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学科定位谈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

2016-12-24 19:07庞晓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高师院校课程设置

庞晓辉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都已将目光聚焦在课程领域,而课程设置是课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作为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的学校,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已经显现出其不合理的一面。文章从英语教育专业的定位角度,结合英语学科的特点,探讨了如何优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关键词: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教育部在1997年组织并实施的“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就曾经强调,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本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推行的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要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另一方面,我国师范教育的概念正逐步向教师教育的概念转变,并且开始向教师教育专业化方向发展,而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要求就是高师院校要有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可以说,在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课程设置一直都是教育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它不仅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还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在我国,英语专业是一个“复合专业”,是语言训练和专业训练既有区别又有融合的专业,而高师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则是在英语专业的复合性基础上与师范教育相融合的又一个“复合专业”。了解英语学科的特点和英语教育专业的定位,才能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高素质英语师资人才。

一、 英语学科的特点

英语经常被当作文科,并经常与汉语相提并论。其实英语学科的首要特点就是其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R. Bartsh与G.Vennemann的《语言学》的提法是:“语言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却与其密切相关。”这种“非文非理”同时又“兼文兼理”的特性在国家教育部2000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有关“培养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的提法中可以找到诠释。英语学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门外语,相对应的,英语教育就是外语教育。张正东教授就曾多次撰文对外语教育与二语教育加以区分,强调我国的英语教育是外语教育,而不是二语教育。英语学科的这个特点决定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仍要先夯实语言基础,再因所学专业的需要而侧重训练运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部分技能或全部技能。

二、英语教育专业的定位

英语教育教学长期以来都尾随着语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但国际英语外语教师协会(ATEFL)在25届年会上,确认了英语教学理论发展正从语言科学转向教育科学,这意味着二语习得论者也承认了外语教学的教育科学属性,所以研究中国英语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教育科学。另一方面,《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描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但并未谈及如何培养英语教育方面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我国庞大的外语师范教育体系基本上采用的是非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学模式,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鉴于此,笔者认为高师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之所以称之为“英语教育专业”而不是“英语教学专业”,其中“教育”的含义远远丰富于“教学”,它不是单纯地教如何施教,而是寓教于“育”,一个“育”字就体现出英语教育专业独有的特点。换句话说,英语教育专业不应当是简单地把英语专业和师范教育相结合,即不是按有些人理解的“英语+金融”“英语+外贸”那样的模式去培养“英语+教师”的人才,而是应该立足于教育科学,充分考虑英语学科的特点,努力弘扬为人师的志趣这三者相融合的结果。

三、如何优化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虽然在名称上和课时分配上各有不同,但不外乎三个部分:学科专业课程,语言实践课程(专业必修)、语言理论课程(专业必修)和文化修养课程(专业选修);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通识教育课程。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和英语教育专业的定位,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优化其课程设置。

(一)确保语言技能训练,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相比把英语作为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我国的英语教育作为一门外语教育,无论是从语系角度、使用范围还是语言环境来看,都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夯实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功是保障英语师资质量的关键。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低年级开设的语言实践课程所包含的听力、口语、泛读、写作等具体的科目还是要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比例。但是可以在具体操作上进行适当整合,比如把听力和口语合并为一个科目,或者把泛读和写作合并。覃继良在对听力、口语和影视课进行整合的可行性研究中就指出,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其独特的功能,可以被视为一种整合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并反过来通过英语自身课程整合的方法来达到英语教学目的。

(二)均衡人文数理两方面的课程设置,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

基于英语本身兼有文理的特点,英语人才应具备一种综合特质,尤其是英语教师。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自身的科研能力还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好比合理的膳食搭配一样,合理均衡的知识结构才是培养高素质英语师资的基础。而纵观相关的研究文献,不难看出我国高师院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总量上明显存在普通文化素质教育不足,其中人文素质教育尤其缺乏。顾明远教授就此曾强调:“不论是什么专业的学生,都要加强包括哲学、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再横向比较国外高师同类课程设置,仅以美国为例,其教师职前教育极为重视普通文理课程,课程设置涉及哲学、艺术、戏剧、经济、法律、数理化、遗传学、空间学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方面面。对比之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应当尽可能地丰富文化修养选修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种类,完善选修制度,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让学生选自己所爱,爱自己所选。

(三)突出师范特色,立足教育科学

无论是综合院校的师范英语专业,还是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都应该是英语基础教育师资人才。相对于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为主的综合院校,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应该更浓厚一些。然而实际上,我国高师课程设置的师范性则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专业课程仅占总学时的7%左右,而美国的教育专业课程则占总学时的20%,原苏联为25%,日本为15%,德国为33.3%,埃及为30%,英国为35%。不仅如此,教育专业课程一直都是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这老三样的简单相加,不仅内容陈旧,讲授方法也是僵化的、毫无生机的。张正东教授在分析师范性不足的原因中指出:“教育学科课程脱离专业教学,分量轻微的学科教学法课无法把两者联系起来。”根据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把教育学科与英语专业相结合,开设英语教学法、英语课程论、英语教材分析等课程。

(四)处理好显性课程设置和隐性课程设置的关系

在诸多文献中,对英语教育专业显性课程设置的研究很多,但对隐性课程设置的研究却比较少。隐性课程是由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Phillip. W. Jackson)于1968年首次提出的,主要指学生从校园隐性文化中所感受、所习得的情感、态度、气质、信仰、价值观念及知识性内容,是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精神文化氛围。而英语教育的隐性课程设置的研究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等方面都有着实际意义,在充实英语教育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提高英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隐性课程的这种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作用在高师院校应当格外受到重视,对于强调语言环境的英语教育专业更是如此。隐性课程的设置是无形的但又是可以看见的,诸如通过欣赏有关学校教育的优秀影片、张贴德高望重的名师宣传画报、邀请一线名师来校讲座等方法,甚至是课堂教学中的言行举止等方面都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尊师爱教和从师任教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冲.关于英语专业定位的思考[J].外语界,2003,(4):7-13.

[2]张正东.中国英语教育的四个问题[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1):15-21.

[3]吴宗杰.英语师资教育课程发展[J].外语界,1997,(2):1-5.

[4]覃继良.英语课程整合研究:以视听说课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高师院校课程设置
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师院校禁毒防艾课程中的应用
高师院校非师外语专业实习实践基地创建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