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字化时代河南省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现状

2017-11-14 20:14史经霞
河南教育·高教 2017年10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数字化时代改革

史经霞

摘要: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给历史学科教学和科研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历史教师教育带来了急功近利情绪等负面影响。当前河南省内师范院校历史教师教育的学制年限与培养模式设置基本相同,存在著对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实践环节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高师院校正视问题,与时俱进,努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生存和发展,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改革

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的水准最终影响中小学历史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所以,确保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至关重要。数字化时代,技术创新大潮的冲击也迫使高师院校与时俱进深化历史教师教育改革。

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笔者选取省内河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为主要调查对象(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文中以A、B、C等字母乱序代指),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5份,有效问卷为292份。这些学校的历史学专业教师教育招生相对较早,规模相对较大,基本上能够满足河南省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教育现状的样本要求。

一、教育目标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受调查高校的历史教师教育目标定位基本相同:培养既熟悉学科内容,又熟悉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的人才,注重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但是,不同高校培养方案有一定差异:B校历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等或高等学校合格的历史教师、学科教学研究人员、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及其他教学或科学研究人员。并为他们进一步接受高层次学历教育奠定基础”。C校历史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国家机关、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看,上述高校都重视培养学生历史学知识和能力,寻求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协调发展。但是,这些教学目标中的“新闻出版”“文教事业”等表述比较笼统,历史学专业特征不明显。

二、学制年限与培养模式基本相同

弹性学分制下,高校允许学生修业年限为3~7年,个别高校允许修读8年。所调查高校的历史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一般是:大一、大二主要进行通识知识教育,大三开始历史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其中实践训练内容较多,包括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实践”等几个环节。在教育实践方面,各高校均与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可在实践基地接受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操指导。

三、对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视不够,实践环节实效性尚显不足

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学专业基础课(含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另一类是历史教师教育类课程。以下通过受调查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具体说明。A校2012年调整了历史课程结构:必修学分112分,选修学分48分(限选课32学分,任选课16学分)。 A校专业课设置注意区分“师资型”“学术型”及“应用型”三类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做到这一点。D校2007至2015年间实行的历史学专业课结构是:必修课124学分,选修课31学分(限选课14学分,任选课17学分)。2015年D校修改了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历史学专业课设置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2015年修订后的新培养方案中,压缩了历史学专业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由之前的62个学分压缩为48个学分,缩减了22.5%的学分。在具体课程的周学时上,通史课学时压缩了三分之一,如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课程,由之前每周3课时减为每周2课时。考虑到总学分基本不变,压缩必修通史课学分,要完成年教学工作量,必然会增加选修专业课的课程门数和学分。以D校为例,专业选修课由31学分增至46学分。据调查,该校历史学专业曾为2013级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11门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D校培养方案修改前的2004年毕业生成绩单显示该校历史学专业开设31门专业课程,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及中学历史教学法3门教师教育类课程,另设教育实习。至2016年,未有大的转变:专业课开设32门,教师教育类课程有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历史教学论(2学分)、教师教学技能(2学分,含历史课程与教材分析、微格教学训练)。据毕业生反映,短期的教师技能训练在具体求职过程中并未发挥明显作用,甚至可以说效果微乎其微。

A校针对教师教育类学生开设的一系列教师教育技能选修课程可以产生更多的启发。2012年,A校教师教育专业选修课程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班主任工作技能、教育科研方法、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中学生心理辅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设计、历史学科教学技能训练、中学历史说课与课例分析、中学历史新课标解读、中学历史教学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等共18门课程,可以为师资型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职前训练。

四、历史学专业学生招生名额压缩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历史专业毕业生就业遭遇困难是客观现实。为适应市场需求,不少学校将历史学院改成旅游文化管理学院或开设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主动压缩历史学的招生名额,扩大历史学相近学科专业的招生。

表一显示,2011—2016年A校招生计划中历史教师教育的招生比例逐渐缩小,与此同时,市场需求较旺的旅游管理专业一直保持较稳定的招生计划,且占比较高。这种趋势在表二所列的B校招生计划中亦有体现。

2012—2016年B校历史学院历史学的招生计划虽基本保持稳定,但实际录取却未达到计划数。市场需求较多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计划与录取基本持平。人力资源管理虽未能达到计划数,但差额并不大。世界史专业则相对困难一些。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B校历史学院于2013年开始招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

E校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2010年本科招生计划:历史学(教师教育方向)50人,历史学(文化产业管理方向)50人,旅游管理130人。2011年历史学的招生计划没有变化,旅游管理计划招生140人,增加10人。2012年历史学没有变化,文化产业管理取消招生计划,旅游管理计划招生140人。2013年历史学招生计划由50人减少为40人,旅游管理本科计划招生90人。2015年历史学招生计划继续缩减为30人,旅游和酒店管理本科计划招生共150人。2016年历史学的招生计划与2015年一样,为30人,旅游管理本科计划招生100人。从E校2010年至2016年历史学及其相近专业的招生计划的变化可以看出历史教师教育招生呈逐年缩减之势。

历史教师教育招生难的现象在省内其他师范院校也同样存在,甚至更为明显。F师范学院的历史与社会学院2016年的招生计划中只有社会工作80人,文化产业管理(文化旅游方向)120人,不见历史学招生。H校2012年计划招生历史学120人,2015年则历史学计划招生57人,文化产业管理计划招生50人。2016年历史学计划招生100人,文化产业管理50人。历史学招生困难还表现在历史专业所招新生需要从其他专业调剂,如C校历史学专业学生一半以上属调剂生源。

综上,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给历史教师教育提出了适应历史知识多元方式传播,重视数字历史资源,注重史料教学的价值等新要求。毋庸讳言,从调研结果看,面对数字化时代挑战,相关高校现有应对之策新意尚嫌不足。

参考文献:

[1]李稚勇.第一届全国高师院校历史教师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竞赛述评——兼论中学历史课的价值追求[J].历史教学(下),2013,(7).

[2]王艳.高师院校培养中学卓越教师的实践模式与方案——以中学历史教师的职前教育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2).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数字化时代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数字化时代提高医院档案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发展路径
基于数字化时代的插画艺术研究
数字化时代江西红色经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中国高师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