同意支持利川市启动建设“国际名马园”,并吸收利川马保护单位利川马共富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加入中国马会,并特邀该公司负责人在2021 年度全国马业论坛做交流发言[11]。武汉商学院·国际马术学院同意推动在利川市建立国际马术学院·利川分院。
整体来看,中国农作物种业、畜禽种业、水产种业普遍面临保护利用不足、开发利用不充分、利用政策不完善等问题。同时,很多新农人在面对乡村振兴时不知该发展何种产业。按照价值规律“物以稀为贵”,越是小、少品种,着眼未来多元化、高端化需求,往往有其市场潜力。地方良种虽是种业振兴的痛点,但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
新阶段,新主体参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显然有别于传统农业,他们更多追求特色化、高质量、高效益农业。要实现这个发展目标,就需要像推动利川马项目一样,充分挖掘各地的特色乡村资源,善于在小中见大、特中取胜,找准自己的出发点;在国家涉农大政策中找准自己的立足点;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发力点;在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中找到自己快速起步发展的支撑点,再进行系统谋划、有序推进,实现种业振兴、产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