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苏珍 和 溪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2.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所,上海200241)
当代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学术综述
陈苏珍和 溪
(1.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350117;2.华东师范大学 古籍所,上海200241)
2017年7月15日,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于朱子诞生地——福建省尤溪县开营,研习营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主办,南溪书院、尤溪县广播电视台、洛阳传统文化研究会承办,上饶师范学院、武夷学院协办。研习营活动为期七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湖南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辅仁大学、东海大学等海峡两岸25所高等院校70多名从事朱子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了本次活动。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主题为“朱子学传承与创新之旅”,七天中参营学子与专家学者通过专题报告与论文研讨两种方式于学术层面进行深入交流,围绕朱子生平事迹、朱子的理学思想与实践、朱子学的研究方法与体悟工夫等内容的七场专家报告贯穿研习营始终;同时,研习营将收到的60余篇营员论文分为两组,由专家老师带领营员通过三场论文研讨会,对营员论文逐篇全面研讨,研讨内容广泛、论证逻辑严密、论据资料详实,展现了学者们对朱子学的独特理解与创新视角。
朱熹(1130~1200)是我国学术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集宋代理学之大成,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家,同时亦精通诗词、绘画、音律,后人所尊其为“朱子”。朱子祖籍婺源,父辈迁居入闽,其生于尤溪,长于五夫,晚岁居于建阳。朱子一生著书授馆、勉学躬行,其学问广博,学术造诣影响深远,堪称古今读书人之楷模。故,对朱子生平事迹进行研究,既是了解先贤的起点,也是进入“朱子学”研究领域的关键。本次研习营,参营师生对朱子的生平事迹,及朱子的人格魅力展开了充分讨论。
开营首日,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陈琳做了名为《朱子与尤溪》的专题学术报告,报告以反映朱子生平事迹的丰富民间故事与文物遗存等素材展现朱子与其诞生地尤溪的深厚渊源,同时着重向营员介绍尤溪县至今保留的大量朱子文化遗存。陈琳介绍,近年来尤溪县政府高度重视朱子文化开发与保护,在挖掘尤溪的朱子文化元素,保护、传承和弘扬朱子文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多年精心耕耘已使尤溪逐渐成为传承朱子文化的示范区,是福建省朱子理学传播的重要基地之一,亦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寻根溯源,及朱子学专家进一步了解先贤学问的重要场所。
闭营式上,本届“朱子之路”活动总领队,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先生为全体营员作了《朱子二题:朱子的名字与画像》专题报告,对朱子的名字与画像进行了系统梳理。报告对朱子的自号、谥号与封号、字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分析,重点讨论了朱子“元晦”与“仲晦”两个字的来历与涵意,“元晦”乃朱子之师刘子翚所命,但朱子认为“元为四德之首,不敢当,遂更曰仲”(朱杰人注:《孔子文化大全》之《性理大全书》第三册,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89年,第2631页)以此,推断朱子改字应该是在绍兴二十三年(1153)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之后,当时其师刘子翚已经去世,此时改字既是上任履新的需要,亦避免了对老师的不尊重,但朱子改字的确切时间还有待学界进一步考证。同时,报告对当今外界使用的诸多朱子画像进行了详细的展示与分析,认为所有流传至今的朱子画像基本上可分为写实、写意、夸张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画像均是对先贤朱子在人们心中形象的展现。对后人所创作的朱子画像之高下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是其画像是否形神兼备地展现了先贤朱子的风貌。所展示画像中最珍贵的当属朱子十六代孙朱玉所立的“朱熹对镜自画像”碑中的朱子自画像。朱杰人教授的讲座条分缕析,正本清源,最后他倡导广大学者切勿采用当前流传甚广的“伪朱子像”,其出处不详,画中人物形态似富商官僚,极不符合朱子自画像所体现的精神面貌,是对先贤形象的扭曲。
对朱子理学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与阐发,是本届研习营中讨论最集中的话题之一,师生们的讨论涉及朱子思想的诸多内容,丰富多样的研究成果展现出学者们对朱子学浓厚的研究兴趣。参营师生对朱子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道统论的研究表现出较大的关切。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杨家刚《清华简<保训>与儒家道统文献之建立》一文认为儒家道统论自南宋由朱子确立之后,文献依据经历《论语·尧曰》与梅献本《古文尚书·大禹谟》《中庸》《尚书·洪范》《周易》经传四个阶段,其中朱子弟子蔡沈作《书集传》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越南儒者黎敔作《周易究原》分别将《尚书·洪范》与《周易》经传确立为道统基本文献,借对清华简《保训》及文王演《易》传“中”之解读,可对道统文献建立之历史过程及至道统论本身有新的审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刘洋《明前期理学家对朱子工夫论的接受与诠释》一文指出了明代前期理学家们无不尊奉朱子之学,但对朱子进学路径的接受视角和诠释却表现出侧重面向事功、操存涵养、心性境界的个性化言说。
研习营师生对朱子善恶思想的特点、“诚意”与“仁”的思想内涵、贵中尚和的思想价值、朱子的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硕士生祝浩涵《朱子“前四书”时期的“诚意”说考察》一文认为朱子思想中有“前四书”的阶段,“四书学”并不是单纯四本书籍及其注释的叠加,二是有着严密完整并富有用心的为学、施教次序的,在朱子“前四书”时期有关“诚意”问题的思考散落在《文集》之中的表达十分琐碎,对其审视进而理解《章句》及《语类》中的“诚意”之间或继承或修正的关系颇有益处。营员们还对朱子读书法、书信、诗歌、书法、朱子著作中古今异文和字源等方面内容进行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文献学硕士生张慧清《在精密与宽简之间——朱子读书法的演变》一文以朱子的书信为材料,梳理出朱子读书法的演变历程,发现读书法的生成过程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展现出立体而动态的朱子读书法。
有的学者侧重对南宋以来朱子后学发展的研究,其中包括对朱子门人后学思想的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黄泽凡《朱子门人吴必大考略》一文由书信以考察吴必大的任官过程及求学经历,通过其同朱子门人间的郊游方式管窥吴必大思想,其学术成果主要是按照朱子安排编修书目及整理朱子言论,指出《岁寒三友除授集》《无肠公子除授集》并非吴必大所作。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李春燕《立场·观念·方法——从孙奇逢对<朱子晚年定论>的评价观其治学之道》对将孙奇逢视作陆王心学一派或“调和派”的评价忽视了孙奇逢个人在立论时秉持的治学之道。有的学者侧重讨论了谢枋得四书学思想、沈贵珤《正蒙解》思想、朱子学对黎贵惇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也有的学者对后人批判朱子的思想,如戴震对程朱理学的哲学批判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顾宏义教授,以其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朱熹与师友门人往来书札概述》作了专题学术报告。首先,对现存朱熹与师友门人往来书札的概括做了分析。介绍了朱熹致师友门人计506人书札(包括残篇、零句)共2595通,主要载录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二十至卷六四;《晦庵续集》卷一至卷八(前半部分),卷九至卷十答问目,卷十一;《晦庵别集》卷一至卷六;卷八“启”;束景南《朱熹佚文辑录·朱子遗集》卷二、卷三等。对与朱熹书札往来者的身份做出了分类与归整。主要有师长(李侗等)、学友(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门人(黄干、陈淳、蔡元定等)、访学者(陆九渊学生傅梦泉、包约、吕祖谦学生时沄等)、亲戚(程鼎、祝直卿等)、宰相(陈康伯、史浩、陈俊卿、赵雄、王淮、梁克家、周必大、留正、赵汝愚等)、同僚(彭龟年、叶适、林栗、尤袤、武将皇甫斌等)、友辈(张孝祥、曾季狸等)、僧道(释道谦、庐山道士崔嘉彦等)其次,对朱熹书札重出、错出者、朱熹书札存在的多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举例论述,重点阐释了一人名下某书重出者、一书重出而归于不同人名下(重出之书札有详略不同者)、将多通书札误合在一处者、误题收(致)信人名者、一段文字见录另一书札中等五种类型的情况。再次,介绍了朱熹书札之散佚与辑佚的原因。认为主要是未载于《晦庵文集》之朱熹书札、未载于《陆九渊集》等之陆氏兄弟书札、陆氏兄弟已佚书札等因素。最后,指出了朱熹往来书札的重要价值,是考证朱熹与师友门人等交往的宝贵资料,也是研究朱熹思想的重要文献。此外,从人名、地名、官名等方面考证,是对现存古代书信真伪的重要判断方法之一。
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不仅重视对朱子家礼、书院实践、社仓实践、兴修水利等朱子学实践相关内容的研究,也密切关注朱子学的现代价值、朱子学在海外的发展情况等方面的研究。营员论文多聚焦在朱子《家礼》以及祠堂文化发展的研究、朱子礼仪与石城客家人礼仪文化的探讨、朱子风水思想和休闲观的讨论、朱子的治水思想及现代意义的分析、朱子的家学传统中观其反腐倡廉思想发掘等内容,并结合时代特性和区域特点对朱子学研究的现代价值进行阐发。
台湾知名学者、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朱高正先生全程参与研讨,与青年学子互动交流频繁。他指出,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是一种精神洗礼,研习东方文明的思想精华,意义非比寻常。在西方思想入侵之前,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共同财富,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开始有了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朱子学毋庸置疑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他勉励青年学子投入朱子学的研究要不断保持好奇、创新的精神,重视与西方主流思想的对话,一定要夯实基本功,他尤其强调对宋明理学的“纲领性”文献《近思录》学习的重要性。他还指出,当前朱子学领域结合本地特色的研究是十分重要也是可以出成果的领域,给予青年学子极大的肯定和鼓舞。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作了题为《实践、理想与精神:朱子的书院世界》的专题学术报告,主要从“学人、学派与书院:朱子等理学家掀起的书院运动”“目标与理想:朱子的理学书院观”“理学指导科举:朱子书院讲学的理学精神”“书院精神的象征:朱子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四个模块介绍“朱子与书院”,展现对朱子的书院教育实践的全面认识。南宋的书院运动,首先是由湖湘学者发起的,朱子虽是后来者,但他以近乎痴迷的热情投入其中,与至少67所书院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很快就成为运动的中坚与旗帜。以朱子为代表的南宋理学家是在不能利用官学,或利用官学不能生效的情况下,才选择书院并发动书院运动的。他们在发扬光大私人讲学传统的同时,一直寻求中央与地方政府对书院的支持,恢复性地开创了官民两种力量共同推进书院发展的新时期,形成了颇具理学色彩的书院理念。认为书院是私学的观点不足采信,片面强调书院教育是私人讲学传统的观点也失之偏激。在朱子的规划中,作为一种制度,书院并不反对科举,而是反对仅仅为了科举而学习。朱子曾在白鹿洞书院开办举人应试培训班,其目的就是想利用集训的机会,以理学家讲学修身的理论来修正世俗的科举观念,以理学教育的理想来消解生徒的功名利禄之心,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让书院作为匡正官学沉迷科举的弊端而存在。那种认定朱子和书院反对科举的观点需要修正。朱子的理想目标是,官方书院和私人书院同时并行,有着共同志趣的学人,各以书院为大本营集结在一起,既切磋学术,形成学派,又修身养性,风化社会,使书院在整体上真正成为道德、伦理、学问、济世等各种功能齐全的文化教育组织。
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工夫实践是近期朱子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张倩茹采用比较分析方法剖析《正德九年朱陆学术之辨:<朱子晚年定论>成书背景新探》,力求通过对正德九年朱陆学术之辨详细分析与最大程度的还原来讨论朱陆异同。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生佟欣妍《阳明“本体”意涵之再检讨》一文从“体用”关系入手,在与宋代理学的对比中检讨阳明的“本体”观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宁怡琳《朱熹与王阳明对<定性书>阐释异同的比较》则通过朱熹和王阳明对《定性书》的阐释,提揭出朱熹和王阳明思想中的关于定性问题的异同。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所硕士生吴瑞荻《朱子辟佛述要——以<朱子语类>为中心》一文指出,朱子早年经历了逃释归儒的阶段到最终坚定辟佛的历程,展现朱子理学与佛教思想之历史与派别的异同。研习营还讨论了十七世纪中到十八世纪中朝鲜朱子学排斥阳明学之理据初探、朱子与阳明知行观念的异同、儒家的仁礼与基督宗教的信心与行为之比较、朱子“持敬”与庄子“心斋”工夫论之比较等问题。
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作了《鹅湖之会》主题报告,介绍了八百多年前,南宋淳熙二年(1175)鹅湖之辩的学术背景,以及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异同。朱陆异同是当前学界难解的论题,围绕朱陆异同所衍生的学术问题与思索,是理解南宋以来学术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朱陆异同的原初形态就是“朱陆之辩”,也称“鹅湖之辩”,鹅湖之会成为了朱陆异同论正式形成的历史标识事件。朱熹与陆九渊在世时,双方学术已存在差异,在学术史上大致以“性即理”“心即理”或“尊德性”“道问学”来区分朱熹与陆九渊二人的分歧所在。朱陆过世之后,门人弟子也试图会同二人之说,却不知不觉演变成了门户之争,使得原本朱熹与陆九渊的异同,逐渐转化成了朱学与陆学的异同。
有的学者从解释学视角研究朱子学。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吴冠宏教授作了《历解式与结构化的考察——从朱熹对<论语>的诠释谈起》的专题学术报告。首先,展现学界中国经典诠释方法面面观。如周光庆对朱熹诠释学以语言解释和唤醒体验为契机的心理解释两种研究方法;杨儒宾对理学家的经典观以朱子的月印万川(理一分殊与下学上达)及心学的《六经》记籍说为主进行研究;蔡振丰对朱熹的“义理取向”试图以恒常的理世界为依准;丁若镛的“意义取向”侧重文义的情境诠释,能有效地响应生活世界与自我处境;景海峰提出儒家诠释的两种形态,一是围绕着经学文本的注疏式理解,二是哲学观念的演绎;刘笑敢揭示两种诠释取向,对王弼《老子注》“顺向诠释”即引申式文本性定向的诠释,对郭象《庄子注》“逆向诠释”即自我表现式诠释。“历解式与结构化的对话”是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纵贯时间脉络的历解模式,也是立足于文本空间之结构化经典的作法。相较于历解式传统,结构化的进路依旧方兴未艾,尚待于经典之中重新发掘探索。其次,分析了历解式的进路。指出朱熹《四书集注》对中国人理解《论语》有极为深远的影响,钱穆尤服膺朱熹之学问,章条理析之《朱子新学案》,对阐发朱学贡献良多。第三讨论了结构化的进路。朱熹曾对《论语》诸多篇名、章节及其次序寻找可能的诠释法则,故钱穆说道,朱子教人读论语应专管论语,千万不要“牵合”他说。南怀瑾《论语别裁》也有处理各篇主旨及其关系的初步论述;对此问题相关研究还有谭家哲《论语平解》、杨义《论语还原》、姚中秋《论语大义浅说》等。通过传统历解的框架,以《论语》为整体文本,分析篇章之间皆有着横向的连接,可形成彼此相辅相承的诠释网络,并在井然有序的结构下映衬出部分篇、章、句隐而未显的意涵。
研习营活动期间厦门大学国学院副院长朱人求教授为全体营员作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专题学术报告——《儒家静坐》。静坐是儒家修心养性的工夫法门,在宋明理学里,身心修炼的工夫最为重要,其终极效果是要达到悟道的境界。儒家静坐的方法是非常随意,且放松的。静坐者选择令自己舒服的方式,眼睛平视前方,内心平静,手随意地放在腿上,然后闭上眼睛,心里什么都不要想,静坐十五到三十分钟后,收功。睁开眼睛后把掌心搓热,做个洗脸的动作,然后人将感到神清气爽、精神抖擞。《大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故而“止、定、静、安、虑、得”是为静坐的六个层次,再加上“知”就是《大学》中进学的七个阶梯。朱教授的报告不仅讲授静坐的方法要领与重要性,更结合了鹅湖书院的古朴意境,指导研习营师生现场体验“儒家静坐”十分钟,领略先贤“半日读书,半日静坐”的思想旨趣。
归纳言之,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特点有三:一是学者们讨论学术问题广泛,展现了海峡两岸学者对朱子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关切;二是研究层次多样化,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之间能够全面交流与互动,既能让朱子学研究专家了解到青年学子对朱子学新的学习兴趣所在,也能让青年学子领略到朱子学研究专家的学术视野;三是学术研讨与考察实践相结合独特研讨模式带来对朱子学研究的全新体验。一周中,研习营师生沿着朱子的脚步,追溯朱子学发展的历史,在尤溪、上饶、武夷山地区进行深入的走访与考察,足迹涉及南溪书院、兴贤书院、考亭书院、寒泉精舍、鹅湖书院等朱子治学圣地,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洗礼。“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历时七天,自朱子出生地行至朱子读书、生活、讲学、终老之地,由海峡两岸7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其中七位专家学者为营员进行了七场精彩报告,营员们参加三场研讨会,发表了论文60余篇,可谓异彩纷呈。自2008年至今,“朱子之路”研习营历经十届,已培养600多名朱子学研究后继,成为国际知名文化品牌。十年历程充满艰辛,亦充满收获和喜悦。我们相信,第十届“朱子之路”研习营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来的“朱子之路”将继续沿着朱子的足迹,探讨朱子思想,推动“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并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及全球的“朱子学”学术交流。
〔责任编辑 钟建华〕
陈苏珍(1985~),女,福建闽侯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生;和溪(1985~),女,河南许昌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