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中的性别自我意识觉醒

2017-11-14 06:40
电影文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摔跤吧!爸爸两姐妹吉塔

赵 琼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摔跤吧!爸爸》是近年来为数不多在中国地区掀起观影风暴的印度影片。和传统宝莱坞出品的印度电影不同,虽然《摔跤吧!爸爸》依旧有歌舞成分,但剧情成为影片主要服务的对象。而《摔跤吧!爸爸》也摆脱了传统宝莱坞电影中爱情电影当道的局面,试图从亲情、女性地位、印度传统习俗、社会表现等各个方面批判式地展示印度社会的全景。《摔跤吧!爸爸》的剧情丰富,具有层次感和条理性,这一点也有别于合家欢式的宝莱坞影片。挫折引导和价值变化判断的表达存在于整体影片之中,成为影片的主题复调。《摔跤吧!爸爸》讲述了曾经前途无量的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培养两个女儿成为著名职业摔跤选手的故事。马哈维亚因生计问题在放弃了职业生涯后,将为印度获得国际奖牌的希望寄托在了尚未出生的儿子身上,可天不遂人愿,马哈维亚的妻子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正在他要放弃梦想之际,两个女儿展现出了杰出的摔跤天赋,让他幡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能够昂首挺胸地站在比赛场上,为了国家和她们自己赢得荣誉。 在马哈维亚的指导下,吉塔和巴比塔开始了艰苦的训练,两人进步神速,很快就因为在比赛中连连获胜而成为当地的名人。而吉塔和巴比塔与马哈维亚之间也经历了重重亲情和价值观念差异的考验,父女三人最终完成了各自的梦想,为印度夺得了第一块世界摔跤比赛的金牌。在《摔跤吧!爸爸》表达的丰富主题中,女性成长与女性的地位变迁是影片较为重要的表达主题,也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也基于影片《摔跤吧!爸爸》中女性自我意识表现加以分析,试图探讨在《摔跤吧!爸爸》一片中所表现的性别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展示——吉塔和巴比塔

《摔跤吧!爸爸》的主要角色是马哈维亚、吉塔和巴比塔,而吉塔和马哈维亚则是主角中的主角。影片的开头用了相当长的背景叙事引出马哈维亚与“子承父业”式的情节。曾经是优秀摔跤运动员的马哈维亚因为家庭贫困不得不中断职业摔跤手的生涯,只能选择一份文员工作养家糊口。他将为印度获得一枚金牌的愿望寄托在了未出生的儿子身上。但是命运作弄,妻子接连生了四个女儿。这种处境和局面也暗示了马哈维亚个人理想的破灭。因为在印度传统中,女孩是被拒于摔跤之外的。从镜头中反复出现的青少年摔跤场面也可以看到,参与摔跤的选手大部分都是穿着赤裸的男性,而过肩摔等动作所需要的力量和技巧对普通女性来说也绝非易事。在这种局面下,吉塔和巴比塔的可贵性也就出现了。

她们被马哈维亚赏识的原因来自于她们与邻居男孩的一次打架。本应该处于劣势的两个女孩把男孩打得鼻青脸肿,紧接其后,两人对打架动作的展示,让马哈维亚认识到“她们本身就有斗争性。她们有战斗的血液”。从此处就开始暗示了吉塔和巴比塔对自己性别意识与吉塔的同学的差异。她们并不被传统礼俗所限制,认为女性只应该躲在厨房里为一家的午餐操劳。这种独特的性别气质也一直在影片中得以保留。在吉塔和巴比塔参加摔跤训练时,两人被同校的同学嘲笑:“练了摔跤之后走路都像个男人。”两姐妹并不以此为侮辱,而是要求同学对她们保持尊重,这无疑也是人格完整和独立的表现。换言之,吉塔和巴比塔对自己的性别认知与外加的礼规之间有很大差异,她们自身就兼具了自信和自爱两部分,而这两部分正是女性自我人格建构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但影片中同样细心地刻画了她们自我的性别意识与社会力量之间的暗自较量。在两人初学摔跤一节,她们脱掉了沙丽,换上了表哥穿的裤子和短袖衫。她们虽然没有表现出十足的抗拒,但可以在影片后面的部分看到,她们依旧对美有着渴望和追求,对沙丽、耳环、长发依旧有着强烈的兴趣。电影中并没有刻意地从人物塑造层面抹杀了吉塔和巴比塔的女性气质,只是从体育运动层面刻画了两位女性形象,从而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从影片的叙事层面来看,吉塔和巴比塔的形象无疑是正面的,是影片自身所提出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行为的偏差很快就被纠正或者是得到谅解,而她们所代表的也是导演所意欲提出的新女性的本质,吉塔和巴比塔的人物形象是影片中表现最多的,却未必是最为饱满的,导演为表现两人独特的性别气质,删除了两人内心的一些表现。因而,从电影的结构分析,可得知吉塔和巴比塔的角色特点所代表的是一种女性敢于追求目标、敢于拼搏和走上社会的表现和精神,而不是具体的人。

二、女性的社会处境与传统语境的暗示——社会环境的力量

《摔跤吧!爸爸》虽然是一部集中在马哈维亚父女三人之间的影片,但影片也在无意之间向人们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女性人物群像,让观众得以从影片中瞥见真实的印度女性社会处境。在《摔跤吧!爸爸》中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反抗者、服从者、受害者、社会意识表达者。

反抗者无疑是吉塔和巴比塔姐妹俩,她们不畏惧众人的眼光,通过各自辛苦的训练,追寻梦想,这是影片主创人员所期待的印度女性形象,却在现实中的印度社会占据相当少的一部分。服从者在影片中则是女性群像的主体部分。吉塔和巴比塔的母亲就是典型的例子。作为马哈维亚的妻子,她的梦想也是生育一个儿子,帮助马哈维亚继续他未完成的金牌梦。她承担了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认为自己承担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马哈维亚告诉她,他想让两个女儿参加摔跤训练时,她除了答应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有力的反驳意见。作为一个母亲,她显然也是心疼两个女儿的,但是女儿受伤、女儿剪头发等细节中,她依旧尊重夫权,强忍着心痛,对两个女儿不闻不问。这种女性形象是典型的印度式贤妻良母,在《流浪者》《瞒天误杀记》《大地》《大篷车》等电影中屡次出现,也反映出现实中印度社会对女性的期待,他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知识和理想的女性,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自我奉献的母亲。受害者则是影片中毫无选择的未成年新娘。作为吉塔和巴比塔的朋友,她的年纪不大,但是却面临着嫁给一个白发老翁的命运。在她与吉塔姐妹对谈时,她说:“我羡慕你们还有一个‘虐待’你们的爸爸,他关心你们,而我爸爸却只知道把我嫁出去。”作为一个女孩,小新娘的夫子自道显然是对命运加以思考后的产物,作为一个女孩,从出生开始就意味着要在厨房帮忙,直到可以出嫁,又要到一个以前完全不认识的家里面帮忙。从小新娘的视野中可以看到,作为女性的她,显然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出现的。她需要依附于丈夫、父亲,自己的命运却不能自己主宰。也正是小新娘的遭遇,让吉塔和巴比塔认识到,她们的摔跤生涯也是她们为自己命运拼搏的生涯——在女性社会阶层上升机会渺茫的印度社会中,获得金牌、获得胜利就是她们仅能做出的努力,是一种让命运不被他人掌握的唯一手段。由小新娘一段所引出的则是借由社会现象引发观众对当代印度女性地位的思考。

影片中最为隐蔽也最为关键的视点,事实上来自于社会意识表达者,这些人几乎构成了影片故事中主题的另一种复调主题。这些人既包括吉塔姐妹在学校中遇到的嘲笑两姐妹“越来越像男人”的同学,也包括对女孩参加摔跤比赛抱有嘲弄态度的赛事组织者;既包括对两姐妹穿上男孩衣服表达嘲弄的旁观群众,也包括在摔跤锦标赛上嘲弄印度的丹麦女摔跤手。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是表达大众观念的作用。马哈维亚的邻居和兄弟表达的是对女性参与摔跤运动的不理解与不支持,吉塔的同学则是从吉塔的同龄人角度表达了对吉塔姐妹这种身份选择的焦虑和嘲弄;被吉塔和巴比塔打败的邻居男孩所表达的是传统男权衰弱不堪却依旧保有的对女性价值的终极评价权利,对印度加以嘲笑的丹麦女摔跤手则集中表达了印度民族对自我身份的焦虑和不认可。换言之,吉塔和巴比塔作为女性的身份,她们遭受到的社会压力是男性的数倍,而拥有庞大贫困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在与西方进行比拼时,同样也作为一个弱势的、缺少话语权的“阴性”符号出现,这种设置也让吉塔和丹麦女选手的决赛带有了非现实性和非指涉性的色彩,让女性权利这一议题延伸得更远,并且使得电影在女性和父权等主题之外,还涵盖了更多元的解读元素。

三、破题与立论——父亲对女儿们女性地位认知的变化和发展

从剧情上说,《摔跤吧!爸爸》依旧是一部围绕着父女三人关系发展延伸的影片,而借由此,曾经一心求子,希望子承父业的马哈维亚对吉塔两姐妹的态度转变则就成为该片中女性价值体现变迁的最为重要的分析因素。首先,从马哈维亚的个人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因为生计所迫放弃摔跤运动的优秀运动员。影片开场,一长段男孩摔跤的蒙太奇事实上就是马哈维亚自己所熟悉的摔跤经历,在他的印象中,摔跤和男性的性别认知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因此,与其说马哈维亚渴望有一个儿子,不如说马哈维亚更渴望有一个摔跤生涯的继承人。因此,马哈维亚在求子无望后,对培养女儿们成为摔跤运动员则产生了十二分的渴望。从本质而言,马哈维亚并不是一个传统父权的维护者,他恰恰是一个反叛者,一个尝试追梦,认为人可以实现自己理想的完整的人。但马哈维亚的表现中依旧存在父权的因素,例如,他认为女儿蓄长发就意味着她对摔跤事业开始分心。又如他可以在不提前询问女儿意见的情况下,就擅自决定两个女儿日后需要参加摔跤训练,这也是马哈维亚所习惯的印度社会传统。

然而,从剧情的发展可以逐渐发现马哈维亚自身的变化,随着吉塔两姐妹摔跤训练的不断深入,他对两姐妹的态度也出现了变化。在印度男性下厨被视为有损颜面的行为,但马哈维亚为了能够让两姐妹吃上鸡肉,先是去菜场和小贩讨价还价,后又学习如何做饭。他本身从社会风俗秩序的维护者、遵守者,正逐渐变成一个反叛者;他从一个社会属性上的父亲,逐渐变成了一个情感上的父亲。在吉塔从国家体育学院返校回家时,吉塔与马哈维亚之间发生冲突,两人摔跤,吉塔已经能够胜过他了,这种身体力量的此消彼长与情感的变化让人潸然泪下,作为传统的强者的父亲已经衰老,他关心自己的女儿,却没有能力再让原本应该在他羽翼之下的女儿听从他的意见;而原本弱小,甚至畏惧父亲的女儿在获得全国冠军、进入体育学院之后,已经成为更强势的一方。这种关系的转换既奇妙地重现了马哈维亚和吉塔之间的关系,又从另外一层面上展示了父权和女性权利力量的此消彼长。

同样值得关注的还有原本代表着社会意识的配角态度的变化,例如,在最开始马哈维亚提出要给吉塔和巴比塔买鸡肉时,小贩嘲笑道:“女孩摔跤?没听过。”到随着吉塔取得的成就不断变大,小贩将吉塔的人形广告牌不断更替,他本人也从嘲弄和不相信变成了鼓励、支持甚至是赞赏。原本在学校中嘲笑吉塔姐妹的同学,也随着吉塔获得冠军而逐渐改变了态度,进一步认可了她们的生活方式。这种态度的变迁也更为立体地展示了吉塔和巴比塔两人奋斗的意义,也正如影片所说,她们并不只是为了自己在战斗,也是为了给印度千千万万的女性做一个榜样,女性也有选择自己生活和命运的权利。而影片的主题也在此升华,将影片从励志、剧情类的类型片拔高到社会意识讨论的高度,给观影者以艺术欣赏之外的启迪。

猜你喜欢
摔跤吧!爸爸两姐妹吉塔
日本姐妹“灵魂睡姿”爆红ins,岁月静好太治愈了
Singing sisters set a world record
Two Sisters 《两姐妹》
为了梦想,倾尽全力
《摔跤吧!爸爸》三幕式结构解析
《摔跤吧!爸爸》叙事学解读
“金牌大国”为何没拍出《摔跤吧!爸爸》(聊天室)
《马兰花》与“两姐妹”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