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洋,李晓天*
(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西药与中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
刘文洋,李晓天*
(郑州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
目的探析西药以及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5月~2016年6月接收的因服药导致肝损伤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为中药组与西药组,对两组服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中西药药物诸多,占比最高的中药类为消核片,西药则为抗结核药。两组不良反应包括纳差、乏力及黄疸,发生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除总胆红素外其他指标均有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西药引起的肝损伤临床表现、不良反应及实验室检查情况均有差异,并且均存在一定的特征。
肝损伤;中药;不良反应;西药
药物性肝损伤主要是指化学物质或者药物通过静脉[1]、消化道以及呼吸道等途径进入至人体进而引起的肝脏损伤。本次主要对中药和西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本研究100例样本均经临床诊断明确为药物性肝损伤,入选研究的时间为2014年5月~2016年6月,根据研究要求平分两组,中药组有女性23例,男性27例;年龄均值(40.28±3.46)岁。西药组则有24例女性,26例男性;年龄均值(40.22±3.84)岁。两组病患性别、年龄等临床基础性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满足研究要求。
对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治疗期间应用过的药物进行仔细记录;观察并明确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肝功能情况,其中肝损伤情况可通过实验室检查了解,采取肝炎免疫试验,将其他的诸如毒性感染、自身免疫等因素排除,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谷氨酰转移酶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收集及整理实验数据,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 22.0数据包中处理,数据对比计数资料通过n,%(率)表示,x²表达组间差检验;±s(均数±平方差)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表示组间差异,各组数据对比后P值小于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反之则表明无统计学意义。
在中药组中,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有消核片、正天丸、黄芩以及雷公藤等;西药则有抗结核药、苯胺类以及卡马西平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用药情况统计
两组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其中西药组纳差与黄疸的发生率低于中药组,乏力发生率高于中药组,P<0.05,各组间数据对此差异性明显,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n(%)]
中药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568.8±214.9)U/L,谷氨酰转移酶为(609.4±234.5)U/L,总胆红素为(78.0±28.5)umol/L;西药组上述指标依次为(387.4±128.0)U/L,(518.1±218.6)U/L,(76.2±27.6)umol/L,两组总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中西药为临床治疗的两种类型的药物,其中中药属于传统用药,具有持久温和,治标治本的功效,但治疗周期长,口感不佳;西药具有携带方便、见效快等优点,但在治本方面无明显优势。不管是何种药物,均会对肝细胞直接造成损害,进而降低肝血流量,减退解毒的功能,降低药物的清除作用,促使药物蓄积。药物种类的不同导致的肝损伤程度亦有所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表现亦有差异,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纳差、乏力以及黄疸,严重不良反应可诱发肝衰竭进而导致患者死亡。
在本次研究中,中西药药物中诸多的药物均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中药方面最明显的便是消核片(40%),而西药方面则是抗结核药(44%),对此,治疗时需权衡利弊确保药物选择性使用;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机率与肝功能指标可知,不论是中药或是西药,均可引起肝损伤,用药时需尽可能选取对肝功能损伤影响程度较低的药物,并且用药前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有效预防肝损伤。
[1] 姚云洁,刘鸿凌,朱 冰,等.441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临床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18(3):286-289.
[2] 王洪梅.中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生化指标及病理特点分析[J].中国药业,2015,24(24):58-60.
R595.4
B
ISSN.2095-8242.2017.057.11260.02
本文编辑:吴 卫
李晓天(1965-),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