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飞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要达到互动的良好效果,那么对于师生角色的定位、课堂气氛的营造、课程的设计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要求。本文就针对师生互动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师生角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28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群体互动的氛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都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灌”学生被迫“收”,多数情况下是少数“学优生”一统天下,导致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受到冷落,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几乎不存在。而我们在教学中也常常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多数情况下都忽略了课堂中群体之间的互动。为了形成良好的群体互动氛围,我们可提出“五互”:1. 相互观察。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热心的观众,都相互观看别人的表现;2. 相互质疑。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踊跃的质疑者,所提出的问题让别人来回答;3. 相互聆听。在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是忠实的听众,要认真听取别人的独特见解或沉醉于别人的朗读之中;4. 相互竞争。在学习上,每个学生都是有力的竞争者,相互之间永不停止;5. 相互合作。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同学之间都是真诚的合作者,显示出团队精神。如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等。
二、探究发现、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1. 设计“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扩大互动空间
所谓“大问题”即粗线条式的问题。这种问题应有很大的包容性和可选择性,它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做策略的选择、材料的选择、思路的选择,而不仅是对某一具体操作方法的选择;可让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设计做多种假设与猜测,而不仅是按既定程序做一蹴即就的验证。当教师把“大问题”和发散性问题抛掷给学生,就如把学生投置于偌大的陌生领域,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但在茫然四顾之际又必须加强联系找到救生之路。此即为学生扩大了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语文教材有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导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把新课程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关键要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要让学生珍视对教材、对问题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2. 设计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丰富互动内容
在生动、多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交流的话题增多,情感体验丰富,思路打得开,彼此间容易发生相互影响,往往会产生“触类旁通”之感,或“触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感性上也容易产生沟通。所以,课堂上除了教师准备丰富的材料、设计丰富的环境外,还要引导学生收集各种信息资料,带到课堂上来,使课堂上的每个人都作为信息源,让学生在充斥信息的环境中接受多方刺激、发生互动。
三、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源动力。《论语·雍也》中有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强调的是兴趣的重要性。若教师在教学中忽视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靠强制手段迫使学生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乏味,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就不会主动地学,师生间无法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1. 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电教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从而控制学生兴趣的转移,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是喜欢新奇与幽默,厌恶迂腐与严肃的。教学时常与娱乐结合,设计安排一些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不但是学生接受教育、获取知识的场所,而且成为学生表演角色的舞台。在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寓教学于游戏中,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因此,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运用幽默的语言,会使学生富有生气,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多采用鼓励性的语言,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四、提高教师的教学敏感性
1. 创造机制彰显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
在课堂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引导,很多学生会由于害怕被别人发现错误而掩饰、遮盖自己真实的学习过程。有的学生本来有自己的想法却随大流人云亦云,有的学生本来有疑问也不敢提出来让大家讨论。于是,原本一次深刻的思维碰撞机会就错过了,原本一次很好的情感交流机会也错过了。因此,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些课堂制度:如奖励发表异议的、鼓励大胆发言的、批评讥笑别人错误的等,让每个学生都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大胆实施自己的学习策略,以促进生生间、师生间产生更广泛、更深刻的互动。
2. 捕捉并重组课堂信息,调整互动
教学过程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为实施自己的“教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课堂表现的现象。往往在教师的不经意间,学生产生了一个典型的疑问、生出了一朵创新思维的火花,掠过一丝情感的变化。如果我们教师善于把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出来,加以重组整合,或许可以引发一场激烈的讨论,引起深刻的认同、广泛的共鸣,给下面的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反应情况及自身对教学的新认识反思教学行为。在研究的基础上,变革教学过程,寻求富有艺术个性的教学创意,灵活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对话关系,从而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