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闽南方言辅助格律诗写作教学之管见
——兼论语文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诗词素养的培育

2017-11-13 21:45董国华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格律平仄闽南

董国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利用闽南方言辅助格律诗写作教学之管见

——兼论语文教育实习中师范生诗词素养的培育

董国华

(闽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漳州363000)

近体诗词盛于唐代,闽南方言存留“唐音”较为完整。笔者任教于闽南方言区高校文学院,近年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开设古典诗词写作课,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和总结,在闽南方言区(学生的基础方言为闽南话)讲授格律诗写作,引导学生利用方言:第一,分韵别部,理解古今语音源流及嬗变,掌握诗韵;第二,认准平仄,学习粘对、辨别入声;第三,采用方音吟诵格律诗词,深刻感受其韵律美。利用闽南方言辅助学生鉴赏和创作格律诗,教学效果显著。此外,诗词创作是中文师范生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在语文教育实习中至关重要。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以培育和提升师范生古典诗词素养。

格律诗词;写作;闽南方言;教学方法;语文教育实习;诗词素养

在高校课程设置中,诗词赏析课是历久不衰的,往往是文科必修课,乃至是校公选课。而诗词写作课,却就算在文学院也不普遍。在教学指导思想上和教学实践中,往往把诗词写作排斥在教学范围之外,导致中文专业的学生不爱、不懂诗词写作。由于格律诗词写作要求和技巧的困难,缺少讲教授诗词写作课的师资,使诗词写作课长期徘徊在许多高校的课堂之外,致使学生对格律诗词常识几乎一无所知,更别提写出一两篇合律的作品了。另外,有关诗词写作的书种类繁多,但真正适合用作大学教材的却甚少。这些书源流相类,说法大同小异,甚至如出一辙,皆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往往只罗列森严的格律,列举例证又陈腐单调,无法触类旁通,使初学者望而生畏且兴趣索然。在教学中,不谙作诗填词的教师如果单单据此讲解格律诗词创作,学生难以理解和运用,在习作时治丝益棼,事倍功半。

闽南方言是强势的地域方言,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存留了完整的古音系统及词汇和语法。《福建省志·方言志》指出:“唐代两次大批入闽汉人,都以河南中州人为主体,当年的中州汉语,正是形成闽方言的最重要的基础成分。这个基础,既有东晋时期中原人士保留的上古雅言成分,又有唐代洛下正音《广韵》为代表的中古汉民族标准语成分。正是这两种成分构成了闽方言的共同性。”具体分析来看,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蛮,屯垦漳州,先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唐末黄巢之乱(878),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所率兵民大都是淮南道光州人,又带来九世纪的中原官话(闽南话“读书音”的主要来源)。近体诗是唐以后的主要诗体,闽南方言区存留中古读书音系统较为完整,用闽南话吟诵、赏析近体诗,尤其唐人作品,自然本正源清。利用闽南方言学习、鉴赏、创作近体诗,更是格律诗词写作课程教学的利器。

笔者所任教的闽南方言区高校,其生源大多来自闽南方言区,少部分来自其他闽方言(闽西为多)区和粤东、赣南方言区,个别来自其他地区。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利用闽南方言辅助进行诗词写作教学,不论对于操持闽南话的学生,还是使用其他方言的学生,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依讲授和学习先后规律为序):

一、利用闽南方言分韵别部,理解古今语音源流及嬗变,掌握诗韵

近体诗押韵严格,初学者首先需记诵《平水韵》平声30部名及其所辖常用字。学生易受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音读影响,误记、混记韵部辖字,不能准确分辨古人作品用韵,习作中往往出韵。若利用闽南方言读音记忆,则十分便捷。例如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属“平水韵”平声“侵”韵,其韵脚在普通话中为 in(心、金)、en(深)和 an(簪),已失和谐。“侵”韵收双唇鼻尾韵(即收闭口韵[-m]),而普通话中没有这个韵尾,但闽南方言文读音却保有[-im]、[-am]和[-iam]闭口韵尾音读(以漳州方言音读为例:深[tsim]心[sim]金[kim]簪[tsim]),故韵脚极为谐洽。学生在记忆“平水韵”中“侵”“覃”“盐”“咸”这四个收闭口韵尾的韵部辖字时,依闽南方言读之,自然简易准确。

而且对于初学者最易混淆的用韵问题,如为何“先、纤”“天、添”“前、潜”“烟、淹”和“年、粘”完全同音却不能押韵(前一字均为下平一“先”韵字,后一字均为下平十四“盐”韵字),对于为何“居、余、驴、车”与“初、书、舒、猪”可押韵(同属上平六“鱼”韵),为何“回、梅、杯、雷”与“哀、开、台、来”可押韵(同属上平十“灰”韵)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二、利用闽南方言认准平仄,学习粘对,辨别入声

平仄和粘对使诗歌诵读起来具有了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的丰富乐感和谐和美感,是近体诗区别于古体诗的主要特征,也是自由诗(或称新体诗)不具备的审美特质。“平仄”即“平直”和“曲折”,是格律诗词语之间交错组合的规则。“粘对”即“相合”与“相反”,是近体诗句子之间交错组合的格律。“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提高旧体诗词的鉴赏和创作能力,必须了解中古平上去入声调与现代汉语“四声”的异同,掌握平仄格律常识,否则无法进行格律诗词创作。

在教学实践中,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准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古平今仄字数少(如看、场、漫、去、俱等)易记,而今读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尤其是最常入诗的高频字,如七、八、十、黑、白、国、别、竹、独、节等)是初学者的拦路虎。由于近古汉语官话音“入派三声”,这些字古代归仄声,现代归平声。造成了平仄错乱,给作诗和填词带来了麻烦,是讲解平仄和粘对格律的重难点。

从语音学上说,入声是以塞音收尾的音节。入声带有的塞音处在音节末尾,只有成阻,没有持阻,具有发音短促、突然停止、不能延长的语音特点,形成了一种急促顿挫的闭塞音。汉语的入声以塞音[-p]、[-t]、[-k]和喉塞音[-]收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闽语和粤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已变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其他方言(湘语、赣语、客家话等)有入声存留,而在北方方言中,入声已经基本消亡了。

传统讲解平仄、识别入声的教学,利用普通话声母来分类识记(如声母是b、d、g、zh、z、j的阳平字是入声字等)或使用形声字偏旁类推记忆(声符为入声字的形声字大都是入声字),增加枯燥的机械记忆量,效果一般。对于保留了入声的闽南方言区,入声韵的三种韵尾在闽南方言中保存得比较完整,利用方言辨别入声字却并不是困难。

对于班级中其他方言中存有入声的学生,虽然塞音类型可能不如闽南话存留完整(如吴方言的古入声韵尾一律变成喉塞音[],发音时喉部紧张,可以选择部分常用入声字练习,掌握发音特点后进行类推),但并不影响识记入声字;而对于不会讲入声的少数学生,如果通过说闽南话的学生进行范读,也大大增强了直观感,减少了记忆难度。

此外,近体诗押平声韵,词在押韵上却要区分四声,仄声上去或可通叶,入声字或不与上去声通叶。有一些词牌,如《忆秦娥》《满江红》《念奴娇》《声声慢》等,其正格需全用入声韵。诵读押入声韵的词牌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例如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个词调一韵到底,韵脚促密,上片四韵、下片三韵,各一叠韵,韵脚为入声“薛”韵字,唯有用短促急收的入声来朗诵或吟唱,才真正能体现出怅惘、迷茫等等哀伤情绪,用保留入声字闽南方音来吟诵这首词,才别具风味,若用普通话朗读则少了很多韵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范读这些入声韵脚的单字音,然后让会说闽南话的同学作朗读示范。

三、利用闽南方言采用方音吟诵格律诗词,深刻感受其韵律美

古典诗词是音乐文学。《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咏歌”是为弥补“发言”和“嗟叹”的不足。“咏歌”即“吟诵”,是“诵读”和“吟咏”的合称,是我国传统的诗文声音表现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介于朗诵与歌唱之间,紧密结合汉语韵调、诗文节律,历代文人学子莫不谙此,是学习、欣赏和创作诗文的有效辅助方法。

传统的诗词教学较为忽视声美教学。老套的做法是鉴赏名篇名句,从难解字词入手疏通主旨大意,然后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风格手法等赏析作品。其实,诗词作为音乐文学,其审美特质应该是二维的,既要注重释义,更要注重音韵,才能更准确表达出古诗原有韵味,声韵与字义的结合,才是汉语诗歌完整内涵。另外,由于普通话的推广普及,方言淡化退出校园,方言文读音已失去表现舞台。教师朗读诗词基本是以普通话为媒介,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分割语句,五言采用的基本上是23或212节奏,七言基本采用223节奏。这样的朗读,使五言绝句读起来节奏大体相同,没有什么变化。不能显现出古诗原有的音韵节奏。而用吟诵的方法才能符合古诗原有的音律。

吟诵教学恰恰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不足。用吟诵这种形式进行古诗教学,有其独特的魅力。但由于古今差异,现代汉语普通话韵母和声调已过于简略,用于吟诵诗词已不太合适,无法做到音律和谐,丝丝入扣。与中古的声调系统相比较,闽南方音基本上与中古音平上去入调类吻合(如漳州话平去入三声各分阴阳,上声一调,共有七调;泉州话则平上入分阴阳,去声一调,亦有七调)。这正是用闽南方音吟诵格律诗词往往要比普通话来得和谐、入律。而用闽南话吟诵近体诗,尤其是唐人作品,本正源清。使用闽南方音吟诵璞出于石,凸显出古诗原有的音律美和节奏美。为弘扬优秀的中华诗词文化,我们有必要让闽南方音吟诵继续发挥以声传情的特殊功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按“平长仄短入声顿”的方式来断句诵读,同时按平低仄高、依字行腔的原则来“吟咏”,诗人的情感,诗歌的意境已了然于胸、情感喷薄而出,在长短高低中极尽曲折变化之音美。教师可通过范读,引导学生反复练习,后期可根据学生个体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平长仄短入声顿”的大原则下自由吟诵。

另外,除从上述语音角度利用闽南话学习诗词写作之外,还可以通过闽南方言词汇来辅助诗词理解和鉴赏,如以下三例:

1.无[bo]:语气助词,念轻声。如食无?(吃了吗?)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2.伤[siu]:“伤”读书音[siɡ],说话音[siu],作副词,表示“太”。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曲江》杜甫

“长生缘甚瘦,近死为伤肥。”——《野鸡》齐已

3.人客[laɡk‘eh]:客人。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感怀》杜甫

例1中,“无”若依普通话读作阳平[u],则显得生硬无味,而使用闽南方言读轻声[bo],则能恰到好处地呈现出这位新妇梳妆后,低声询问丈夫时娇羞可爱的模样,极为生动形象;例2“伤”在闽南语中仍存有程度副词“太”“过度”的用法,诗词古文中常见,而普通话中已无此用法;例3“人客”是“客人”的意思,此处平仄恰为“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整工稳。

四、培育格律诗词写作能力、提升师范生文化素养

高等师范学校语文教育实习课程既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又是一种形成和提升汉师范生教学能力的过程。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而有之的学科,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般的语言学习,更是母语和民族通用语的学习。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语言和文字工具去认识和反映现实,表达思想和感情,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所以,对于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高等院校师范生来说,他们不能只是具有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工匠”,而应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未来社会的新人”,同时也是具备包括审美能力在内的人文素养的“文化传承者”,而这种审美能力体现为以“激情、想象和形象”感受美、认识美和创造美的素质与能力。

中国古典诗词是体现汉语内在规律的完美体现,是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的抒情工具。而传统的近体诗和词,正是从语音和字形两方面体现了汉语的特质,并充分利用了决定于这一特质的规律和优势,是优秀中华文化的核心表征。千百年来,诗词创作一直是中华民族审美精神创造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使读书人保持了生活的诗性化,保持了对社会的审美追求。

在师范生素养培育中,对古典诗词鉴赏、创作的教学实践不应被忽视。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语文教育实习阶段,直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而就目前中小学学段对于格律诗词的教育目标而言,对古典诗词方面的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例如,教育部新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小学生背诵古典诗词80首,《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共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古典诗词80首、古文30篇。《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还指出:要让学生“了解散文和诗歌的一般知识”,其中自然包括旧体诗词和格律常识。全国中学语文通用教材,对古体诗和近体诗、律诗和绝句、词的种类、旧体诗词的押韵、对仗、平仄、朗读节奏等诗词格律常识,也都分别作了介绍。此外,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也包括单独命题的省市高考)在语文知识运用模块,屡次出诸如选配对仗、诗句排序、择句填词等涉及诗词格律的试题。由此可见,诗词格律教学是执行《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的需要,是指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旧体诗词能力的需要,而忽视或排斥格律常识教学,则与此相悖,是不利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而将来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中文专业师范生,仅仅懂得背诵、鉴赏古诗词,而不懂得诗词格律和创作,实质上是不合格的。

总之,针对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诗词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首先做到熟练掌握诗词格律常识,能分析鉴赏前人作品,并写出合格的诗词作品;其次做到经常创作,形成兴趣爱好和习惯,写出优秀的诗词作品;进而培养自身诗性、审美能力和品性,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培养高贵的文化精神。唯有如此,在他们语文教育实习过程中,才能够利用这种能力和素养,去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发现和感受诗词中的美,不仅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提供重要的培养基,也使自身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注释:

[1]黄典诚主编:《福建省志·方言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年。

[2]王力:《诗词格律》,北京:中华书局,1977 年,第21页。

[3]马重奇:《漳州方言研究》,香港:纵横出版社,1996年。

[4]施榆生:《漳州方音诗词吟诵初探》,《闽台文化交流》2006年第3期。

[5]林宝卿:《闽南方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闽台文化研究》2014年第3期。

[6]郭启熹:《闽方言与写诗填词》,《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7]赵维江:《“全球化”语境呼唤古典诗词的复归——兼论大学开设诗词写作课之意义》,《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8]熊言安:《高校古典诗词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9]刘彩霞:《高师语文教育实习课程的个性特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责任编辑 吴文文〕

On Minnan Dialect-Aided Poetry Teaching——On the Cultivation of Poetry Accomplishment of Normal Students in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

Dong Guohua

The poetry writing is a difficult yet important part of the writing course for the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normal).Chinese poetry flourished in the Tang(唐)Dynasty;in Minnan dialect remained relatively intact Tang phonology(唐音).The author,a teacher of classical poetry writing for students of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instructs metrical poetry writing,guiding them in the use of Minnan dialect:firstly knowing the rhythm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phonology;secondly understanding the tonal pattern;thirdly reciting metrical poetry in native accent to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its rhythm.The teaching effect is remarkable.Such courses can help students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accomplishment of classical poetry.

metrical poetry,writing,Minnan dialect,teaching method,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poetry accomplishment

董国华(1982~),男,河南汝州人,文学博士,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语文教育实习课程设计”(JAS150363)。

猜你喜欢
格律平仄闽南
孙 宝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悬剑
春天的马蹄声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闽南少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