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典海洋文学改编电影主题研究

2017-11-14 06:40张静怡
电影文学 2017年22期
关键词:白鲸老人与海海洋

张 珊 张静怡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1430)

海洋自古以来就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与西方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海洋文学作品几乎贯穿世界文学整个发展脉络,通过文字挖掘着海洋的深厚内涵,引导读者对生命的真谛进行不断的思考和追寻。而随着电影艺术的出现发展,1902、1907年戏剧电影先驱乔治·梅里埃凭借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鲁滨孙漂流记》《海底两万里》拍摄为电影,正式吹响了海洋文学改编电影的号角。之后《老人与海》《白鲸记》等海洋经典文学作品更是被搬上了大银幕,让现代人更为直观地感受海洋的魅力和生命的真谛。通过对海洋文学中故事、意象、内涵的创造性改编,美国海洋电影充分发挥了海洋文学的艺术感召力,从不同角度或层面激发观众对海洋、生命、精神等内涵的想象和思考,从而将更高层次的主题或思想意识传递给现代观众,实现了电影艺术表现力和思想性的统一。

一、探讨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生态主题

海洋文学作品以其强烈的生态意识而为读者所津津乐道,在《白鲸》《老人与海》等作品中,麦尔维尔、海明威等作家探讨了人与海洋应有的伦理关系。同样,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也借助主人公们海上形形色色的故事,向现代观众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冲突,并由此来唤醒观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引发观众对人和自然伦理关系的思考。

一方面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向现代观众展示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将遭受什么样的结果,通过反生态、悲剧性故事向观众揭示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例如,1956年由著名导演约翰·休斯顿执导、改编自麦尔维尔经典海洋小说的电影《白鲸记》就因其明显的生态主题及生态寓意至今仍被视作海洋文学改编电影的经典之作。在影片中,导演约翰·休斯顿通过对小说原著的改编,让影片不再像传统海洋电影那样追求人对海洋的胜利,而是将创作视角放在人征服自然的限度上。影片既采用较大的篇幅叙述船长亚哈在海上抗争自然及蔑视自然的勇气,也用极具讽刺性和隐喻性的结局表现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破坏的忧虑和对观众的警示。影片中导演将船长亚哈对白鲸的屠杀描绘为偏激和疯狂的行为,在偏执和复仇心理下,亚哈完全不顾船员的规劝,为了其个人意志和私欲将所有人置于危险境地。代表自然的白鲸,在亚哈眼中不仅是其身体上的仇敌,更是精神和理智上的宿敌。最终当亚哈向白鲸投鱼叉时,被船上绳索给活活勒死,而其他船员除了一位可怜鲸鱼、敬畏自然的水手外都葬身于海底。影片中所有蔑视海洋的人物都遭受到破坏大自然的恶果,而感受自然之美和神秘力量的人物则最终活了下来。可以说,影片用亚哈之死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结局向观众传递出强烈的生态意识,观众可以在其与白鲸的搏杀中发现海洋电影明显的生态保护意识,而电影的悲剧结局及反生态的人物命运在一定程度上弘扬海洋电影生态主义的叙事主题,其给观众的震撼力要远远大于喜剧电影。

另一方面,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还习惯以辩证的叙事方式,揭示其生态意识和主题。以1990年改编自海明威同名小说的电影《老人与海》为例,影片导演裘德·泰勒就对原著中人和自然生态的关系展开了一定的哲学思考,让观众认识到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中既有对立,也有统一,即对立统一的辩证伦理关系。在电影《老人与海》一片中,主人公和大马林鱼、鲨鱼之间的搏斗证明了人和自然的对立斗争。如老人在深海处花了两天两夜才最终制服了大马林鱼时,马林鱼不仅将船和老人拉入远海,而且还导致老人遭受到鲨鱼的攻击。电影用这一情节证明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矛盾,如果肆意破坏自然生态,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然而影片中主人公并没有肆意捕杀马林鱼,而是和这些自然界中的动物相互对立依存。在老人眼中,人和海洋、鱼等没有贵贱高低,而且还认为他和动物都处于相同的生命层次,只是存在智力和形状之分。影片中老人会替海龟担心,会替海鸥伤心,甚至还和马林鱼称兄道弟地聊天。影片通过老人的海上遭遇,隐晦地向观众阐述了人与自然非对抗性关系,矛盾并不能通过厮杀来解决,而需要人类凭借合理调节与自然间的交互关系,与自然生态平等相处,才能实现和谐统一。除了《老人与海》《白鲸》外,《鲁滨孙漂流记》《怒海余生》等美国海洋电影都将深层次生态主题蕴含在影片情节中,向现代观众阐述着现代人的生态意识,这不仅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而且也让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呈现出极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质,引发全世界观众对传统人类中心思想的反思。

二、展现人物身心发展的成长主题

海洋文学将大海视作获得成长和启迪的重要场所,海洋考验主人公的智慧、意志,最终让人形成对人生、生活的转折性认知,因此海洋文学常以成长作为其叙事主题,着力刻画人物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而相对于海洋文学着重人物精神层面的刻画,海洋题材电影将这种成长主题扩展至身体层面、智慧层面和精神意志层面,让主人公们在生理和心理乃至道德层面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例如,在2008年改编自杰克·伦敦同名小说的好莱坞影片《海狼》中,导演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让观众见证了主人公汉弗莱在“幽灵号”上所经历的磨难及其成长过程。一方面,电影《海狼》中的主要情节就是展示描述主人公汉弗莱身体与智慧层面的成长变化。故事中汉弗莱因意外被“幽灵号”在海上救起幸免于难,从此他便踏上了一段艰苦陌生的海上成长过程。在船长拉森的专制统治下,富家公子汉弗莱被迫无奈开始做杂工,甚至给厨子打下手,尽管条件艰苦,但他逐渐适应了这一环境,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也赢得了船长和水手的认可,甚至被苛刻的船长提拔为大副,学会了在大海中掌舵行驶。这些情节让主人公开始重塑自我形象,在身体和智慧方面得到充分的成长。除此之外,在电影《海狼》中成长主题还表现在汉弗莱的思想认识层面。在海上艰苦的环境及船长的精神洗礼下,原本单纯懦弱的主人公原有的自我价值观念逐渐迷失,并逐渐对自我原有价值观、世界观进行否定,这段海上航行也逐渐演变为主人公自我追寻生命价值的成长旅程。他在船长拉森身上所见识到的残酷社会现实让他一步步修正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开始将船长的生命哲学与他之前的观念进行融合。同时主人公也由水手的原则、理想及对船长的反抗,发现了普通人灵魂与精神的高贵所在。可以说,在残酷的环境下,主人公见识到了世界的冷酷残忍,从童话般的世界中走出来,同时他也看到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和责任感的重要性,开始对自我负责,以更加坚强的意志力与其他人同甘共苦,并将布鲁斯特小姐救了出来,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同样在曾被多次搬上大银幕的电影《金银岛》中,主人公吉姆在茫茫大海上也从一位普通服务员成长为一个充满智慧并善于思考的海员,实现了自我生理和心理的成长过程。影片中吉姆本来是客店老板的儿子,衣食无忧、无忧无虑,但是一张藏宝图却让他踏上了一段危险的海上旅程,而旅程中的种种也不断考验着他的身体、智慧和精神,最终见证了其成长和成熟。吉姆在影片中不但凭借理性和聪明拯救了自我,而且还挽救了船长、大副等角色的性命,最终他完成了由少年变为成熟男人的蜕变过程。除此之外,在电影《白鲸记》中,主人公伊斯马利由最初厌倦生活,后在漫长的海上旅行中变得对生活充满希望并最终实现精神的重生;《老人与海》一片中小主人公曼诺林也是逐渐成长起来的,最终像圣地亚哥一样对生活充满憧憬;《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主人公派在茫茫大海上,由恐惧、孤独逐渐变得坚强,充满信心。总之,电影通过对主人公自我成长过程的集中展示,不但让电影宣扬了一种美国式的英雄主义精神,而且还通过各种情节,让观众认识到大海赋予了人生理和心理的成长变化,并且跟随主人公们的变化,重新塑造性格品质及对社会的认知,让观众获得更多的心理感触和收获,在观影过程中同样获得属于自我的成长。

三、追求超凡脱俗生活的自由主题

海洋文学经常将大海与自由联系在一起,以磅礴汹涌、广袤无垠的海洋象征自由,海洋冒险主题的描述也成为作者表述对自由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同样,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也将海上冒险视作逃离世俗生活,追求个体生命本真魅力的主要方式,借助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海上的冒险之旅,让观众认识到自我价值的归属,形成对世俗生活的反抗及对真实自我的追寻。

一方面,为了凸显影片对自由思想的推崇,美国海洋电影通过对陆地无聊生活的描述和展示,隐喻和批判世俗生活对人性的束缚。在很多美国海洋电影中,主人公陆上生活索然无味,被困在世俗生活牢笼中,常因为物质等问题产生迷茫或孤独心理,甚至某些人物已经演变为物质或社会秩序的奴隶,海上冒险成为其逃离现实生活束缚的主要途径。例如,在影片《白鲸》中,水手伊斯马利极度厌倦在陆地上无聊的生活,甚至觉得陆地上普通的生活会成为他抑郁乃至死亡的导火索。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出海捕鲸,只为在甲板上呼吸海上的空气和体验海上的刺激和惊险。电影通过这种对陆地的厌倦和逃离,象征着主人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主人公对于陆地所代表的世俗生活充满焦虑心理,甚至这种焦虑心理还造成他对道德及身份的迷失,并逐渐走进了癫狂的心理状态之中。在1997年改编自丹尼尔·笛福同名小说的海洋电影《鲁滨孙漂流记》和2000年的《荒岛余生》中,主人公厌倦了陆地上无聊的生活,中产阶级的循规蹈矩让他们无法适应,甚至失去对生活的任何兴趣。他们因意外在荒岛上被困了二十余年,但也仍然活得有滋有味,诠释着人类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向观众展示着海洋极大的包容性及人性在海洋环境下的质变。海洋被描述为与陆地平凡生活完全不同的领域,容纳了人们对理想生活和新奇事物的想象,如在《老人与海》中各种形态的海洋生物和老人海边闲适的生活;《鲁滨孙漂流记》中展示着各种充满自然风情的岛屿;《白鲸》中捕鲸船上形形色色人物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激情对观众形成极强的感染力。海洋电影通过极强的包容性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原始、单纯、神秘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与陆地所代表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激发起人对于自由的向往。除此之外,海洋电影中将海上冒险过程描写为个体主体的构建过程,人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自我本真的追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观众对更为自由生活的向往。例如,在电影《海狼》和《老人与海》中,导演分别为观众展示出两种更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英雄人格与海洋人格。《海狼》中汉弗莱成功地战胜了自我和外部强权势力及自然环境;而《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则是实现了人和自然的互通相容,形成了超脱世俗的自由、洒脱和奔放的生活态度。可以说,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通过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的对比及两种生活中人格的对比,将观众内心最为渴望和希冀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激发了无数人内心潜意识中隐藏的自由情愫。

四、结 语

总之,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通过对主人公们在海上一段段惊险刺激的冒险之旅的演绎,将生态、成长、自由等主题思想巧妙地传递给现代观众。从这点上来说,美国海洋文学改编电影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情趣和伦理需求,让海洋文学在新的时代呈现出新的艺术和思想内涵。

猜你喜欢
白鲸老人与海海洋
《老人与海》(节选)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我的白鲸朋友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海豚VS白鲸,谁更聪明
白鲸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空中“大白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