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教育

2017-11-14 00:05金小雪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金小雪

摘要:教育是最具人性之美,最有艺术性的工作,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年轻的教师应把握好“度”,善于处理与学生的“距离”。既要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又要保持心理距离;既要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又要做到对学生“和而不流”。这样做才能让“距离”产生出“真正的美”。

关键词:守望;教育;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26

有专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再近1%,地球就是一个永恒的“火焰山”;如果再远3%,地球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广寒宫”。现在的距离不远不近,恰到好处。所以,不是“距离产生美”,而是“合适的距离产生美”。同样,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方可“不远不近正相宜”。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教育是一项艺术,教师应“守望教育”,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

刚毕业的教师,年轻,工作热情高,和学生交流不存代沟与隔阂,且在大学期间学习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师生平等,注重互动沟通等,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密切,亦师亦友,本是一件好事。但现实却是,很多年轻教师跟某些学生“混得”太熟了,甚至称兄道弟,搂肩搭背,表面看似师生同乐,一团和气,实际上却造成了对学生的溺爱与放纵,让学生错误地认为教师是“自己人,一切好说”而我行我素。学生一旦出现违纪现象,教师往往会觉得不好意思处罚,处理轻了,不当回事,处理重了,学生会觉得,“我跟老师关系这么‘铁,居然不网开一面,太不讲情理了”,师生翻脸,产生抵触心理,甚至反目成仇,教学工作陷入被动。

有位年轻的外语教师,刚上班时对学生说:“你们只要好好学,咱们每节只上半节外语课,半节课讲故事。”然后,教师讲了自己在大学时把臭袜子当成抹嘴手帕的糗事。课堂上,学生笑翻了天,教者也洋洋自得,自以为开局不错。一段时间后,授课内容加难,故事也“习以为常”,学生兴致阑珊,以致纪律涣散,不拿教师的话当回事,班级教学搞得一团糟,教者大失所望,有“好心当成驴肝肺”之感。痛定思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板起面孔,严字当头,“吼”“讽”结合,不惜武力“镇压”,导致一名学生因被打而晕倒在水池旁,给自己、学校都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瞬间心灰意冷,只想着“推日头下山”,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已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描述的:“他们只是勉勉强强地相处在一起,学生把老师看做是他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而老师则把学生看做一个沉重的负担,巴不得把它卸掉,他们都同样盼望着彼此摆脱的时刻早日到来……”何谈教学成绩呢?

一位重点中学的班主任唐敏在《逆谈家庭教育》中曾谈到:“和学生打成一片而班级整体成绩很好这一现象,笔者只是在一些班主任的报告中听说过,笔者至今没有真实的见过。笔者认为应该和学生保持一定距离,不能让学生看透你。必要的距离不是为了产生美,而是让学生产生敬畏,没有恰当距离就没有敬畏。”

也有一些教师信奉“近则庸,疏则威”,人为地与学生设置一定的距离,企图造成一种神秘感,他们上课准时到堂,居高临下,不苟言笑,下课准时离开,少与学生沟通,学生的很多情况就无法获得,很难因材施教,而且学生对教师也可能因不了解而导致不信任,避而远之,教育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要我们热爱学生,就能打开每个学生的心扉,学生才会向你说出他们的心里话,教育就会成功。一个对学生没有爱的老师,他的学习收获可能是零。”

教育是最具人性之美、最有艺术性的工作,要用心灵去塑造心灵,“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年轻的教师应把握好“度”,善于处理与学生的“距离”。既要与学生保持亲密关系,又要保持心理距离;既要做到与学生“亦师亦友”,又要做到对学生“和而不流”。這样做才能让“距离”产生出“真正的美”。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秋天在哪里
学生写话
美育教师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