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保中
一部视角新颖的经济学著作
——评《区域经济差异视角下政府环境责任研究——基于省际碳排放的测度》
衣保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区域经济差异视角下政府环境责任研究——基于省际碳排放的测度》一书。
经济学著作 姜国刚
姜国刚教授与赵杨博士合著的《区域经济差异视角下政府环境责任研究——基于省际碳排放的测度》,是一本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术著作。该书是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的碳减排机制优化与政策仿真”(13YJC790058)研究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科重点项目(2015ZDIXM028)、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的研究成果,对碳减排的区域差异性调控政策问题所做的深入研究。
姜国刚教授的著作,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学术研究,在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综合性较强的比较分析。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欧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发达国家已经越过了使用高碳能源为动力的阶段,可以依赖清洁能源保持其现有发展水平。而截至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还较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资源与环境的瓶颈问题。可以这样说,保持一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控制过量碳排放带来的污染无疑是一个相互制衡的博弈问题,而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每一个做学术的人所应关注的。该书指出,中国实现碳减排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一方面,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而低碳技术又面临瓶颈使得能源利用率较低,对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碳排放不仅表现为总量上的增长,更呈现出区域性的排放差异;政府在致力于降低碳排放的同时,也要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利益分配与共享等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一个思索就是对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控制,如何在保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率下控制碳排放量、协调各方矛盾达到均衡最优状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国当前要在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目标的制衡博弈中试图找到一种“平衡”。因此,差异化的减排机制对于区域乃至全国碳减排都是重要且必要的,探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碳排放区域差异的深层原因就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这种分析,犹如画龙点睛,使得本书的论点有了其存在的根据。
从该书中,不难看出,碳减排的推进,一方面是要完成政府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积极的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这是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姜国刚教授的著作,恰是反映了这样的观点。
该书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碳减排发展特点及经验借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和利用制度模仿,是我国推进碳减排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国内外不同背景、不同体制下碳减排发展的比较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该研究可提供借鉴经验和分析思路;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碳减排发展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全文研究奠定基础。
(2)区域经济差异对碳减排影响的实证分析。该书对中国1999-2013年30个省份的碳排放进行度量,进而在STIRPAT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面板门限回归估计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分析了经济增长因素对碳排放量的非线性影响,探讨碳排放的区域差异核心原因,根据估计结果将中国碳排放情况划分为六个象限,对各地区进行了划分,并对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了解释,为碳减排政策制定提供科学建议。
(3)碳减排稳态步进的政府角度分析。该书提出,在推进碳减排这一问题上,必须由政府充当后代人的利益主体代表这一角色,通过政府的制度规制来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的问题;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低碳经济领域的市场失灵表现,认为节能减排的实质是资源配置方式问题,合理的政府规制有助于实现帕累托改善,确立制度提供者的角色;并结合当前碳减排的主流文献中存在学科孤立、方法单一且经济学框架欠缺的倾向,构建了碳减排模式下的社会经济福利分析框架,讨论了碳减排投入和碳交易价格的重要性。
(4)政策模拟与路径选择研究。为了充分模拟我国不同强度碳排放政策下的实体经济波动情况,该书构建了包含碳排放政策的DSGE模型来分析面临技术冲击和政策冲击时不同强度的碳排放政策对一国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探求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间的制衡关系,预测碳减排对能源系统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对碳排放政策强度的关注程度不同,其对宏观经济主要变量的影响有别;过于强制性或者效果过弱的碳排放政策都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只有选择中等程度的碳排放强度政策会达到较为平衡的兼顾效果。
(5)基于区域经济差异的碳减排机制优化。结合区域经济差异对碳减排效果的关键制约因素,系统构建契合我国区域经济现实情况的碳减排机制,优化碳减排的理论框架,强调通过政府引导,以及减排机制随区域发展的内生演进,在社会范围内形成适宜的碳减排发展的外部制度环境,以促进碳减排均衡、有效发展。
当然,文中尚有不足之处,例如,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的形成与原因是多样的,本文虽已综合考虑到一个地区的初始经济禀赋、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经济增长的方式与速度,但能源消耗与人口规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否纳入模型测算。这是在后续研究中可能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
衣保中(1962-),男,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