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龙城中学,山东潍坊 262200)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的过程,是学生思想自我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间良好互动对话的过程。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获得全面发展,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可积极转变教学思路,倡导多元解读,让同学们都能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情感,在感悟中把握主旨,让个性在文本解读中,在语文课堂中得到张扬,让语文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讲解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时,需要分析文本的艺术形象,要理解作品的主题,故此,准确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掌握线索更利于学生透彻理解作品主题。比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读者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篇幅较长的古文叙事性的诗歌时,需要深入到解读当中,按照传统的教学理念设计的方案为从“闻琵琶——听琵琶——叙琵琶——叹琵琶——哀琵琶”五个情节着手,但是,为突出新意,调动学习积极性,我把整体教学架构调整为“谁解沦落人”“谁识琵琶声”,再围绕这两条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切入点之巧妙,使教学脉络变得更加简洁清晰,而且与这首诗的双线结构——以歌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相契合,有创意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此,值得推广。
文本阅读的过程是发现与建构作品意蕴的过程。意蕴则是文学作品中显示的内在情感灵魂、风骨精神之所在。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创造的外在之象,在解读中探究作品的内在之意,领略作品的内在情韵与更深层的意蕴,为深入把握作品结构的艺术匠心奠基。例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的文字就极富有表现力,人物描写手法十分娴熟,通过解读,梁任公先生的形象也都跃然纸上。但是,真正能抵达文章深层意蕴的“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易被学生忽略,《箜篌引》的悲剧在于狂夫对渡河的执著及那无可挽回的悲凉。再根据梁启超先生的身世,合理想象一下那段风起云涌的岁月,学生也就不难解读出先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当学生在文本解读时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之时,便是阅读学习成功之日。
不管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密切围绕阅读目标完成,确保每一节阅读课都能实现教学指定目标。因此,在文本解读中要保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提供给学生自我思考的空间。对文本进行细读,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文章内涵与思想情感,确保阅读教学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课后习题。例如,在解读《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师只需要在备课阶段稍加注意,在上课时注意落实学习小说中幽默讽刺的写作手法以及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就行。围绕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作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此时,要注意把阅读落实到体会契诃夫小说的现实意义和讽刺风格上来,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小说中的形象进行细致分析,从而保证文本解读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细读文本,落实教学目标既能帮助教师找准解读文本的思路,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明确文本的含义,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目标导向,这里以课内文章选作例子,高中生已经习得了部分诗词阅读的技巧。“学而时习之”,课外文本实践是检验学生习得技能高低的最佳途径。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写作手法等多个角度对文本进行解读。在解析文本的过程中,组内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再集思广益,解答疑问。同时,再提出要求让学生思考。例如,课内文本精读——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通过课内外文本解读结合,通过比较分析异同。学生在这一阅读环节中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因此,积极性也非常高。小组成员集体的学习力量,再加上背景资料的辅助,阅读中的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了,学生也能体验学习的成就感。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可通过评价方式完成。各小组抽签选题,每组一篇文本,派组员上台解读,向全体学生展示该小组的学习成果。全班再进行评选打分,选出最优的一组给予相应鼓励。在评价中将竞争机制融入其中,更能促进小组成员齐心协力完成文本解读任务。
在漫长的历史更替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受着种种变故,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革中,华夏儿女又靠什么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呢?靠的是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也正是这种生命意识促使国人不断开拓自我、不断进取、不断前行。同样道理可运用到教育领域,运用到高中语文教材之中。众所周知,语文教材中有诸多选文都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可以说,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与生命的广度、深度的拓展,则是语文学科教学的一大亮点,是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正如《古诗十九首》中所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尽管人的个体生命是极其有限的,但是,则能在如此有限的生命之中拉长生命的维度,扩充生命的容量,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以求的。比如,屈原在《离骚》一文中慷慨陈辞,让读者知道了作者“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的坚定信念,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信念则是作者自强不息、蓬勃向上的生命意识。在这样解读文本的指导下,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升华。如此解读文本,是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从人性的角度来谈文化、说文化的,它既避免了空洞说教的弊病,又赋予语文文本解读教学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也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所在,将其拓展,使学生明白更深刻的道理是语文教师追求的至高境界。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这样,“人”“文”才会撞击出更多绚丽的火花,这样的文本解读课堂教学也才会有异样的活力,语文教学才会彰显出异样的魅力。
[1]刘俊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有效生成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3):4.
[2]于红艳.关于中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思考和探索[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05):88.
[3]高正鑫.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9,(10):90-91.
[4]季孝良.文本解读的时代要求,语文教学现实问题[J]福建论坛,2015,(12):89.
[5]郭冬梅.试论高中语文现当代诗歌的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研究,2012,(9):99-101.
[6]黄立.阅读之钥:关注文本细读——也谈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中),2014,(0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