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勇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完全胃肠外营养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分娩后重度窒息需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脐静脉置管全凭静脉营养支持,观察组行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时间、总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行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促进患儿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 早期微量喂养; 完全胃肠外营养; 新生儿; 机械通气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9.06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9-0133-02
新生儿重度窒息是新生儿最严重的疾病,其多见于各种因素所致的缺血缺氧、多因宫内窘迫或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出现呼吸系统相关并发症所致,本病一旦抢救不及时,则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1]。有效且及时的呼吸支持,改善患儿的肺部通气及换气功能,改善患儿的乏氧状态,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加强营养支持、避免患儿的营养过度消耗是治疗成功关键[2],其能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改善患儿的免疫功能,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3]。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重度窒息新生儿行机械通气呼吸支持的同时给予经口及静脉营养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主要探讨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分娩后重度窒息需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80例,所有新生儿均于医院产科分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所有新生儿入组前均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出生孕周35~41周,平均(39.5±1.1)周;孕妇初产25例,经产15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500~4000 g,平均(2550.5±150.0)g。对照组中男24例,女
16例;出生孕周35~41周,平均(39.6±1.1)周;孕妇初产26例,经产14例;新生儿出生体重1500~4000 g,平均(2555.0±150.5)g。两组患儿性别、出生孕周、出生情况及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全凭静脉营养支持,于患儿出生后留置脐带近端5~8 cm,应在脐带尚未干结前,且患儿呼吸循环稳定时进行。所有操作均置于远红外保暖台上进行,温度调节范围为35 ℃~37 ℃,并连接心电及呼吸监护,置管深度以脐轮至剑突长度上2 cm为标准,消毒铺巾后选择距脐根1 cm处剪断脐带,并使用美国Utah3.5F脐血管导管进行置管,置管前使用0.1%肝素盐水润管,并将导管置入预定深度后,2.5 ml注射器负压回抽,见回血后将与脐残端缝合固定,并使用无菌敷料覆盖。于床旁X线观察导管位置,确定其位于8~10胸椎下腔静脉内为宜。导管留置成功后连接微量输液泵,且控制注射速度在2 ml/h以上,定期(一般间隔12 h)使用0.1%肝素盐水润管避免导管堵塞。留置期间(一般为7~14 d)注意防止导管堵塞,打折及脱出,并及时观察置管期间导管是否存在渗液、出血及周围红肿、发热等感染征象,一旦出现及时拔管处理。观察组行早期微量喂养,在患儿出生24 h内,通过管饲方式行早期微量喂养,其中食物以配方奶为主,首次喂养量为0.5 ml/kg,随后逐渐增加至1.0 ml/kg,并于喂养期间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每次喂养间隔时间控制在2 h,于此基础上,根据患儿管饲情况及疾病治疗情况,适当增减喂养奶量及喂养间隔时间,喂养期间注意避免患儿呕吐及误吸。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时间、总住院时间,并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使用呼吸机时间、总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顯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危重症的常见病症,新生儿窒息可由围产期中各时期的因素引起,在患儿出生后未能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机制,虽然原因不同,但是以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为主要的表现,如患儿发生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等,如不能及时得到改善,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是导致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生儿重度窒息的临床抢救成功率与呼吸功能的改善密切相关,早期的呼吸支持能够改善患儿通气及换气功能,保护患儿的组织器官避免低氧损害,因此早期进行呼吸支持是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的关键[4]。对于严重窒息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时效性,如何做到早期有效的复苏救治是改善患儿预后,提高各系统器官脏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关键[5],如若救治不及时则有可能引起患儿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导致其死亡,早期有效的机械通气治疗是关键,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乏氧状态,避免缺氧引起的多器官功能损害及功能衰竭,促进肺部功能的恢复。新生儿窒息过程中,由于低氧等异常的状态,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能量消耗提高,因此在机械通气支持的同时,要进行有效的能量及营养支持治疗,有效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纠正患儿的负能量平衡,改善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患儿的康复,从而改善患儿的预后[6]。endprint
既往的研究证实,机体胃肠道如长期缺乏食物刺激,将导致胃肠道结构的紊乱及功能的失调,其中以肠道黏膜纤毛组织的退变、DNA的丢失及蛋白质水平的降低为主要表现[7],甚至引起肠道的免疫屏障功能丧失,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引起腹腔及其他部位的感染,甚至导致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尤其在新生儿中更为明显。新生儿胃肠道黏膜发于较差,黏膜免疫及防御功能较低,食物刺激是促进胃肠道黏膜发育及正常功能维持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使用机械通气的新生儿如未能及时行胃肠内喂养,会引起患儿原发疾病的加重,甚至导致患儿的临床死亡。本研究中,观察组行早期的微量喂养,相对于对照组的完全静脉内营养,观察组使用呼吸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证实早期的肠内营养对于缩短患儿使用呼吸机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可能与实施早期的微量肠内营养支持,减少了胃肠道废用性功能障碍导致的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而出现的营养不良,减少了营养不良对呼吸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肺部感染几率,提高呼吸机功能,同时早期微量喂养,有效地补充钙离子、蛋白质等机体所需营养物质,还可促进十二指肠蠕动与排空,缓解新生儿胃肠道功能紊乱情况,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维护肠道的正常功能[8]。文献[9]研究显示,新生儿的营养支持能够改善T细胞和B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肠道黏膜下淋巴组织的发育,促进新生儿消化道免疫系统功能的建立。而且早期的微量元素的经口喂养,有利于促进患儿的迷走神经反射的建立,促进患儿消化道蠕动,加快消化道排空,能够缓解或者避免腹胀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促进患儿消化道正常功能的建立,在保证营养物质吸收的同时,避免肠道功能降低 [10]。
综上所述,针对使用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行早期微量喂养,能有效地刺激患儿恢复,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范淑霞.全静脉营养和早期微量喂养用于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9):55-58.
[2]陈燕,王杨,赵倩,等.小于胎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晚发型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16,37(1):22-26.
[3]陈燕.早期微量喂养对肺透明膜病新生儿体质量及血胆红素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4):89-91.
[4]李龙生,潘炜祺,刘天福,等.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症新生儿胃肠道动力的影响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8):24-25.
[5]李红旗.早期微量喂养对危重症新生儿胃肠道动力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4):152-154.
[6]陈艳华,秦徽.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支持的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4,10(21):226-227.
[7]鐘倩,刘海燕,袁艳冰.早期营养支持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及视网膜发育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4,14(8):21-26.
[8]李龙生,黎家仪,魏丽霞,等.早期微量喂养与全静脉营养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6):36-38.
[9]倪庆宾,谭国华.全胃肠外营养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J].新生儿杂志,2001,16(2):61-63.
[10]胡小华,欧阳娜,杨磊.早期微量喂养与非营养性吸吮联合治疗窒息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148-149.
(收稿日期:2017-03-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