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区中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

2017-11-14 10:57李惠卿
西部论丛 2017年4期
关键词:学习品质幼儿

李惠卿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所谓学习品质,那就是兴趣、好奇心、创造力、想象力、坚持性、主动性等等。而我们聚焦课题,尝试“在数学区中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品质”,往往会发现,数学区域活动中,常出现重视知识技能培养,忽略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等问题,其表现如:材料缺乏挑战性,无法激发幼儿玩耍与活动的欲望;教师关注目标的达成,制定规则较多,限制了儿童游戏;幼儿碰到困难就很快放弃等等。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区中,培养幼儿主动性、坚持性、创造性等积极的学习品质?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关键词:幼儿 数学区 学习品质

一、共同协商区域规则,使“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

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数学活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教师通常要求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或明确设置一定的任务,让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相应的,在区域活动中,数学区域活动不仅要体现物质材料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更有必要考虑活动中所包含的,独特的数学思维逻辑性、缜密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往往会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如:各区人数的控制;位置的限制;场地的控制;材料操作要求等。实际上,这些规则限定了幼儿游戏,幼儿有时不按老师制定的规则去活动,执行起来教师也很累,孩子也得不到好的发展,捆绑聊幼儿的思维。

为确保区域活动能更有效的开展,并能让他们把规则变成一种习惯,教师应改变区域规则的制定方法,区域活动规则由他们制定,引导幼儿在讨论中共同协商。由于幼儿参与制订的规则,同时包含了他们活动的需要,所以幼儿可以接受并能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

讨论往往围绕区域活动所遇到的普遍“问题”展开的,这个“问题”通常会影响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这个“问题”往往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是制定解决当前“问题”的规则。例如,在有些区域,幼儿的人数较多,导致幼儿争抢位置、玩具等现象;有些幼儿在中途无故退出活动,导致同伴游戏无法继续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及时组织幼儿就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共同讨论出相应的活动规则,从而产生适合数学区的规则。引导幼儿将根据自己制定的规则,改编为朗朗上口的儿歌,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规则巧妙地融入数学区,提醒幼儿群体共同遵守。

二、让“独立思考“成为一种需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揭示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独立思考正是数学区所蕴含的积极品质,同时,也是数学区域活动中,对幼儿的要求。然而,有时候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在数学区中,教师的目光往往聚焦在目标上,投放新材料时教师会把玩法直接教给幼儿,幼儿只要按照教师提供的玩法玩,达到目标就可以。然而,正是这样的指导剥夺了幼儿独立思考的机会。幼儿的活动主要不是服从目标,而是服从兴趣和幼儿自身的需要,简而言之,幼儿的学习活动往往伴随着兴趣和需要。“离幼儿最近的才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幼儿数学操作材料的选取与设计,应当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密切联系,贴近幼儿认识水平,适应儿童的“兴趣中心”,力求做到材料适应幼儿的“兴趣中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幼儿创新玩法。因此,我们每次投放新材料时,鼓励幼儿自己玩,看看有几种玩法,做到“幼儿游戏幼儿做主”。通过探索玩法等方式,培养幼儿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如,数学区的数棒,第一种玩法排序:大部分幼儿在排列时,遵循数棒由长到短或由短到长的规律;第二种玩法长度比较:细心的幼儿就会发现每根数棒都是由10cm的红色和蓝色组成的,拿出一条相对长的数棒,再拿出两条短的数棒,使两条短的数棒的长度加起来要与长的数棒长度一样;第三种玩法单双数分类等等。

此外,教师不能忽略游戏结束后的分享活动:这件玩具可以怎么玩?谁的玩法最多?你们更喜欢谁的玩法?让孩子们在分享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独立思考的乐趣,以此激励幼儿对不同材料,想出不同的玩法,调整材料的结构,甚至结合别区的材料,组合形成新玩法。当独立思考成为一种需要时,每件材料都可以變为“变形金刚”拥有许多的玩法,促进幼儿发展。

我们也需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整游戏材料,并给予孩子们更大的自由,让孩子有机会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他们喜欢的材料,并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进行力所能及的操作。应当相信,只要老师多看、多思、多创,做个有心人,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效能,同时让数学区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让“主动探索”成为一种乐趣

儿童数学操作活动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其中,操作材料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质量。这是因为,活动效果的好坏往往取决于能否帮助幼儿发挥主动性,而儿童活动欲望的强弱、兴趣的高低、活动持续时间的长短、独立的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高低、探索和创新欲望的强弱,这都与操作材料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尝试在幼儿数学活动材料的设计、提供上做以下调整:

引导幼儿在真实情景中理解和应用数学,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关于数的信息,主动探究并乐在其中。生活中的许多材料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元素。如,幼儿野餐时拾回的叶子、花瓣、石头,以及主题活动中搜集到的各类种子,废旧瓶子、盒子、纽扣、纸杯、勺子等各种日用品,这都是计数、分类、做式样的极佳材料:使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日历、月历是幼儿理解时间的顺序性、不可逆性的天然工具。日常天气状况的累积数据(日期、温度、天气状况等)可以用来让幼儿感知时间和温度变化。这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都成为了儿童探索和理解数学概念的不可或缺的材料。

同时,还可让材料具有情境性,激发儿童积极探索的意愿,并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数学的乐趣。如“厦门早餐店”,上面有很多都是自己平常吃的早餐,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幼儿看着这些好吃的图片很有兴趣。幼儿在玩这个游戏时,很有兴趣将“钱”分成几份,一元和一元分在一起,两元和两元分在一起,即使这个分法老师并没有说过。幼儿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将“钱”进行分类,以方便计算,这样不仅使得幼儿学会了十以内的加减法,还懂得了十以内数的组合和分类。这使得幼儿在兴趣中发挥了游戏的主动性。

四、让“自省反思”成为一种品质

幼儿是作为活动的个体,他们在活动中发展着自己的思维和能力,特别是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如在区域活动中,泽妍和梓妍小朋友选择了新玩具“到家有多长?”,这个玩具的玩法是摆一摆从家到图书馆、车站、餐厅和公园的距离,用各种材料在“路上”摆一摆,看看这条路摆完一共用了多少个材料。两个幼儿先选择用花片摆简单的“直道”,数了数一共摆了几个,之后林泽妍在选择从“家”到“餐厅”的这条弯曲的道路上,翻了翻可以用的材料,选择了小一点的回形针,这样才不会导致在“弯道”出现摆不下的问题。两个人把四条道路都摆完了,也数了数每一条路用了几个材料,并且能够根据自己摆的数量填在相应的格子里。这些记录为幼儿的自我评价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然后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活动结束,我们用过道陈列、桌面摆放等平面立体的形式将幼儿的视频展示出来,不仅能让幼儿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更能让幼儿对别人的作品加以评价,找出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反思自己若碰到类似问题应怎么做,从中看出幼儿的专注、坚持性性等学习品质。

除了评价幼儿外,教师还应自我评价。思考、反省并探索整个活动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并找出问题的原因,并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使活动内容更贴近幼兒的最近发展区。在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时,教师反思是否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幼儿的游戏;是否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是否符合孩子的发展需要;是否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等。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进行发现式学习,并根据幼儿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评价幼儿活动结果时,看到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并让幼儿学会用记录式的评价来介绍给小朋友听,从而让幼儿学会自己反思。

实践证明,通过对规则意识的培养、环境的有效性、材料的适宜性、评价多方面的探索,幼儿在数学区域游戏中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质的学习能力……[1]这些良好的学习品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知、情、意、行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是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美国幼教专家丽莲.凯兹.迈向专业成长之路[M].廖风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4-57

[2] 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9.

[3] 盖伊.格朗兰德.发展适宜性游戏[M].Y严冷,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

[4] 张红霞在区域活动中灵活动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幼儿评价,实验幼儿园,上海学前教育网

猜你喜欢
学习品质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区域活动中关注与支持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
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品质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