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艺术形象

2017-11-15 01:18陈芳
东方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艺术性多样化红楼梦

陈芳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它之所以惹人喜爱,流传不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典型形象;尤其是对林黛玉的描写是最成功的描写之一。作者不是从旧的传统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的新人物;从描写单一的性格特征,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又运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和暗示以及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与千千万万读者声息相通的普通人物。

关键词:《红楼梦》;新人物;多样化;艺术性

“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流传不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崭新的典型形象;其中“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是其笔下最复杂,也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探讨其性格及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的新人物——林黛玉。正如作者自己说的,他所写的“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而纯属“新奇别致”、“令世人换新眼目”的“适趣闲文”。因此,他所创造的林黛玉,作者自谦为“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实际上恰恰反映了作者是以创造“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为抱负的。他果真也实现了这个伟大的抱负。在《红楼梦》以前的我国古典小说则不同,他们所创造的典型形象,差不多都打上了从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出发的印迹,他们都可用封建道德观念中或褒或贬的一个字来概括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如刘备的“仁”、诸葛亮的“贤”、曹操的“奸”、宋江的“忠”、李逵的“义”、西门庆的“淫”、潘金莲的“泼”、匡超人的“孝”、虞育德的“儒”等等,唯有曹雪芹创造的典型形象,不但不能用这种封建主义思想体系来概括,而且他跟这种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恰恰是相对应的。《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情”的代表,其性格的中心仍是一个“情”字。

以“情”来作为典型形象的主要性格特征,这并不是曹雪芹的首创。汤显祖在他的《牡丹亭》《题词》中就写道:“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杜麗娘便是我国文学史上“有情人”的典型。不过杜丽娘的有情只限于男女爱情,她所信奉的仍旧是三从、四德、夫贵妻荣等封建主义的道德观和人生观。

二、从描写单一的性格特征,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人物的复杂性格。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林黛玉这一典型形象塑造上的又一重大艺术技巧。

《红楼梦》由于对典型形象展开了自由与宽广的多方面性格描写,做到了如黑格尔所说,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世界”。这就使它的典型形象具有精彩绝艳的独特性,千姿百态的丰富性和曲尽人情的复杂性,获得了勾魂摄魄的艺术生命。它跟它以前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相比,丝毫也不给我们以单调、雷同或似曾相识的感觉。

由此可见,《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不是着眼于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而是仿佛如一架多棱镜,可以使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出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并由一个人物进而反映出一个历史朝代,从中可以发现时代风云的急剧变化,领略许多发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深沉地激起巨大的感情波澜。因此,这里问题不在于作品体裁容量的大小,也不在于作家所花笔墨的多少,而在于作家的典型观是绝对化的、片面的,还是辨证的、全面的,他要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是单一型的典型,即使笔墨再多也只能具有单一性的特点;是多样性的典型,即使寥寥几笔也照样能把它勾画得丰姿绰约,使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真实感。

三、不是就事论事地从琐细的日常生活中描写林黛玉,而是综合运用我国诗、词、绘画等艺术手段,对日常生活作了深入地发掘和精心地剪裁,从而赋予林黛玉典型形象以诗情画意般的美感。这是林黛玉这一形象塑造的另一艺术性。

曹雪芹以诗词作为刻画林黛玉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使林黛玉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相当诗化了的人物,给人以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和悠婉动人的美感享受。譬如林黛玉那埋得冢、泣残阳的情节和她那以花喻己、以己拟花的《葬花辞》,情景交融,使林黛玉的形象被花团锦簇映照得更美好,使林黛玉的命运被落花衬托得更美好、更凄惨,叫人读了不得不对林黛玉的形象给予最热烈的赞美和悲悯。

曹雪芹不仅善于用诗词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而且总把人物形象放在画境中来描写,使之更加富有艺术的魅力。如当林黛玉在病中深感自己寄人篱下命运多舛的凄惨时,作者便把她放在“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的画境中来描写“黛玉不觉心中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日‘秋窗风雨夕”。这里作者以秋灯秋夜,秋风秋雨的凄凉景色,创造了一个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深沉、浓烈地渲染了林黛玉那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使人看了不能为之鼻酸泪涌。

这位高明的“画家”就这样“画出”“千竿”竹来烘托黛玉的性格,与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特点很称。她容易伤感悲愁,所以又把竹子与湘潇的传说典故连在一起。作者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四、作者还运用了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和暗示以及对比烘托等艺术手法来塑林黛玉的形象。如: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第一个“女儿”形象——英莲,实为“应怜”。英连出身书香门第,秀外而慧中,知书且达礼,无弟兄姊妹,后无家可归,寄人篱下。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秀外慧中,知书达礼,上无兄姊,下无弟妹,后无家可归,寄人篱下。香菱(原英连)被迫害而死,不是对黛玉被迫害致死的影射是什么?写英连、“应怜”又焉不是写黛玉耶?又如:作者所描写的晴雯的形象,“风流灵巧招人厌”的外貌,到“心比天高”的性情,到刀子一样的“嘴”,豆腐一样的“心”,乃至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人格中的自尊,无一和林黛玉不同,几乎是其翻版。

另外,“红楼”之中,女儿不计其数,宝玉独撰‘芙蓉女儿沫来悼晴雯。其文致悲,其文致诚,近乎泪心沥血,这哪是悼睛雯,分明是悼黛玉。否则,不单会被黛玉听见一致,终成“黄土垅中卿何薄命”。宝玉之“卿”非黛玉而“何谁”?再如:黛玉丫环,名日“紫娟”。紫娟其人,性情忠直,厚道,待人以诚,言于黛玉,全是肺腑。真真令人联想“杜鹃啼血”、“苌弘化碧”的典故。这不是黛玉的“啼血”是什么?不是黛玉的影子是什么?这不是作者对黛玉的侧面描写吗?

总之,作者曹雪芹从实际生活出发,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新人物——林黛玉。运用诗、词、画等多种艺术技巧,从正面、侧面、反面等多个角度、多层次来为中华民族的艺术长廊,乃至整个人类的文化宝库塑造了一个“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优美“林妹妹”的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何其芳:《论红楼梦》 1959年9月出版“以《中国科学研究所专刊》的形式,由原人民出版社出版”

[2]俞平伯:《红楼梦中关于“十二钗”的描写》1963年8月由原人民出版社出版

[3]《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1960年2月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4]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1992年3月第一版)北京新华书店发行endprint

猜你喜欢
艺术性多样化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物理复习课堂中复习内容的设计*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数学问题解答方法多样化探讨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