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德育课堂触动学生心灵

2017-11-14 11:05吴曦菁
西部论丛 2017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措施初中

吴曦菁

摘 要: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重点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尽可能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优化与提升创造机会。但是,当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尚且存在教学方式陈旧、理论脱离实际、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德育实效的优化。本文将从情境教学、理论联系实际、走出课堂、言传身教等方面,就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开展德育的措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课 德育 有效措施

随着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剧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的初中生受到多种思潮的冲击与影响,极易形成错误的价值观与思想意识,这就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难度。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将培养学生的美丑观、善恶观、法治观及是非观等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最佳途径。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如何开展德育,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创设情境教学 达成德育之势

道德与法治课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教学活动和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触动学生,并推动他们用积极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自己的行动,从而促使他们道德素质的显著提高。这就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生活,恰当营造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受到教学情境的感染与熏陶,获得思想与情感共鸣,以便高度认可各种正确的观念与思想。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与《让家更美好》相关内容的时候,我是采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以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激励学生对和睦、温馨家庭的深深向往。在此基础上,提问学生“怎么样才能让爱住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呢?”趁机导入新课“让我们一起学习新课‘让家更美好。”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温馨音乐营造的教学情境中,都能受到心灵的触动及情感的升华,从而显著提高学生爱家、爱亲人、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平地含义,我设置了学生表演活动,情境再现环节:学校开展一个发明创新活动。一个班级同学准备制作新型盲人開锁的小发明。可是,当大家把设计完成好,材料准备齐全,方案确定后,小可的妈妈生病住院了,他为了每天放学后能够陪伴妈妈,于是就没有继续参加这个发明创作。可是,后来这个小组的作品获得了学校的一等奖。在颁奖会上,小可很伤心,因为获奖证书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同学们看完这个情境后已经议论纷纷,大家都非常同情情境中的小可,于是我提出了两个问题让学生们展开讨论。问题1:你认为这样的结果对小可公平吗?为什么?问题2:生活中的公平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一下子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学生积极地思考教师的问题,班级产生两种不一样的声音,于是我便顺势开展了一个小型的辩论会,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得非常热烈,最后大家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公平意味着参与合作的每一个人既要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又能得到应得的利益。在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学生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引导学生掌握公平的含义,正确看待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的公平观和提高学生责任意识。

二、理论联系实际 促成德育之本

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实效不尽如人意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活动脱离了实践,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空洞与艰涩,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阻碍了学生对各种思想观念的高度认同。针对这一情况,要想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德育质量,就需要教师恰当地找出教材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连结点,从而使得学生可借助相应的实践活动更加精准与透彻地理解教材理论知识,进而推动学生道德品质的逐渐优化,最终可使得学生恰当地将教材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与《活出生命的精彩》相关内容的时候,我结合教材中理论知识,恰当地联系到学生日常生活,并与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结合在一起,使得学生都能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事件与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可把“浙江公交车驾驶员毕怀彬在驾驶承载着12名乘客的过程中,突然遭遇大卡车的碰撞,头部与胸部严重受伤,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他使尽全力踩了刹车,营救了全车乘客,而自己却再也没有醒来”这一事迹讲给学生。在此基础上,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司机毕怀彬的行为、精神进行细致的分析与讨论,从而真切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与可敬,进而更加主动地尊重与保护他人生命,最终明白平凡的生命也能活出精彩,这就可推动初中生思想境界与道德水准的快速提升。

三、走出学校课堂 提炼德育之魂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要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合作探究、协作研讨,这些远比教师的讲授要更有效果。“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行合一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最终落脚点,通过一些课外活动,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成长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传递情感的正能量。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材中《依法履行义务》一课时,我主要以同一个案例(即《今日说法·八个孩子一条命》)为学习载体,在“以案入题——以案导学——以案促行”的完整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在课堂的最后我设置了一个课后实践的活动,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教材上的“方法与技能”部分模拟法庭活动,并说明可供选择的案例除教材上“阅读感悟”“探究与分享”中提供的外,也可选择课堂上学习中使用的《今日说法﹒八个孩子一条命》。以这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来实现知识的活化,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来认识事物,通过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使学习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更好地理解了公民要增强义务观念,树立法治意识,做合格公民。这一环节使知识内化为行动,也做到了活学活用,实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的德育目的。

四、借助言传身教 演绎德育之魅

古人言“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确,教师不仅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知识的传播者,而且也是良好道德品质的示范者。从某个层面上来讲,教师是最鲜活的德育范例,其一举一动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想高质量渗透德育,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给学生树立行为举止的榜样,使得他们都能主动将教师身上的良好品德作为指导自身言行举止的准则,从而不断优化自身道德水准。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承诺学生的事情,像正确回答问题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奖励等,都应严格兑现;教师规定课堂上不允许用手机,自己也不应在课堂上接打手机、发送信息等;教师不允许学生说脏话,自身就应将文明用语挂在嘴边;教师要求学生仪表端庄,自己也应穿“正装”进校门;教师不允许学生迟到,自己也应该提前五分钟进教室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求学生与人为善、换位思考,自己也应在工作与生活中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并学会为他人思考。教学实践表明,德育是一场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活动,只有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道德环境,才能为他们品德与素质的提升提供保障,才能为学生指明道德成长的方向。因此,教师应努力做到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从而借助自身良好的素质与修养,感化学生、说服学生,最终确保学生受到良好的德育。

总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是践行新课改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形式。因此,教师应明确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并恰当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借助营造教学情境、理论联系实际、适时走出课堂、言传身教等方式推动学生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最终使得他们都能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杨世亮.生活德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具体实践[J].教育艺术,2017(12):27.

[2] 夏桂文. 浅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德育与智育的有效融合[D].聊城大学,2017.

[3] 魏宪智.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教学[J].新课程(上),2014(06):160-161.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措施初中
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路径选择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教育研究
船舶涂装工艺技术改造中的环保技术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