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解放及其实现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当代诠释

2017-11-14 05:56孙刚成拓丹丹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批判性教育者

孙刚成,拓丹丹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教育理论

教育的解放及其实现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当代诠释

孙刚成,拓丹丹

(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灌输与强制服从的教育是一种“压迫教育”或“奴化教育”,这种教育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思维,逐步把人引向思维定势,无法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未来社会发展。为此,以弗莱雷为首的“被压迫者教育学”理念倡导者开始倡导教育的革命与人的解放,形成了以反对灌输为主的知识传递方式和提倡以对话为主旨的教育形式为核心的基本理论。以此为启发,提出通过实现人性化追求人的解放与超越的教育变革选择,认清受教育者的解放与教育者的解放的和谐统一,去追求基于批判性思维重建的自我实现,可以导向对教育的真正解放和人类创造能力喷发与幸福感激增的理想状态。

被压迫者教育学;对话教育;解放教育;幸福教育;精神自由

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这一著作中站在人性化的高度,倡导解放人自身的教育学,使被压迫者开始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现实环境,批判性地认识世界,使被压迫者开始觉醒并积极投身到为自身解放的斗争中来,致力于解放教育学的完善。真正的解放教育学就是要与受教育者和衷共济,不把受教育者当作人道主义的对象,而是贴近他们、与他们一起达成推翻压迫者的目标,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的教育本身就体现了压迫,注定只是非人性化的工具。被压迫者在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中必须以身作则[1],始终站在人性化的角度谨防非人性化,让人们在屈从的现状中开始反抗,使被压迫者实现自身解放的同时解放压迫者。

一、教育解放的理论基础:基于《被压迫者教育学》的思考

被压迫者的教育学是提问式、对话式教育学,与灌输式、存储式教育相对。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教师与学生建立了永久的对话关系。[2]在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中,方法不再是教师用以操纵学生的手段,它体现的是学生自己的意识,是学生内在意识的外显,具有明显的目的性。教育的过程就是对现实的不断关注与审视,不仅要揭露现实还要作批判性的认识,从而对这一现象产生新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他们是独立思考的个体。让每一个被压迫者产生批判意识,进行一系列的反思与实践活动,主动解放自我,实现这一超越的前提是运用对话与提问的教育方法而不是灌输与储存。

(一)反对以灌输为主的知识传递方式

灌输式教育是压迫者用以控制施教对象的手段,是一种以强制为主的制度约束机制,以培养统一生产工具为目标而不是培养完善的人,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以服从为上的顺民。在灌输式教育中,压迫者把被压迫者当作完全无知的“生物”,将人降格为“物”,认为灌输知识是他们对那些无知者的一种恩赐。他们认为除了自身之外的其他人都是绝对无知的,否认教育与知识是一个共同探究的过程,把教师和学生完全对立起来。在教师的意识里认为学生是完全无知的,他们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得越多就越是好学生,事实上却导致他们思维僵化、意识凝固,难以产生改造世界的批判性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教育从而变成了压迫者压迫受教育者的工具而不是追求自由的手段。[3]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在灌输强迫体制下存在的人是很难突破已有制度规约解放自我的,恰如陷入被压迫的死循环而不能自拔。

灌输式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为了消除人们的独立思考与批判价值判断能力。[4]灌输式教育凭借某种机械的、静态的、孤立的意识观把学生转变为知识的存储器,它企图控制人们的思维和实践,让人们承认现存世界的合理性,抑制他们批判性意识的萌发与革命实践的行为,这是非人性化的表现。灌输式教育把人的生活变成工具性的,毫无意义的存在,被压迫者需主动在群体间进行交互对话与交流,使生活变得有意义。教师的灌输并不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求知欲与创造性思维,学生只有通过自身去思考才能真正地认清现实,改造世界,而思考只有通过双方有意义的交流才能产生。被压迫者必须意识到,在追求教育解放的过程中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是一定要摒弃的,灌输只会妨碍对自由的追求。唯有在提问与对话的交流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理性,使人获得解放和意义深远的自由。

(二)提倡以对话为主旨的教育形式

对话和交流是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必备手段,是探求真理的基本途径[2],没有对话就不存在交流,而没有交流也就无所谓真正的教育。对话,就是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掌握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思索,更多地去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摆脱各种外在规章和内在心理的约束,敞开心灵与教师和知识本身发生思想的碰撞、灵魂的接触和情感的交融,促使二者共同成长实现自我的完善与发展。教师的任务不是要向学生宣传谁的世界观,也不是把某种世界观强加给学生,而是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对话中讨论彼此的世界观。教育不是让学生去相信某种世界观或是某种现实,而是让他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主动探索,以自己的意识来认识世界,因为学生若是一味地迷信教师与书本的权威就不可能在教育中发现自我真正的价值。

通过对话,教师不再被视为知识的传输者,而转化为在提问的方式中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伙伴与实施潜在引导的智者,并从中获得教益,促进师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实现师生共同成长。从本质上来说,对话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在与学生的不断对话中主体间的批判性意识得到释放,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独立性,发现自身之外的世界,产生关于世界的新的认识,实现自我意识的进阶。在提问式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体,他们不再受缚于所谓的权威和理智,而成为追求解放与自由的使者。

二、教育解放的基本诉求:在人性化唤醒中实现精神超越

教育的变革是教育得以进步的动力,从灌输转向对话教育形式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应然取向,对话使教育走向更加开放、自由、舒适的境界。教育的价值在于人的发展,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加完善的人,用弗莱雷的话说就是实现人性化。人的解放与超越是教育的使命与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直觉体验与认知是最有价值的,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知、创造、再创造知识,二者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与释放,在充满爱与关怀的互动交往与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人性化,解放思想,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追求。

(一)教育的目的——实现真正的人性化

人的发展与长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通过对话与交往、实践与反思逐渐从未完善走向完善,从未成熟走向成熟。弗莱雷认为人的理想之一就是人性化,或成为更加完善的人,摆脱灌输与压迫。每个具有反思性质的实践活动都是对成为更加完善的人的一种追求,所以,人的发展与解放就在于与他人的批判性对话中,逐渐认识自己所处的社会结构,认清压迫的本质。凡是阻碍他人实践活动、约束其活动范围、抑制他人思维的能力,都是非人性化的工具与手段。[3]对于人而言,人性化是人的本体的历史使命,人性化体现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对每个活生生的生命的热爱,让每个生命都获得顺应天性的、最适合自我的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完善个体。

在真正的人性化教育中,爱是不可或缺的要素,爱是教育存在的基础,是对话沟通的桥梁,是教育的灵魂。富有真爱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在压迫与灌输的教育中是没有真爱的,因为教育之爱源自师生双方主体间发自心底的交互情感体验。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的过程,而是一个浸润着爱与自由、智慧与善良的过程,它真正关注人,注重人的发展,帮助学习者认识自我、唤醒智慧。人的天性中蕴含着智慧的种子,只有通过富有爱的教育,才能唤醒智慧的种子,否则他将永远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人也将无法获得发展。[5]唯有在充满爱的教育里,教师才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启发与教导,使学习主体的智慧与思维得到萌发与滋润,批判意识逐渐觉醒。如若没有学习主体内在人格的自我意识觉醒,外在的所谓各种压力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所起的作用不仅是短暂的,而且就学生的终生发展来说是极其有害的,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唤醒学生内在的人生追求。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一种唤醒的活动,教师的职责在于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与动力,唤醒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力量,无止境地去追逐真理。[2]唤醒通过对话来完成,对话通过语言来呈现,语言有一股无形却坚韧的力量,它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触动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批判意识的形成。对话的唯一目标便是对真理的本然之思。[6]通过对话的教育方式使人获得反思能力与批判意识,维护每个人本性中所固有的东西,使人顺其本性获得最好的发展。[7]在生命的最初阶段意识是混沌的,对话就是要解放教师和学生沉睡的自明性,使其理性意识获得解放,敢于怀疑、批判;在此基础上,构造完善的认知理念,实现主体智慧的提升,在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中实现人自身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二者内在本真的传达,是将意识活动付诸实践与真实世界产生联系的一个过程,从而把自己的创造力注入这个世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目标,让每个人都能顺其本性获得人性化的发展,造就最完美、最完善、最符合人性的真人。

(二)教育的价值追求——寻求解放和超越

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现实存在为媒介来实施,在这一存在里人们要么被环境所制服要么通过实践与反思来理智地去适应。为此,教育需要在一定层面上适应所处的大环境,必要的适应是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必要的适应是获得解放的前提,唯有在必要的适应帮助下才能通向解放。解放是通往自由的道路,解放教育就是要变革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使教育内容蕴含生命灵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断涌现,而不是机械的形式上的对话与提问。弗莱雷认为解放教育即提问式教育,提问式教育是真正关乎人的解放的教育。提问式教育保护、激发存在于孩子天性中的好奇心,赏识他们提出的问题,启发他们批判性意识的形成。它不同于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育,它不会打击学生独立思考的倾向,而是给予尽可能的帮助与鼓励,使他们向往自由,敢于追求真理。

教育主体批判性意识的形成是获得解放的前提。教育伊始,教师必须与学生一起努力,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追求双方的人格平等与人性化拓展,学生和教师是处于一种互相学习的关系中,而不是灌输和接受。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把学生当作被灌输的容器,完全忽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只是学生,教师本身也变成了体制下的机器,只是根据规则来执行一系列的被规定被强加的秩序。教师习惯了机械式的教学活动不愿改变规则,他们安逸于被指导而不愿自己做决定,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也习惯了被灌输,乐意被指使,很难产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意识。教育必须打破这种教师与学生甘愿被奴役的状态,进行具有批判性意识的对话。在对话中养成批判性意识,并在批判性意识的觉醒中追求自由的价值理念,是教师与学生获得解放的唯一途径。解放必须建立在意识觉醒的基础之上,唯有通过反思与实践、社会合作与互动才能实现意识的觉醒。

教师的努力必须充满着对人及人的创造力的深信不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1]39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必须独立思考,教师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主体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学习而不是将学生置于被规定的社会结构中,束缚他们自由理性的发展。冲破被压迫的藩篱,寻求真正的自我,是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人的行为的本质是从所处的环境中、诸种身外之物中获得解放、实现自由。[8]当人缺乏对现实的批判性理解,以局部或在支离破碎中去理解现实时,就不能真正地认识现实,也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他将无法理性地批判与审视自己的行为,无法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与解放。[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根据自我主观意识决定学习的内容与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实现自我教育和自由学习。自由的实现即是超越,所以,自由学习本质上也就意味着自我教育,并且是终身自我教育。

三、教育解放的立足点:受教育者的解放与教育者的解放的和谐统一

从解放教育学的本质上看,学生的解放与教师的解放是和谐统一的。教师与学生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主体,在不断地对话中实现双方生命涵养的提升,独立意识的萌发,在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与批判中共同发展。要实现这一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对话须有高度的艺术,教师作为主导者需要把握时机且恰到好处,不强制学生接受某种理念,也不能代替学生思考,只能是审慎地推动和悄无声息地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批判意识的形成进入充分发展的内在生命。[9]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必须是共同思考,相互交流,在彼此的对话中双方都获得经验与意识的增长。二者的进步是和谐统一的,教师单方面的教,一味地灌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进步,只有二者经过批判性的对话与思考,才能取得相应的进步。

(一)教育者的解放是解放受教育者的前提

教育者的解放是学生获得解放的前提,教育者要始终保持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时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教育者不能逃避学生,不能阻止学生的反思与追问,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独立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教育者应该时刻牢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能把对学生的培养当做物化工具的制造,将学生降格为“物”是非人性化的追求,是对生命的扼杀,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

首先,解放教育者就是解放教育者的头脑。只有教育者拥有精神不受束缚的思维自由,心灵不受压抑的顺畅自由,灵魂不受摧残的健康自由,才能确保教育者自身内在价值体系的健康性,唯有如此,让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按照适合学生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教学,促成学生的发展与解放,教育者才可能指引学生走向自由,解放学生的心智,使其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也只有在真正意义上思想自由的教育者才不会扼杀学生学习的自由,才会极力去维护学生的精神生命。其次,教育者的解放意味着教育者自身要形成批判意识,具备批判性思维,在自我解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维的转变。人们习惯致力于探究解放儿童的教育方式,却经常忽略教育者自身的思维解放和批判性习惯的养成,这样的做法只能是无果而终或者是事倍功半。第三,教育者的解放意味着教育者自我主体性的升华,意味着教育者应该摆脱带有压迫和被压迫的师生关系转变为交往和对话,促进教育者自身和学生的自我实现,从教育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通往自由学习的境界。[10]教育者的主要职责不应该界定为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传授知识仅是教育者的工具性价值,他们应当在科学的探究中形成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为自我精神的解放提供充实的养料,为最终实现的学生的解放做好准备,这才是教育者精神价值的体现;反过来,对于教育者而言,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意义也正在于精神价值的实现。最后,教育者在教育解放中承担着重要的主体性使命,他们需要富有创新精神,不断进行对真理的批判性探究学习,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肯定自身的内在价值,实现教育活动的不断创新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解放。

(二)受教育者的解放是教育者解放的延续与升华

受教育者的解放以教育者的解放为前提,没有教育者的解放,就没有受教育者的真正发展,也只有通过受教育者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拓展,才能证实受教育者思考的真实性与本源性。[1] 41教育的真谛是解放和启蒙,亦即解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头脑和双手,解放他们的个性和智慧。教育者只有在帮助受教育者实现解放时才可能彻底解放自己,教育者在引导受教育者成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人性的解放和精神的升华。

教育者作用的主体对象是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与自我的解放是教育者内在精神的外在释放效应呈现与精神延续。受教育者的自我发展是一个被逐步唤醒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交互联系的主体,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同时产生的,单向的发展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只有当二者的对话交往触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带动他们思维的变化和创造性的发挥时,才是有意义的教育。假若教育者只是一味地灌输与强迫,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只是被禁锢在狭隘的呆板知识视阈内,并没有真正领悟知识对于个人内在精神解放的价值。解放教育旨在激发人的首创精神,教育者的使命就是活跃受教育者的智慧,帮助受教育者批判性思维的生成,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直觉体验,让受教育者懂得享受生命的过程,实现精神的解放和生命的升华。受教育者精神的解放是证明教育者教学价值和意义的最充分的表现,对年轻一代的培养是使人类精神文化知识得以传播和延续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者精神生命的延续和升华。

四、教育解放的实现途径:基于人个性发展和思维品质提升的价值重塑

改变植物发展的方向并不需要将它连根拔起,只需轻轻地引导与审慎地修剪,它便可以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样,改变教育中的不合理现象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融入新的元素和内容,使教育活动的目的得以更好实现。教育的革命在于改变现有教育中非人性化造成的具体的、压迫的社会实践,[11]去重塑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无论现有的教育实践是否存在问题都是人们自己创造了现存的社会结构、生活条件、思维模式和压迫行为,如若只是摧毁便是简单地否定历史而且不利于持续发展,所以,重塑与改变它使之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才是教育革命的本真。

(一)通过教育实践主题调查生成促进人的解放与自我成长的教育革命实现

主题调查需通过实践来完成,调查者通过与学生一起共同探究逐步认识他们所处的现实境况,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生成他们内心的学习主题域,在此基础上,改变以往不适合学生发展和需要的内容,使教学活动与学生的需要密切相连,让学校的存在真正地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传授符合学生需要的知识,真正为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的帮助与引导。生成主题的目的是使教育内容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利益,是为了实现真正的“人性化”。需要注意的是主题调查必须放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进行,否则它将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1]73同样,没有实践的调查研究,不可能获得真正符合学生利益的主题内容。调查生成主题,就是要了解人们对现实的认知与理解,在生成主题中制定适于学习者的课程内容,真正与他们的生活相联系,将个人的存在带入群体之中,让主体突破自我固守的一隅之地,在与世界万物的联系中为自己注入新的富有生命气息的力量,成就真正的自己。

主题调查究其实质就是对人们内心意识活动的探索,是对人们思维的研究,思维只有在共同探索现实的人中间产生。[2] 75主体的自我意识与思维活动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教育就是要使人通过自我意识感知自我的存在与特性,在与他人的对话交往与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深层意识的萌发与触动,批判性地认识自身之外的世界万物,正确认识自身的潜能,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使个体的生命境界得以升华。

(二)在批判性思维建构与文化觉醒中实现重建

主题调查最终要运用于实践,服务于人的发展。在主题调查的过程中,通过深入学生内心与之共同探索现实问题,在批判思维的对话中逐渐反思现存世界的不合理现象和违背学生发展的存在,二者在不断地反思中共同重建教学的方式和教学内容,致力于真正符合“人”的发展的教育。人们通过共同对自身存在的情境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产生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思想,并将这种批判性的反思付诸实践行动,他们的存在就越是具体丰富,越接近实现“人性化”的目标。

教育就是要帮助人们理解意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动态关系。弗莱雷说:“意识的真实性在于把揭露现实和改造现实动态、辩证地结合起来。”[1]103意识不能只局限于意识活动,它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表现出来。意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人们批判性地参与到事物的改造活动中,不断去探索物质表面现象后的内涵,又回过头来不断加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合理地扬弃现存环境中的教育内容,使教育的革命在潜移默化中静悄悄地进行。事实证明,任何不经审慎考虑而来之猛烈的事物都会对现存世界的某一方面造成损伤,往往也难以取得成功,所以,教育的革命应是首先发生在人的意识层面,由教育主体意识的觉醒而推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从而最终实现人性化的理想。

五、教育解放的归宿:实现人的创造力喷发与幸福感激增

教育的解放使教师与学生获得更多的幸福,教师的创造力得到有效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挣脱规则的束缚不再受缚于制度的规约,学生享受学习的自由陶冶不再局限于分数的获得,教师与学生校园生活的幸福感得到提升。在重建的教育环境中,不同以往灌输的教学、教育方式,解放了教师的手脚,开放了学生的头脑,使教育变为纯粹为人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人获得了真正的快乐。

(一)解放教育意味着教师的教育自觉与自由

教师自身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关系着对学生思维的解放程度,提问对话的教育学在知识传授之外更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态度的生成,价值观的提升。解放教育学就是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寻提升自我和帮助学生发展的途径,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节奏和韵律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深刻感受到自我存在的真实性和价值性,不断地超越自身的局限性,由有限通向相对无限,在自我认知不断升华的过程中逐渐回归自我的本真,成为真正独立、自由的人。

解放教育需要教师从各种规训中解脱出来,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回归自身,回归教育的本质,在内在教育行动中凭借自我精神的力量实现教育的自由,实现自我生成的自觉。自觉实质上是人的自由生成。自由,意味着人应当担负起自己无法逃遁的责任,即自由地放弃缺乏规制的所谓自由,达到一种自觉的状态,实现对规则的内化,束缚不再是束缚,而是更宽敞的自由的保障。自由生成意味着自觉提升自我的精神构造,塑造新的精神气象。解放教育,振兴教育精神,教师的教育活动不再是照本宣科,不再是解读教案,而是传达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它理应超越实用的技术教育和现实功用的目的,更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养成。

(二)解放教育意味着学校成为快乐的理想国度

学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是教师和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是教师和学生体验生命价值,感悟人生体验重要过程的主要场域,也最是能够带给教师和学生愉快体验的地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自我不懈的探索使课堂变得丰富而富有艺术感,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享受学习带来的成就与快感,学校的存在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教师通过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增强自我认同感和幸福感,学生在不断地成长中逐渐发现自我的价值,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解放教育意味着学校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注重学生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为学生营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把学校建设成一个自由、开放,可随意表达自己思想和观念的地方,则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自由快乐地成长,不断臻于完善。解放教育的最佳表现是学校将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感受和愉快体验作为发展的目标,构建和谐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一种自由的人文气息的感染,使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有味,努力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师生在幸福的体验中实现生命的成长,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沉浸在快乐的成长过程之中不断丰富心灵体验与美妙情感。

[1]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第二版)[M].顾建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99.

[3] 张琨.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 董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该有《被压迫者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2(8):1-6.

[5] 卢宁宁,张龙革.感悟智慧教育:克里希那穆提教育思想解读[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1):19-22.

[6]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8,19.

[7] 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M].林荣远,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3.

[8] 张华.论教师发展的本质与价值取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4(22):16-24.

[9] 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2001:134.

[10] 李云鹏.角色的确证与精神的解放——后现代教师观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7(2):55-57.

[11] 张琨.论被压迫者教育学思潮及其现实意义[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4-37.

TheLiberationofEducationandItsRealization—TheContemporaryInterpretationofPedagogyoftheOppressedbyPauloFreire

SUNGang-cheng,TUODan-dan

(SchoolofEducationScience,Yan’anUniversity,Yan’an716000,China)

The infusion and compulsory obedience in education kill people's creative thinking and gradually make people inflexible mind-set, which cannot adapt to the highly developed society. Therefore, Freire and his followers advocated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 of the liberation, which mainly is to against the indoctrination of the knowledge and promote the form of teaching-learning communication theory. This paper studied the way of implementing the liberation and reform strategies, to realize the harmony and unity between the students and educators, to pursue the reconstruction of self-realization.

the oppressed pedagogy; dialogue education; the liberation of education; happiness education; the freedom of spirit

2017-06-08;

2017-06-22

陕西省重大招标课题(ZDKT1615);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5SXTS01)

孙刚成,男,河南濮阳人,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农村教育和教育经济与管理。

G640

A

2095-770X(2017)11-0034-06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11.008

[责任编辑熊伟]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批判性教育者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