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华 任 伟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1;2.长春市南关区南湖小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1)
古筝在轻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中的应用*
曹 华1任 伟2
(1.长春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31;2.长春市南关区南湖小学校,吉林 长春 130021)
本文根据轻度智障儿童语言障碍的特征,探索了利用古筝这一具有汉语语言声韵特性的多声弦乐器辅助语言训练的具体策略:(1)在校本综合语言训练课程实践中,以“生命教育”体系为依托,在相关主题教学活动中,将古筝作为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一部分,与生活语文、绘画与手工等教学内容进行综合语言训练;(2)用古筝音色特征辅助语言康复训练,提高轻度智障儿童学习兴趣和训练效果。
智障儿童;语言训练;古筝音乐教育
国际公认,轻度智力障碍属于四级智力障碍(轻度适应缺陷、轻度智力残疾),智商一般在50~70或50~75。与绝大多数智力障碍儿童一样,轻度智障儿童一般也会表现出明显的语言障碍,临床上主要分为语言理解障碍、语言表达障碍、语言理解和表达混合性障碍、语言认知障碍、语言韵律障碍五个方面,并有以下特点:(1)发音障碍。“发音不准确是弱智儿童口语交流中的最显著障碍,发音时易出现替代、歪曲、遗漏的现象,普遍存在发音持续性、音强以及变化音的困难。”[1](2)对词汇和语法的掌握与正常儿童发展顺序及过程相似,但发展过程缓慢,教育干预效果明显。(3)具有停顿多、经常重复短语、词或句子,不善于运用连词,语言缺乏组织,理解他人话语速度和表达速度缓慢等语用特点。但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国内外学者对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模式进行了诸多研究和实践。目前,国内培智学校主要以“医教结合”、“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相结合、“重点训练”与“多重干预”相结合等综合康复体系为主要的语言训练模式。多年来,长春市南关区南湖小学校也进行了“医教结合”的智障儿童语言训练实践,并卓有成效。针对每个智障儿童的特殊需要,一方面与医院合作进行个别化的语言矫治。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形式多样的“个别化”的语音韵律训练,如利用言语评估康复训练仪进行训练;采用语言与非言语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儿童的感官刺激;利用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生活适应、唱游与律动等培智课程教学和生活实践,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鼓励儿童表达,改善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笔者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以6-12岁“可教育性智能不足”的轻度智力障碍儿童(IQ值50~70或50~75)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将古筝这一汉民族本土的多声弦乐器作为唱游与律动课程中的一部分,形成古筝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生活语文相结合,个别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的校本综合语言训练课程。另一方面,将古筝与语言康复训练结合起来,用古筝辅助语音语调的康复训练,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特色语言训练策略。
音乐教育是培智学校教育的必修内容,教育部2016年颁布的《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提出了唱游与律动课程“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在感受、体验音乐美感过程中,帮助学生感受、发现、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获得基础的音乐能力,提高学生听觉、认知、语言、动作、沟通交往的能力,促进学生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实现唱游与律动课程在育人过程中的教育和康复功能,达到愉悦身心、发展智能、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目的”的总体目标,并分为“感受与欣赏、演唱、音乐游戏、律动”四个学习领域。同时,音乐治疗作为智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辅助训练方法,已经得到了学界的认可。
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本民族音乐与母语关系密切,一个民族的器乐反映了该民族语言的韵律。汉民族的音乐“口语文本的曲线和相关音乐旋律之间有密切的对应关系”。[3]因此,对于中国汉族智障儿童来说,中国汉民族传统音乐必然更对他们的语言活动起积极的作用。
古筝是中国汉民族本土多声弦乐器,其五音和谐的音阶排列方式,通过左手的按颤滑揉产出的与汉语语言音韵特征相似的音声特征,通过左右手同时弹奏形成各种和声效果,通过扣击古筝弦面、面板、侧板和底板等部位形成的多种打击乐效果,使古筝具有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本课题组长达三年的实践研究中,绝大多数的智障儿童都对古筝非常感兴趣,这使利用古筝辅助语言训练成为可能。
本课题组进行古筝与语言训练结合的实践,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在校本综合语言训练课程实践中,以“生命教育”体系为依托,在相关主题教学活动中,将古筝作为唱游与律动教学的一部分(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奥尔夫乐器相结合),融合生活语文、绘画与手工、语言训练,达到提高智障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认知能力、音乐能力、语言与艺术表达能力、身体动作协调能力综合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用古筝辅助语言康复训练,促进儿童语音语调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以“生命教育”为导向的综合课程中,通常按照时令季节和中外节日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例如:在以春节为主题的教学模块中,可以在介绍春节的欢乐气氛时,播放或用古筝弹奏《欢庆节日》。儿童们通常更喜欢教师现场弹奏。他们喜欢随着音乐摇摆、哼哼和歌唱。教师引导他们用词语描述内心的情绪体验和觉知到的场景,并画一画。结果发现,在悦耳婉转的古筝音乐中,他们更容易体会到愉悦的情绪,用高兴、喜庆、喜洋洋等词语和鲜艳的色块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小组教学中,还可以增加儿童们手持小鼓、三角铁、碰铃、铃鼓、沙锤、响板等奥尔夫乐器或者用击掌、拍腿、踏步、敲拍座椅等声势动作,跟随教师的古筝弹奏打节奏的环节。结果发现,儿童们非常喜爱热闹欢腾的乐曲,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到非言语交流与言语交流的欢乐。
在以自然现象为主题的教学模块中,可以弹奏古筝模拟自然界的声响,例如:用刮奏表现微风,用双食点奏表现细雨,将强力的扫、扫摇和左手的按音结合表现暴风骤雨,用叩击筝侧板和底板表现雷声,用花指、刮奏、历音表现不同状态的流水……结合教学图片和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并鼓励儿童表达和想象。鼓励儿童用象声词、奥尔夫乐器和声势动作来与教师合作。比如,大雨“哗哗”、大风“呜呜”、雷声“咚咚”、闪电“唰唰”……用沙锤模拟雨声,用小鼓、大鼓模拟雷声,用三角铁模拟闪电,还有一些轻度智力落后儿童能用木琴和组合音块(钢片琴)进行简单的和声练习。还可以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比如,在模拟音响的时候,问儿童:“下雨了,我们怎么办?”“小鸟怎么办?”等等。
可以用古筝模拟动物的叫声。如:
引导儿童边听边模唱,发现其中音高的变化;根据声音寻找小动物的图片;说说小动物的声音特点;模仿小动物走路;并与绘画、手工折纸、动物模型涂色、植物叶子贴画、钻石贴画等艺术活动,语言表达结合起来。
还可以将古筝的特殊音色和儿歌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儿歌《小老鼠上灯台》,用古筝模拟这段儿歌,并可以增加声势和打击乐律动练习:
这些活动,可以使儿童发现音声(包括乐音和噪音)的规律,将音声律动与自然界的音响结合起来,感受到声音、乐音、语音之间的关系,增加儿童表达和实践的欲望,教学效果较好。
语言康复训练非常枯燥,特别是语调,一直是很多智障儿童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现象。且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也通常只有10-15分钟。利用古筝音色可以有效地模拟汉语语音声调的特征,可以帮助智障儿童感知语言声调的音高,提高儿童训练的积极性和准确性。
还可以,利用古筝弹奏具有“声腔性”特征的旋律,建立旋律与他们内心言语的链接,引起他们哼哼和表达的欲望。如用古筝弹奏《茉莉花》的旋律:
在这段旋律中尽量用古筝音色模拟歌词的语音声调特征,当儿童能够随着教师的弹奏念出歌词、哼哼、直至演唱时,他的语音语调能力和表达欲望就会得到很大提高。
本课题组对利用古筝提高轻度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效果进行了一系列粗浅的尝试,发现将古筝这一具有汉语语音特征的乐器引入唱游与律动教学,并和绘画与手工、生活语文、语言训练教学结合起来的综合课程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引入儿童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提高儿童参与训练的兴趣,并获得类似的音声经验,辅助儿童语调、词汇和语言韵律的学习,提高儿童语言表达积极性。说明将具有“声腔化”特征的民族乐器引入智障儿童语言训练是可以尝试的一类策略。除古筝外,还可以尝试将二胡、古琴等其他具有汉语语言音调特征的乐器引入儿童语言训练,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
[1] 咎飞,刘春玲.弱智儿童语音发展的比较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24-225.
[2] 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2016:103.
[3] Yung,B.The relationshio of text and tune in Chinese opea.In:J.Sundberg,L.Nord &R.Carlson(Eds.),Music,Language,SpeechandBrai n[M].London:MacMillan.1991.416-417.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医教结合”的智障儿童个别化音乐教育实验研究》研究成果(H12233);中国田家炳基金会资助项目《小学生命教育教师研究及校本实践计划》阶段性研究成果
曹华(1976-),长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医学在读博士,教育学、音乐学双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古筝乐”主要传承人、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家传统古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研究方向,行为与心理健康,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音乐心理学。任伟(1972-),长春市南关区南湖小学校(长春市朝阳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硕士生导师,教育管理学本科,研究方向,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