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珞璟
摘 要:佛教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其主要思想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两个流派。文章研究大乘佛教中金刚乘部分至高无上的坛城之尊金刚萨埵的造像,重点研究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的造型,从度量尺、造型和色彩分别代表的意义来研究金刚萨埵在藏传佛教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关键词: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造型;颜色;配饰;度量
一、综述
佛教最初起源于古印度,其主要思想分为上座部和大乘两个流派。上座部的修行系统主要在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大乘佛教形成于以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为中心的地方,大乘的修行系统主要在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等东亚地区。
密宗大乘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中金刚乘部分,最重要的也是独一无二的贡献是制作出了一个宇宙能量模型。佛教徒们认为这个宇宙模型就是宇宙的缩小,可以接收宇宙的巨大能量也就是佛的能量。这个模型一般被称之为“坛城”,也称为“曼茶罗”或者“曼扎”。在佛教经典《开显解脱道》里面对坛城有着非常详细的介绍:坛城分为三层,最下面一层是化身净土,在平面上看就是最外面的一圈圆。中间一层是报身净土,从平面上看是中间的一圈圆。最上面一层是法身净土,也就是最中间的小圆圈。
大乘佛教徒们认为最初的原始佛是普贤王如来。他是金刚总持,来自一切诸佛的法身净土,普贤王如来又分为六大金刚持,其中在第二层报身净土是金刚萨埵,在第一层化身净土的分别是是东南西北中五方佛。所以从坛城的分布上我们可以认为金刚萨埵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也是一切佛的化身,并且他在宇宙的中心。在藏地流传一本大乘佛教的经书《大藏经》,里面第十八册《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有一句话“若人得闻金刚萨埵名字及见身者,于七生中得最上地”。意思是如果有人有幸可以听闻或者看见金刚萨埵的名字或者样子,这个人在最多七次轮回中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藏传佛教的教徒们相信金刚萨埵是有着无限能量的原始佛在化身净土的显现,只要发愿并精进地修持金刚萨埵即可获得金刚萨埵殊胜的加持,可以除无始以来的业障,一切战争、饥荒、瘟疫等人为或者自然灾难都会消失,世界会变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对每一个藏传佛教徒来说金刚萨埵都是至高无上的,就像国家的国王一样是一切坛城之尊,修持金刚萨埵相当于修持一切诸佛。
二、金刚萨埵造像造型种类分类研究
那么金刚萨埵的造像是什么样子的,与汉地经常见到的普贤王是否造型相同?当翻阅查找了各种资料以后得出的结论是:
藏传佛教中佛像本尊、菩萨、护法等等數量繁多,姿态各异。其中密集金刚、上乐金刚、金刚萨埵、四臂观音是密宗各教派共同修习的本尊。在众本尊像中只有四臂观音和金刚萨埵造型上有“寂静相”,其余本尊造型都是“忿怒相”。本尊像还可分单身像和双身像。
金刚萨埵造像分“寂静单身相”“寂静双身相”“忿怒单身相”“忿怒双身相”。这也决定着金刚萨埵造型复杂、奇特、神秘,与我们在汉地寺庙里经常看到的普贤菩萨造像完全不同。
双身像即为主尊怀抱明妃,相拥呈交媾状,民间俗称“欢喜佛”。
忿怒相一般称为普巴金刚本尊。身体呈黑蓝色,具有三头、三目、六手,背后生双翼,如剑锐利,颈挂三串人首发,面涂三色,头戴五骷冠,身披象皮、人皮、虎皮裙。右足踏男魔之背,左足踏女魔之胸。具有六手,右第一手执天铁制九股金刚杵,右第二手执金制五股金刚杵,左第一手执般若智焰,左第二手执三叉戢,原二合掌捧单面金刚橛。
忿怒双身相怀抱佛母名洛格津母,身浅蓝,右执邬婆罗华,左擎盈血颅器,五手印饰,腰系豹皮裙,与父佛现双运大乐相。
三、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造型意义研究
我们一般所见到的金刚萨埵造像都是寂静单身相。这里着重对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造型进行分析。寂静单身相有着固定造型、固定神态,色彩、度量就连装饰物都是固定搭配。这与汉地佛教造像相比很不一样,汉地佛教里面在绘制和制作佛菩萨的时候度量可不会固定。
(一)金刚萨埵造型度量意义研究
金刚萨埵寂静单身造像造型是固定造型。在绘制的时候就要先绘制经纬线,然后按照经纬线来绘制。身体比例按照头部占12份,脖子占4份,胸口12份,胸口到肚脐12份,肚脐到腰4份,肚脐到脚掌8份,脚背4份,脚背到膝盖4份,膝盖到莲花座4份,莲花座12份。从五佛冠中心到肚脐到双脚交叉都是中心线,中心线将莲花座平均分为左右两边。从左到右的经纬分布是莲花座上面一层莲花在中心线左右排列,下面一层莲花中间在中心线。从左边下巴到两个大脚趾跟成等边三角形,两边脚掌各占12份,这也刚好是头部占的份数,大脚趾左右各占4份,左右大脚趾到膝腘的线各占2份。
头像以五佛冠的中心为圆心,向左倾斜15度,半径到项链中心做圆形就是光环的距离。五佛冠的中心与两边耳朵的中间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中心和嘴唇中心又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五佛冠中心两边鼻翼、嘴角、下巴再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不得不感叹金刚萨埵造像度量图是多么严谨,而且度量图是按照我们常说的黄金比例进行分割的。分别占4、8、12份的比例在佛教里面有“转八识成四智之心品”的说法。八识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四智是成所做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二)金刚萨埵颜色意义研究
造像整体颜色除头发为黑色以外,其他颜色为红黄绿蓝白五色,在大乘佛教五色有着独特的意义,红色象征火,黄色象征大地,蓝色代表蓝天,绿色代表江河水,白色代表云或者雪山。藏传佛教的五大教派也分别以这五种颜色为名字,每个教又有不同派系。
红黄蓝白绿五色还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也分别代表在报身净土的五方佛,黄色的代表南方也代表南方宝生佛,绿色代表北方也代表北方不空成就佛,红色代表西方也代表西方阿弥陀佛,蓝色代表东方也代表东方不动佛,白色代表中间也代表中央大日如来。如此五色运用到一尊佛像的身上也就意味金刚萨埵是五方佛聚集一身的佛。
金刚萨埵造像有一面两臂,整个面部及身体颜色是白色,白色代表白云和雪山,也就是说藏地人相信所有的山和天上的云都是金刚萨埵的身体。面部慈祥,眉心有红痣,柳叶眉,眼睛微闭,目视下方,嘴角微翘,头向左倾斜15度,耳朵对称倾斜。头发披在左右两肩,各四股头发。
右手向上拿五股金刚杵于胸前,左手向上拿铃于腰际,双足结金刚跏趺坐,身体放射无量光芒。这种左铃右杵是藏传佛教中固定的降服造型。
(三)金刚萨埵手持造型意义研究
《五秘藏诀》里面对金刚萨埵寂静相造型有这样的说明:“以五佛为冠,背倚月轮,坐白莲华,右手持五智金刚杵安于心上,左手执般若波罗蜜金刚铃按胯上。其身白色也,右持金刚杵安于心上者,此金刚萨埵主一切如来金刚法印。”
先说佛像右手持金刚杵,金刚杵是藏传佛教里面重要的法器,是用来降魔的武器,在大乘佛教里面可以断除所有的烦恼和魔障。金刚杵的造型有独股、二股、五股、九股等等,金刚萨埵手持的为五股金刚杵。其法器造型上下各有五条股。中间股有一珠,外围四股向内弯曲,形成一个类似圆包围中股,四股外面各有四珠表示四方四佛,加上中股一珠就形成了五方佛。上下两端同状,表生、佛同具五智。中段“柄把”铸出四层八叶,表示“转八识成四智之心品”,表四波罗蜜及十六大菩萨、八供四摄之三十七尊。八叶腰部,束以二绳,表以“定、慧”二法,而庄严之。掌握此杵,则等于是安住于佛之金刚智德了。
再看看左手的金刚铃。铃的柄下面也是五股金刚杵的样式,也是属于五股金刚铃,颜色意义和金刚杵一样,铃柄中间有珠。铃身和铃舌用蓝色。金刚铃摇动的时候会发出声音,我们常说佛音,可以使听者入三摩地顺佛道。
《藏传佛教词典》里面说密宗以金刚杵属父,代表方便;以金刚铃属母,代表智慧。方便与智慧二者不相离,所以铃杵必成一对。通常左手持铃,右手持杵,且必须得金刚果位的人始许使用。
(四)金剛萨埵配饰意义研究
金刚萨埵造型身上配饰也是固定造型。十三种穿戴饰物,代表大慈、悲悯、有情。金刚萨埵身上穿绫罗五件,黄红蓝色相间的冕旒、白底有蓝色图案的肩披、绿色镶珍珠飘带、黄色腰带、蓝底镶宝石加红底金色莲花图案和圆圈图案的裙子表示胜伏五毒烦恼。头戴黄金镶五颗红、一颗蓝、四颗绿三色水滴形宝石的五佛冠,镶蓝水滴形宝石雕刻莲花纹样耳环左右耳朵各一个,镶红、绿相间共五颗圆形宝石项链,黄金色雕刻莲花纹样双环臂钏左右各一个,镶红、绿宝石雕刻莲花纹样璎珞一长一短各一个,镶圆形红宝石雕刻莲花纹样双环手镯左右各一个,镶圆形红宝石雕刻莲花纹样双环脚镯左右各一个,镶水滴形红宝石雕刻莲花纹样足环左右各一个。珍宝八饰表示八正道——正见、正知、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四、结语
藏传佛教中认为金刚萨埵本尊是金刚界三十七尊中十六大菩萨之一,在曼荼罗中是金刚手院之主尊,位列第一行中央,是金刚总持。从造型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本尊有四种不同的形象,每种形象代表不同的意义,有不同的造型颜色。而通常供奉的是寂静单身相金刚萨埵。从针对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的研究我发现,藏传佛教中对佛像的比例颜色造型都有严格的要求。有意思的是所有的造型、颜色、方向等艺术加工都符合佛经里面的教理,也都能讲得出一定的寓意。
比如我们发现金刚萨埵寂静单身相和寂静双身相唯一的不同就是本尊怀抱明妃。而本尊的动态、度量、颜色、配饰等等都没有任何变化。双手持铃杵手的姿势度量都没有任何变化。所以在本尊的造型设计上是非常考究的,4比8比12的度量比例也是经过严格的计算并且与佛教教言“转八识成四智之心品”相吻合。五色的用法代表五方和五方佛,更加显得本尊尊贵。所有穿戴配饰不多一件不少一件都与教言教理相吻合。这样的造型设计是多么精确,不允许多一点少一点。
不得不承认藏传佛教在造型上的苛刻也与藏传佛教完全遵从佛教教言分不开。汉地的佛像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造型特点,度量也没有一个标准。同一尊佛像在魏晋南北朝的造型、隋唐造型、宋代造型、明清造型形态上颜色上都不太一样,而且特点很明显。而藏传佛教里本尊造型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就这样一代又一代沿用下来,以至于我们现在看到的造型与1000年以前唐卡里面金刚萨埵只是材料改变,造型、度量、色彩都没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藏传佛教传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造型传承。再加上还有《五秘藏诀》等经书对于佛像造型样式的记载,度量图的记载,让佛像造型完全统一标准。在藏地只有专门学习过度量和绘画的上师才能绘制佛像造像也统一了我们看到的造像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