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莹
摘 要 企业资金管理属于财务管理的一部分,资金管理的效率影响了企业发展的持续稳定性。所以,企业应充分了解现代市场发展动态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不断强化企业资金管理,促进资金的有效使用,从而更快更好地在现代市场中稳定有序发展。
关键词 企业资金管理 问题 对策
一、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资金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主要是根据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市场环境对企业资金进行有效调配,促进资金在企业内部正常流动,包括企业的资金筹集、资金运转、投资及结算等相关工作的全面系统管控。企业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工作,企业资金的周转、循环直接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加强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率,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当前市场呈现一个特点,即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興产业,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大对于企业的资金管控力度,以便进行合理规划,能够充分利用企业资金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需要以资金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加大对新产品研发或业务的拓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企业在运转过程中,无论是资金筹集、投资还是结算、回收,都需要企业内部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便每笔资金都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在运行中产生经济效益,以便更好地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当前市场环境虽然很活跃,但是其潜在的危险还有很多。为了更好地保证企业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进行企业的资金管理。在对企业内部进行资金管理时不要闭关自守,不仅要分析企业内部的经营运行状况,考虑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及企业内部经营环节中的收益状况,还需要对整个市场环境进行考察、研究,分析整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以便作出最佳的资金分配,尽可能规避企业的投资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收益。
二、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众所周知,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高的从业人员为其作出重要的人才支持,但现阶段,绝大多数企业重视对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而资金管理方面的人才建设和引进进程滞后。甚至某些企业还仍采用封闭式的人才引进模式,将亲属纳入资金管理的人才队伍之中,进而导致队伍建设的综合素养不高。此外,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相对较低,存在挪用公款、资金作假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有序发展。
(二)资金预算管理不严
为了保证资金的有效利用,一套完善可行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必不可少。加强资金预算管理,企业能够科学规划与有效控制今后一段时间内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状况。企业应基于自身的发展战略计划,注重强化资金管理,对影响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的诸多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有效预测企业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资金使用情况。虽然企业将每年制定的经营计划全面渗透于资金预算板块中,但忽视了资金预算方案的有效执行,最终阻碍了资金预算管理作用的发挥。
(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大部分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不集中,各部门和下属单位的资金管理联系不紧密,总公司和财务部门资金管理方面没有达到一致,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不紧密,容易造成资金链中断,大大影响了资金使用和周转效率,对企业开展经营活动造成困难。甚至内部各部门权责不清,管理不严格,运转混乱,影响企业整体运营。
(四)资金管理观念不强
现阶段,依旧有很多企业的资金管理观念不强,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施投资决策之前,没有充分了解、掌握现代市场的实际需求以及产品情况,决策过程中未采取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及准确预测,完全依靠决策人的主观意识进行,进而导致了严重的投资盲目性、随意性,很难达到规定的收益目标,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且资金利用率不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此外,还有部分企业在预测现金流量的过程中,未从企业的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实施有效预测,也忽视了对未来现金流量的运行情况进行预测。有的企业在制定财务报表时只是简单介绍了部分现金流量指标,这不仅会使企业面临严峻的财务压力,而且还会导致企业处于负债经营状态,进而带来严重的财务风险。
(五)管理方式单一
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管理方式单一的问题。在单一死板的管理方式下,企业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水平无法得到根本性提升。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我国部分企业逐渐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实现由企业到集团企业的转型升级。但现阶段,部门集团企业的资金管理方式仍采用传统化的单一手段,企业资金管理效率不高,无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科学发展和良性运作。同时,部门企业缺乏严格的资金管理规划,投资和收益难以处于均衡发展状态,长此以往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
三、现代企业资金管理的改善对策
(一)增强企业资金管理意识
要增强企业管理者的资金管理意识,引导其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资金管理对企业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此来制定有针对性的企业资金管理方案,切实有效地保证各项方案措施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为企业资金管理奠定重要的理念基础,并对企业资金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科学指导。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资金管理相关内容的有效学习,将管理内容与企业现金流量、资金流向、财务管理等方面相结合,并将该种思想意识践行和落实到实际管理活动中。此外,企业要加强内部领导班子建设,充分认识到资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源泉,在资金管理方案的落实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达到管理上行下效的重要目的,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企业应该认识到,有效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企业日常的内部管理和投资项目中,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要注意资金的时间价值,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其次是企业在投资项目时,对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都要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和预算,明确每个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大小,对风险低的项目应加大资金投入,获得高收益。最后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利用融资工具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企业应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寻找一条最合适的融资手段,有效降低运营风险,使企业获得更多利益。endprint
(三)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制度
完善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是确保资金有效使用的制度基础。企业应该建立一系列资金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责分明,建立一个资金管理体系,其中包括资金预算制度、资金保管制度、资金监督制度、资金审核制度等。企业制定制度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对本企业的资金来源、使用、预算、审核要进行具体分析;制定了制度就要严格按照制度工作,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处理,避免企业出现经济犯罪问题。
(四)创新企业资金管理方式
要创新企业资金管理方式,促使企业资金管理渠道朝着多元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提升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现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了重要契机。因此,企业应牢牢抓住当前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契机,构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资金管理平台,提高资金的运行速度和周转效率。同时,企业要引进技术含量高的财务软件,创建财务管理和财务业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企业的资金管理、风险规避和监督创新奠定基础,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五)全面提高人员综合素养
要全面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实现财务工作人员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水平两方面的双向提升,为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稳定运行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企业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将财经法规、职业道德、资金管理等内容纳入培训体系之中,并对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进行定期考核。另一方面,在资金管理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要对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审核和系统化的评估,从根本上保证人员的高素质。此外,企业要为资金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和上升空间,创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强化人员对企业的归属感,以便更好地为企业资金管理出谋划策。
(六)建立专业资金管理部门
资金是企业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企业资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前,我国现代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多是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专业能力不够、个人素质不高导致的,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召集资金管理专业的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应提高应聘门槛,招聘专业能力强和文化学历高的相关工作人员。同时,对企业内部原有资金管理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加大对资金管理工作人员的考核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保证企业资金健康有序、合理流动。及时裁减冗余岗位,做到权责明确,每个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以便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健康发展。可以在部门内部进行绩效考评,给予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以便其能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工作。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工作是企业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充分调动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便他们积极进行相关工作的分析考核,保证了企业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四、结语
现代企业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则需要重视资金管理对自身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逐步完善企业资金管理结构,优化各项资金管理资源,为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为神华宁夏煤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蔡玲.新时期优化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J].新财经,2013(11).
[2] 杨利萍,陈俊岩.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内部审计,2014(02).
[3] 刘大宣.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13(10).
[4] 林燕.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J].商业经济,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