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电影:治疗精神创伤,追寻个体价值

2017-11-14 06:40孙秋英
电影文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身份个体价值

孙秋英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2)

在具有强烈个人独特情感的影片中,都能够看到寻求自我身份的主人公,追求自我精神价值的成长过程。并将这种成长贯穿于整个电影创作中,因此,在精神意义上,也是成长中的青少年,而这同样是西方作者所进行的青年文化表达。

一、伤痕记忆与价值探寻

在有些西方影片中,个人身份的转移和价值探寻是不变的主题。这种身份的转移,从表面上看是主人公姓名的改变,或是由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其他,但是更深层次的是隐藏在身份背后的个人自我认知以及价值重构。而这种转变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有可能历经多次情节的曲折发展而最终完成,甚至也可以说没有最终实现。这就是卡卢索的电影表达方式。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尽管叙事不免落入传统窠臼,但仍然彰显了这一主题。丹尼·帕克是故事的主人公,经历了妻子惨死于毒贩手中。他改名为托马斯,混入毒贩当中为妻子报仇。在沙顿海这个毒品世界,他完全丧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以为妻子报仇为目标,他是爱妻的居家男人,是一个小号手,是警察的线人,还是一个复仇者,多重身份的交织变化,使他陷入自我的迷失。在另一部影片中,青年凯尔的父亲在车祸中丧生,使他怀有一种负罪感,总觉得与自己有关。在这种压抑的心境中,他因老师的刺激而出手伤人,被法院判处监禁在家三个月。在家里,他无所事事,开始了对邻居的偷窥。邻居美女阿什莉引起了他的兴趣,也发现了他在偷窥,于是两人一起玩起了这个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秘密:有个邻居是连环杀人案的凶手。这一发现,也让他们对自我产生怀疑,怀疑是自己在屋里久了产生的幻觉。

这两部影片都体现了个体对自身身份的反思,并展现了价值思考的冲突。而在同类型电影中,身份变得更为模糊,凶手甚至没有了真实的身份。变态的凶手科斯特喜欢杀人后,以被害者的身份生活,直到找到下一个作案目标。科斯特享受以被害人的身份生活,源于他小时候的经历,对个人身份的厌恶。而警察伊莲娜也在不断逃避自己的过去,一门心思地埋头于破案工作。两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有很大的相似性。这部影片提出了哲学的思考:“我是谁?”“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无论是在哪部作品中,主人公发生变化的根源在于伤痕记忆。伤痕记忆是心理学当中的一个概念,主要就是指有阴影的记忆,给一个人的心理带来的变化。一个人的内心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影响着外界对自己的评价。错误的自我认知往往会导致对个体、对外界的错误判断。在第一部作品当中,妻子被毒贩害死,让他产生报仇的执念,这种念头也影响着他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外界的判断,使他一直处于迷茫之中。实际上从影片的最后可以看出,他的妻子并不怪他,他本可以有更好的生活。他在为妻子报仇后,也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找回了自己的身份。第二部影片也是同样。青年凯尔也是在父亲去世后,内心充满负罪感。在这种充满愧疚的心理作用下,他产生了迷茫并犯了错误被监禁在家。通过偷窥他发现了杀人犯的秘密,并最终帮助案件得以侦破,在这个过程中,他收获了爱情,摆脱了父亲去世带来的记忆创伤,实现了自我的重新认知。在同类型题材电影中,无论是连环杀人凶手还是警察伊莲娜,都受到少年时代的影响而无法正视自己。伊莲娜年少时误杀窃贼,这件事影响着她对自我的认知,总是无法填补自己的愧疚和内心的创伤,于是沉迷于破案工作。而科斯特也因少年时代认为母亲一直不喜欢自己而无法克服内心的创伤,走上了杀人的道路,并变态地享受杀人后寄居在他人身份下的生活。伊莲娜在科斯特身上看到了自己,在与他交往的过程中一度迷失,失去自我判断能力,但后来又清醒地意识到被骗,开始了一条自我解救之路。最终成功地完成诱杀,实现了对自我身份的认定。

伤痕记忆改变了人物的身份和价值观念,在经历一系列的救赎后,主人公们不断地重新塑造着自我,不断地去除伤痕记忆带来的影响,实现正确的自我认知,重新构建了自我身份和价值观念。卡卢索不断地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冲突和随着情节变化着的情感成长体验。人物塑造充满张力,变态、个性、极端的人物性格,吸引着观众。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入剖析,并在影片中思考着个人认知的哲学问题。他为我们揭示了,人的身份和观念随着客观环境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人的主观意识会对个人认知以及对世界的看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他的影片中,个人价值的追求正是通过摆脱伤痕记忆带来的影响,从一种身份向另一种身份的跨越而实现的。个人的价值追求又是无法离开他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外界的环境对个人的转变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影片中,丹尼对脆弱邻居的帮助,又激起了他对自我的认识,帮助他进行身份重塑。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科技的发展又为他的电影带入新的思考和社会维度,影片当中人物身份的重塑以及价值的探索又将展现出新的元素。

二、参与文化

影片主人公的身份不断变化,主动探索角色内心的自我主体。但是一些影片的主人公身份是被动地接受,被现代科技所改变,这些故事主题包括现代科幻、动作、阴谋惊悚和爱情,将主人公的身份从精神层面上延伸至现代科技和社会的角度,突出个体身份与社会身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影片中的主人公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主人公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新角色。因此,他们拥有强烈的意愿去探索自身的欲望,导致故事的冲突更加激烈。

他多次在公众场合表示,他的部分科幻电影其实就是一部讲述身份的影片。这里的身份不仅凸显出个体的问题,更与现代的高科技有着密切关系。影片中应用了许多现代科技手段,超级电脑有着极其强大的运算能力,能够轻易地获取个体身份信息,强迫个体成为自己的棋子为其效力。因为超级电脑的能力极强,所以个体无法控制主体的身份。影片的人物杰瑞·萧和伊森·萧都被超级电脑利用,计划颠覆政府的权力。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与超级电脑的斗争中取得胜利,杰瑞·萧终于帮助哥哥完成使命,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现了自我的价值和身份信息。这部影片的故事情节跟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片类似,但与之不同的是,影片明显有着卡卢索特有的“印记”。这种“印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表现的主题是寻找身份和再现个体成长;其次,采用快速剪辑和抖动拍摄技术形成影片画面;最后,影片包含科幻和爱情的元素。以上这三个方面的结合才呈现出这部影片的后现代氛围和青春气息。

另外一部影片中,史密斯为了躲避Mogadore星球人止境的追杀,在守护神亨利的帮助下,不断地更换姓名,并且利用电脑高科技对身份信息进行更换和重建。在躲避追杀期间,史密斯一直对自己不断更换身份表示不满,甚至有时还自嘲“新身份但非原装”。

以上两部影片都是围绕身份问题进行探索和展开的,将科幻的元素融入影片中,并结合动作镜头,为观众呈现出速度与激情的惊险刺激画面,使其仿佛置身于故事情节中。卡卢索曾经在访谈中谈到,该影片的观影效果与网络游戏比较相似,观众一旦被剧情和画面吸引,便无法抽身。它讲述的是科技与信息世界的故事,充满着未知性和危险性。这部影片借助个体身份的主题,向观众展现出当代世界充满着暴力和危险。

随着观影者的主体地位不断上升,观影者可以与影片中的角色进行互动,表面上的观影体验是民主化的,但是深层次中却隐藏着身份暴力。被束缚的个体已经丧失主体身份的主观体验,社会网络对个体的身份信息完全重构和改写。在某种角度上可以看出,社会化网络世界已彻底改变了电影制作和产业的模式。现代媒体相互融合和影响,在后现代语境中,个体身份不仅仅表现的是个体探寻自我主体的过程,更多的是在社会身份抗衡和社会话语基础上,不断进行着建构。

三、私人情感带来的后作者身份

在他的影片中,主人公在伤痕记忆的影响下,产生了错误的心理认识和精神创伤,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也无法恰当地判断个人价值。而这种记忆的影响大多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父母带来的影响,儿时父母角色的“缺席”投射在成年生活中就是“爱的缺失”。归根到底,主人公出现的对自我身份认知的迷茫都可以归结为“爱的缺失”。这些人物塑造情节的铺设,夹杂了卡卢索的个人情感。这种私人情感,能够使观众产生共鸣,对人物的认识更加客观和真实,能够更加认可主人公自我救赎的过程。在不幸的经历这种条件下,观众能够产生同情,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持续关注叙事,也使文本价值的传导更为积极健康。

他除了利用传统叙事将犯罪恐怖演绎到极致以外,还有很多作品有着极高的视觉表现力,展现了好莱坞影片突出的技术特色。运用了特效、动作、快速剪辑等手法,给观众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影片则是对人工智能的思考,尽管剧情屡遭诟病,但不能遮挡它营造的场面和高科技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卡卢索对技术的运用,与其他类型元素的融合,为影片开拓了更为宽广的路径。

将观众带入一种游戏体验中,以一种超快的“速度”刺激着观众的视听感官,带来超刺激的观影体验。在2005年上映的影片当中,则将观众带入一种赌博的体验当中,让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情感体验也如坐过山车一般起伏。主人公布雷登在结束了自己作为足球运动员的体育生涯后,发现自己有着预知足球比赛结果的天赋。于是他利用这种天赋过上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最终随着能力的丧失,他又回归到他喜欢的运动当中。这种剧情设计像一场赌博,使观众不禁感叹,人生就像一场赌博。

观众对影片的体验是一种单向的,只是影片创作当中的接受环节。观众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影片传导的意义。因此,卡卢索的作品也在做着新的尝试,试图传达更多的引导,让观众作为影片的“后作者”,对影片的意义进行再加工。在密室主题电影中,女主人公的身份被淡化,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媒介交流,为观众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观众会主动思考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影响,积极参与到影片当中,影片的意义就由这些“后作者”进一步挖掘,会得到更多的思考和探究。

只有观众的积极参与,重构“后作者”才能真正意义上完成角色的救赎。所有视觉、技术带来的效果,都将成为观众再创作的工具。只有观众有兴趣对影片进行思考和再加工,才完成了艺术作品的接受环节,使影片真正成为一部完整的,有着市场价值的,符合电影产业发展需求的作品。

四、结 语

西方作者电影通过青年主人公的自我思考与探寻,进一步寻求自我身份以及价值重构,情节的张力十足,凸显精神冲突与文化表达。观众在观影体验中,能够获得一种带入感,可以充分体验作者传达出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到影片叙事当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从而获得价值认同。该类借用身份的探寻,将私人的情感世界在影片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独特的电影创作思想。

猜你喜欢
身份个体价值
跟踪导练(三)(5)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