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光籍贯潢川说”质疑

2017-11-13 21:45杨海中
闽台文化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光州陈氏籍贯

杨海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陈元光籍贯潢川说”质疑

杨海中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开漳圣王”陈元光为唐代前期光州固始人,其籍贯不仅明代著名历史、方志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有记述,清代《漳州府志》《龙溪县志》等多种方志也均有明确记载。近几年来,一些热心的研究者以清代三部《光州志》为据,认为陈元光“固始说”为向壁虚构,潢川才是陈元光的真正籍贯。然所言多属推论,在地理概念含混与逻辑悖谬情况下得出的一些结论并不能成立。在确切的实证找到之前,陈元光籍贯“潢川说”尚难令人信服。

陈元光;籍贯;光州;固始

“开漳圣王”陈元光为唐代光州固始人,漳州及福建多种方志均有记载,也为学界大多数人认可,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陈元光并非固始人。如《以史说话:陈元光籍贯新探》一文认为清代顺治、乾隆、光绪三部《光州志》均有陈氏先人为光州的记载,而光州即今之潢川县,且历来《固始县志》均未有陈元光为固始人的记载,因而陈元光的籍贯为潢川而非固始。笔者谨就此提出几点质疑与思考。

一、“潢川=弋阳=光州”不成立

《陈元光籍贯新探》一文第一部分的标题是“以史说话:三部《光州志》中的陈元光”,其下第一个小标题是:“潢川=弋阳=光州:志书中提及的‘弋阳’即指今天的潢川南城”。然而,“潢川=弋阳=光州”是不能成立的。

首先,从潢川的历史沿革可知,潢川县设于民国二年(1913),之前并不叫潢川。今潢川县境曾是古代光州的辖地之一,光州不是县,而是“州”,下辖若干个县,其州治曾长期设在今潢川县。西汉初(公元前206)置弋阳县,隶汝南郡;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分汝南、江夏郡置弋阳郡,郡治弋阳县,辖弋阳、期思、轪和西阳4县,隶豫州。晋初弋阳郡辖西阳、晁、蕲春、邾、西陵、期思、弋阳7县。南北朝时期,弋阳郡初辖弋阳、期思、安丰3县,隶南豫州,后辖茹由、乐安、光城、雩娄、边城、史水、开化7县。武帝永明十三年(495)弋阳郡属北魏,只领弋阳1县,曾更名定城县(治今潢川南城)。梁朝末年,于光城置光州。隋大业二年(606)光州改为弋阳郡,辖光山、乐安、定城、殷城、固始、期思6县。唐武德三年(620)改弋阳郡为光州,太极元年(712)光州州治由光山迁至定城,州辖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5县,隶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光州为弋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光州,隶淮南道。因此,说历史上的光州大体上等同于弋阳郡,是成立的,二者均领数县;说历史上的弋阳县大体上等同今之潢川县也可成立(可惜时间很短,并曾更名为定城县);说历史上光州等同今之潢川是不对的,因为二者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行政建制单位:一个是“州”级,一个是“县”级,二者有从属关系;说历史上的弋阳郡等同于今之潢川也是不对的,因为二者也根本不是同一级别的行政建制单位。

其次,文中说“弋阳和固始一样是并列属于‘光州’管辖的地方,不同的是‘弋阳’是光州的州治所在”,这一说法也是不对的。弋阳作为县的时间很短,而数个朝代均为弋阳郡。然而,不论弋阳县或弋阳郡,都不曾与光州同时存在过,光州何时管辖过“弋阳”?且弋阳和固始一样是县名(或郡名),又何来“弋阳是光州的州治所在”之说?事实上,陈元光是弋阳郡人,而非弋阳县人,更非弋阳旧城人。此外,文中还说“志书中提及的‘弋阳’即指今天的潢川南城”。众所周知,“南城”只是定城县的治所,是一个“镇”的具体地名,而不是范围较大的地域县名,南城是不能与潢川县、弋阳县、弋阳郡和光州等同的。文章将其等同,岂不是说“潢川=弋阳=南城=光州”,显然,这是不能成立的。历史上光州的治所在今天的潢川,但光州不等于今天的潢川县,而是大于今天的潢川县。由此可知,文章一开始所说:“作为曾经的‘光州’,现在的潢川”之立论就是不准确的。这一立论方法是典型的偷换概念,制造地理概念上的含混,而将“州人”说成是“潢川人”,就是在上述混乱概念下所作主观推断的结果。

二、固始人也可以说成“州人”

《陈元光籍贯新探》指出,清代光州辖光山、固始、息县、商城,而无论明万历《光州志》,还是清代诸版本《光州志》,在记述人物时,“州人”“固始人”等是明确区分的,“不会以‘州人’‘光州人’笼统代指固始或其他籍贯。如果说‘光州’指代范围广,那么,‘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的记载就明确无误地指出了陈元光的出生地就是‘弋阳’。弋阳和固始一样是并列属于‘光州’管辖的地方,不同的是,‘弋阳’是光州的州治所在。”这里,文章同样犯了几点错误。

既然“州人”不等于“固始人”,为何“州人”就一定是州治所在地的今“潢川人”?退一步说,如果正如文章褒扬的那样,光绪《光州志》的编纂者们深知明确区分籍贯的重要性,为何不用作者标榜的“州人”,而偏偏说陈元光是“弋阳”人?事实上,陈元光不是今天文章理解的“州人”,也不是弋阳旧城人,而是历史上曾辖数县的弋阳人。也就是说,光绪《光州志》的纂修者是见到过顺治、乾隆《光州志》的,所言有据,故而沿袭成说。

而且,光州辖固始,从宏观上讲,固始人亦可称作光州人。如明嘉靖年间固始人葛臣曾纂《固始县志》,葛在任光州别驾时又撰《光州志略》。《光州志略》成,葛臣请光山人喻时为之序。喻时在序言中写道:“别驾君名臣,字某,号寝野,世为光州人。志成,属余言弁诸首,故不可以辞。”喻时,光山县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右侍郎。葛臣是固始人,喻时称他为光州人,不仅从地理概念上是正确的,也合乎民间习俗。喻时明明是光山县人,却被说成是“光州人”,这是因为光州涵盖光山。由此可知,《陈元光籍贯新探》所谓“州人”就是“州人”,“固始人”就是“固始人”,固始人和其他县的人不能说成“州人”就成了不实之词。

三、家庙是陈元光籍贯的最有力佐证

《陈元光籍贯新探》“以宗祠庙宇为证”一节提到:“明时,在光州北城儒学东有祭祀陈元光的广济王祠,并有祭田七亩”。据顺治《光州志·祠庙寺观》载:“弋阳三公庙,在北城西门里,三神曰威惠侯、昭惠、孚惠侯,皆敕封。”“广济王祠,在儒学前。”再查乾隆《光州志·庙坛》,“广济王祠在学宫前,祀郡人陈公元光。宋孝宗时封为灵著顺应昭烈广济王,有司春秋祀之……有祭田七亩。”从“三神曰威惠”记载可知,州人祭威惠侯是因为他是“神”而不是祖宗;从“有司春秋祀之”可知,祭祀者是国家政府有关部门而不是陈氏家族人的私祭,因为陈元光是历史上的“郡人”,更重要的是他被曾朝廷“敕封”为广济王。也就是说,明末或清初建在光州治所的威惠侯庙和广济王祠均为神庙而不是家庙,更不是祠堂,也不是陈氏家族修建而是官方(或民间)建造的。它只能表明光州士绅对“郡人陈公元光”的崇敬,而无法从旁证的角度证明陈元光的籍贯在潢川。陈元光功绩卓著,受到闽南人的崇敬,被誉为“开漳圣王”,后又受到朝廷的赐封,因而在闽南、台湾及东南亚有许多尊其为神的地方均有“开漳圣王”庙(或称威惠庙)。如果以为有庙的地方便是其籍贯之地,福建、台湾有陈元光庙300多座,陈元光之籍贯岂不也有300多处了?

家庙则与此不同。家庙又叫祠堂,是专门供奉家族先祖的庙宇。如果一个地方建有某人家庙或祠堂,再加上其他一些资料、文献或文物,方有可能从一个侧面旁证此人籍贯。如陈元光长期生活在漳州,且为漳州首任刺史并死在了那里,子孙也长期生活在那里,被认为是闽人,漳州云霄县云陵镇享堂村的将军庙便是他们的家庙。然而,这一条件今之潢川尚不具备,而固始陈集陈氏将军祠尚存(据介绍为陈元光之孙陈酆建于唐代,也有说非创建而是改建,可另论),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这也是陈元光籍贯为固始的有力证据。

四、清代《光州志》有关陈元光及其后人的记载不确

光绪十二年与乾隆三十五年、顺治十七年《光州志》陈元光的相关记载上有一定的承袭关系,后出者多因袭前说,故康熙元年《汝宁府志》及康熙《光州志》,在陈元光及其后人的记载上就继续存在不少不确之处。如乾隆《光州志》有关陈元光生平的记载就前后矛盾。该志卷三十九《选举志上》记载:“郡之登进士第者,唐景云初有陈元光(州人,官岭南行军总管),有方竦(州人,官鸾台侍郎)”;卷四十《选举志中》又说:“郡乡举,唐有陈元光、方竦,俱州人。”景云为唐睿宗年号,总共两年。乾隆光州志说他景云初年也就是710年中进士。然而,该书卷五十六《忠义列传》“陈元光”条又说他十三岁就随父陈政到了闽南:“陈元光,字廷炬,弋阳人,生于显庆二年二月十六日。风姿卓异,博览群经。总章己巳(总章二年,669),年十三,领光州乡荐第一,遂从其父政,将兵五十八姓以戍闽。父薨,代领其众,任玉钤卫翊府龙郎将……为贼所殒,百姓哀之,肖其像以祀于绥安溪之峙。先天元年(712)事闻,诏赠官赐,谥忠毅。”事实上,陈元光生于显庆二年(657),阵殁于景云二年(711),并没有中过进士。另外,志中所方竦,根本就不是光州人,而是今江西上饶弋阳人。光州隋唐时曾称弋阳郡,于是修志者便把南方弋阳县的人拉到了隋唐时弋阳郡来了。关于方竦,雍正十年(1732)刻本《江西通志》卷十九《选举》中有明确记载:“方竦,弋阳人,官鸾台侍郎,封云亭侯。”卷八十五《人物(二十)之下“广信府(一)”条下:“方竦,字仲成,弋阳人,景云进士,累官鸾台侍郎。开元中封禅,为礼仪使,容止闲雅,元宗叹其知礼,封云亭侯。”光州志记载的错误,不仅说明编纂者对陈元光是不了解的,对历史上其他名人也是不了解的,光绪《光州志》完全照抄前人,故而以讹传讹。

再如,顺治《光州志》中“荐辟”“乡贤”中的陈酆:天宝六年举秀才,授辰州宁远令,在都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回访弋阳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漳乱,闽人复请公为漳州刺史。以上诸说很难让人信服。如举秀才之说,实际上,开元天宝之时,秀才科早已停废。另外,唐承隋制,地方长官及主要僚佐例不由当地人担任,唐廷又怎么会破例让陈酆回本州领州军?此外,顺治《光州志》记载:“陈詠,字正雅,闽人。……丁父忧,起复光州司马”。“陈章甫,字尚冠,詠子。建中初年,举明经,转庐州司理、吉州别驾、淮西督府参军。值吴少诚叛上京,十九年得光州司马,竟代父本州团练。元和三年转京兆司田兼领度支郎中,以父病,乞终光州,诏许之。十二年,詠卒,扶柩归漳。敬宗初复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士人爱如慈母,弟四人俱在漳,而公竟居浮光焉。”此说疑点更多。其一,唐代职官,州郡无司理、司田,淮西亦无督府参军;其二,度支郎中为中唐后要职,常由宰臣、诸使或其他政府要员兼判,陈章甫以京兆僚佐兼度支郎中,实难置信。其三,上州别驾从四品下,下州司马正六品下,陈章甫除非遭贬,不可能自吉州(上州)别驾转为光州(下州)司马;其四,唐时团练使例由刺史兼任,陈章甫怎么可能以光州司马加团练使?其五,依《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祯祥谱)“章甫为光州司马,仍复重营固姓旧第,示不忘本也。”既然如此,他为什么不就地安葬其父,反而要扶柩回漳,然后自己又“回”光州任职?

由此可知,清代三部《光州志》的编纂者对陈元光的了解与认识可以说也是不甚了了。

五、固始县志“从未记载陈元光是固始人”蠡测

明清《固始县志》对陈元光没有记载,这与新旧唐书失载一样,令人遗憾,也因此成为相关研究否定陈元光来自光州固始的证据。为何《固始县志》未载陈元光,笔者认为,其原因主要如下:一是前人无记载,资料欠缺,历史中断;二是编纂者视野狭窄,未有见到有关记载(如明清福建的州志、县志);三是编纂者可能对陈元光有误解,慎审取舍中有所忌讳。文献记载中有陈元为河东人之说。唐代河东人多有胡人血统,加之陈政曾为归德将军,陈元光授怀化大将军,而这两个将军头衔在唐代均为少数民族酋长一类的人物担任,这有可能使编纂者在取舍上有所顾忌;四是采访资料者足迹未到闽南,未闻未见过有关陈元光的记载。总之,明清《固始县志》的编纂者对陈元光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同《光州志》的编纂者一样,也是不甚了了。

然而,故里无人修列传,闽人有志记将军。由于陈元光在闽平定“蛮獠啸乱”并开漳,因而在闽南一带影响极大,早被当地人视为“闽人”,宋代受到朝廷的旌表后,当地以神祀之。《闽书》最早明确著录陈元光籍贯为固始。该书作者为明代福建著名史学、方志学家、泉州晋江人何乔远(1557~1633)。据该书载:“陈元光,字廷炬,固始人。祖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父政,以从征功,拜玉钤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高宗敕政统岭南行军总管事,出镇绥安故地。……仪凤二年卒。元光通儒术,习韬钤,年十三则已领乡荐第一。及代领父众,会广寇陈谦连结诸蛮苗自成、雷万兴年攻陷潮阳,守帅不能制,元光以轻骑讨平之。”有论者指出,何乔远所记可能参考了《颍川陈氏开漳族谱》。这可能正是何乔远史学观的高明之处:将地方志与谱牒相结合。无独有偶,万历《漳州府志》也记载陈元光为固始人,“其先为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此说既提到了河东,又肯定了固始,很是中肯。而近世肯定陈元光为光州固始人之著述,以《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影响最大,虽然其对陈氏先人著录有可商榷之处,但其说在闽之陈姓及海外华侨华人之陈姓中十分认可。

《陈元光籍贯新探》对上述记载持否定态度。文章引用南宋史学家郑樵的观点:“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实由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王绪入闽,王审知因其众克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曰固始。其实滥谬。”(乾隆《福建通志·丛谈二》)认为说陈元光为固始人是“伪托”。民间一些族谱家乘撰写时攀附名人者史载多有,郑樵所言是事实,因此其说得到同为莆田人、曾任集贤殿修撰、宝章阁直学士方大琮的认同。他说:“曩见乡人凡诸姓志墓者佥曰自光州固始来,则从王氏入闽似矣。又见旧姓在王氏之前者,亦曰来自固始。诘其说,则曰固始之来有二:唐光启中王审知兄弟自固始,诸同姓入闽,此光启之固始也;前此,晋永嘉乱,林、王、陈、郑、丘、黄、胡、何八姓入闽,亦自固始,此永嘉之固始也。非独莆也,凡闽人之说亦然。且闽之有长材秀民,旧矣。借曰衣冠避地远来,岂必一处,而必曰固始哉?况永嘉距光启相望五百四十余年,而来自固始,前后吻合,心窃疑之。及观郑夹漈先生集,谓王绪举光、寿二州以附秦宗权,王潮兄弟以固始之众从之。后绪拔二州之众南走入闽。王审知因其众以定闽中,以桑梓故独优固始人。故闽人至今言氏族者皆云固始,以当审知之时尚固始人,其实非也。然后疑始释,知凡闽人所以牵合固始之由。”

郑樵、方大琮是在看到当时很多族谱家乘及墓志攀附名人时有感而发,然而,陈元光及其后人既无家谱传世,亦无墓志勒石,且目前所见称陈元光为固始者之著皆在明清之时,文章以郑氏、方氏之说释之、斥之,除了推论、估计之外,不知还有何据?其实,郑樵、方大琮所言也有片面性。他们不仅没有看到历史上中原汉人大量南迁使福建人口激增这一事实,而且是戴着有色眼镜,对将籍贯说成固始者持有成见,真假不分,一律斥之;同时,更将其泛化,枉顾事实,即使把祖籍说成光、寿二州者也是不相信的。

六、“浮光陈氏”之“浮光”在固始

乾隆《光州志》卷五十六《忠义列传》在记述陈元光时说:“其系本于胡公满,后子孙以国为姓,遂易妫为陈。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相,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面留家焉。”因而光州陈氏有“浮光陈氏”之说,闽之陈氏有“浮光世泽”之誉。“固始侯”指东汉建武二年(26)光武帝刘秀所封大司空李通。李通,南阳人,为刘秀“云台二十八将”之一,为东汉统一天下立下汗马之功,刘秀不仅任其为大司农、前将军、大司空等职,还封爵固始侯,并将其妹妹嫁给了他。秦汉时,固始之地名称为寝丘,《汉书·地理志汇释》“淮阳国固始”条下:“[补注](汝南固始)县,故浸也,浸丘在南,故以藉丘以名县矣。城北又有孙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光武嘉之,更名固始。”为什么更名呢?明嘉靖《固始县志》的编纂者葛臣说:“臣按:县名昉此,岂因通与帝首事,欲其坚固初始欤?”鉴于上述记载,学界大多人认为,自汉以来,光州固始就是陈姓氏族繁衍传宗的重要定居地之一,陈元光系出浮光陈氏。

《陈元光籍贯新探》一文为了否定陈元光为固始“浮光陈氏”,采用了釜底抽薪的方法,说浮光山根本不在固始而在潢川,有三部《光州志》所记为凭。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唐初光州治所在光城。关于光州沿革,诸志记载如下。《隋书·地理志》于弋阳郡下注:“梁置光州”。《旧唐书·地理志》:“隋弋阳郡,唐武德三年改为光州,天宝元年复改光州为弋阳,乾元元年后,郡又复为光州”。又:“领县五,曰定城、光山、仙居、固始、殷城”。《新唐书·地理志·光州 弋阳郡(上)》:“治光山,太极元年徙治定城”。由此可知,光州原治光城,太极元年(712)徙治定城(在今潢川)。陈元光于总章二年(669)入闽时,光州治所还在光城。

其次,光州浮光山有三处。查顺治、乾隆《光州志》可知,所记同名“浮光山”者有三。一在息县城南,《水经注》云:“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亦曰扶山,即弋阳山也。”顺治《光州志·山川》对此山记述云:“浮光山,一名浮弋,即弋阳山也。州名弋阳本此。濮公炼丹,光浮于天,州邑因以此名”。乾隆《光州志》认为此记不确,予以了驳斥。《光州志·总序》:“国朝顺治十七年,州牧庄泰宏聘州人孟俊修之,康熙三十一年州牧缪发又聘州人龚质生修之。然其中舛讹之处,实不可悉数。即如郡之以光名也,以黄帝之子分封光国故。厥后又易为浮光者,从唐以前尝寄治于光城,城东南有浮光山。日既夕,光浮于山椒。故又名郡为浮光。而旧志则谓濮公炼丹于弋山,其光上浮于天,遂名是。岂非里人无稽之谈欤?”乾隆志的批驳是对的,因为唐以前息县并不隶属光州,由此可见光州之名不是因息县浮光山而名。二是光州浮光山,在光城(今光山)东南。光山,唐以前为州治所在,光州得名之因盖由于此。三是固始浮光山,在县城东25公里处。乾隆《光州志·忠义列传》“陈元光”条载:“汉建武间,有祖名孟琏者为固始侯相,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陈元光对此很是认可,《龙湖集》有《故国山川写景》一诗曰:“浮光昂岳望,固始秀民乡。第宅参文武,姻姻连半帝王。”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陈氏先人陈孟琏“葬于浮光山之麓”之“浮光山”并非光城浮光山,原因很简单:东汉时尚未置光州。固始浮光山为今之安阳山的主峰,今人多称其为安阳山。

如上所述,与光州有关的同名浮光山有三,《陈元光籍贯新探》一文引用中错了一个,有意回避固始浮光山,从而得出了如下结论:“‘浮光’一直就是光州或者弋阳的代名词。理解了这些,就可以理解《光州志》中‘薨葬于浮光山之麓,子孙因而留家焉’。陈孟琏的后裔定居潢川南城,就是浮光山南麓的‘弋阳城’,合情合理,顺理成章。”这样的结论实难成立,更难公正,这是显而易见的。

七、小 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清代四部《光州志》(含康熙三十一年本)对陈元光的记载,在里籍方面是谨慎的,称其为“光州”和“弋阳”,而无一句是“光州治所”或“弋阳旧城”。因此,目前将“光州”或“弋阳”与今之潢川划等号,认为这是否定陈元光为固始人最有力之据,称陈元光籍贯为潢川是“正本清源”的说法理由尚不充足,因为这一结论基本上是推论而不是实证,是牵强的。

第二,清代四部《光州志》对陈元光事迹的记述多有不确之处,其原因总的来说是历史久远、资料匮乏、志书编纂者态度不够严谨所致。因而今天在使用上述资料时,应去伪存真,不可盲目轻信。

第三,四部《光州志》所记陈元光为光州人、弋阳人是可信的,因为光州、弋阳郡是大的地域概念,它包括固始等县,没有排它性。假如固始县从来不隶属光州、不隶属弋阳郡,将其排除掉是可以的;但目前硬说“光州=弋阳=潢川”而将固始排除在外,无法令人信服。

第四,固始历史上属于光州,属于弋阳郡,数部《光州志》记载陈元光为光人,加上福建一些方志及文献记载陈元光为固始人,这样,说陈元光籍贯为固始并非孤证,符合“二重证据法”,证据多于、大于潢川。另外,虽然固始志没有陈元的记载,但本县以外的证据似乎更客观一些,这比被别人说有意往自己脸上贴金更有说服力。

第五,学术讨论提倡百家争鸣,不囿成说,鼓励创新。在陈元光籍贯问题的研究中,“固始说”明明有白纸黑字的确凿记载,明明有陈元光自己的表白,然一些学者另据一些含混的资料不予承认,并视之为“伪”。但目前这一声音尚并不为人们所接受,杨峰先生参加第三届海峡两岸陈元光文化论坛归来后,对此百感交集,写了《福建归来杂感五:正本清源路漫漫》。是的,这个问题还会继续争论下去。但我们应有信心,随着更多资料的发现,必将会愈辨愈明。

学术研究重在资料发现、剔梳与分析。胡适先生说过:“‘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以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的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让我们以此共勉。

注释:

[1]此文作者曾在2016年10月16日厦门大学举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陈元光文化论坛”上宣读,并发表在潢川县文联内刊《花乡》2017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元光籍贯新探》。

[2]分别是顺治十七年庄泰弘修孟俊纂、乾隆三十五年高兆煌总修和光绪十二年杨修田纂修《光州志》。另外,康熙三十一年缪发撰《光州志》卷之七《人物考(二)》也有关于陈元光的记载。

[3]喻时:《光州志略序》,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四“序”。

[4]莱海等:《汝宁府志》,康熙元年刻本卷十一《人物·忠节》。

[5]杨际平:《从〈颍川陈氏开漳族谱〉看陈元光的籍贯家世》,《福建史志》1995年第1期。

[6]《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中华书局,1972年,第1792页)载:“怀化大将军,显庆三年(658)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归德将军,显庆三年置,以授初附首领,仍隶诸卫也”。

[7]据顺治《光州志·官秩考》(顺治十七年刻本)载,陈烨“以举人授光州守。其先人元光,产于光州,有功唐代,世守闽,因为闽人。“

[8]何乔远:《闽书》卷四○《君长志》,崇祯二年刻本。

[9]据罗青霄修:万历元年《漳州府志》卷四《名宦》载,陈元光“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固始,遂为固始人。”万历四十一年《漳州府志》卷九《秩官》陈元光条原文照录。

[10]《颍川陈氏开漳族谱》主要有三个版本:一为民国四年陈有国总纂的南洋槟城缎罗申鸿文石印本(俗称《有国谱》);二为民国五年陈祯祥撰录本(俗称《桢祥谱》,现藏厦门市图书馆古籍部);三为福建云霄山美藏的手抄本(简称《山美谱》)。

[11]方大琮:《跋叙长官迁莆事始》,《铁菴集》卷三二,《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12]《后汉书》卷十五《李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575页。

[13]张梯修,葛臣纂:《固始县志》卷二,嘉靖二十一年刻三十一年南坰草堂补刻本。又卷二:“固始县,古潘国。”清乾隆三十五年《光州志》卷二“建置”:“固始,周蒋国……楚灭之,改为期思,封其大夫复遂为期思公,又分其地封孙叔敖之子,是为寝丘。”该志卷八“城池”:“固始在西汉为期思,为寝。寝即今县城。”

[14]潢川县文联内刊《花乡》2017年第1期。

〔责任编辑 蔡惠茹〕

An Inquiry into the View of “Chen Yuanguang’s Native Place Being Huangchuan”

Yang Haizhong

Chen Yuanguang,the founder of Zhangzhou,hailed from Guangzhou Gushi in the early Tang Dynasty.His native place was not only recorded in Fujian Privncial Annals compiled by He Qiaoyuan,the famous historian and local chronicle expert in the Ming Dynasty,but also recorded in local annals of the Qing Dynasty such as Zhangzhou Prefecture Annals,Longxi County Annals and so on.In recent years,some researchers studied the three Guangzhou Annal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put forward the idea that Huangchuan,instead of Gushi,should be the native place of Chen Yuanguang.However,their conclusion drawn based on ambiguous geographical concepts and logical paradox is untenable.The view of Chen Yuanguang’s native place being Huangchuan is still unconvincing before any solid evidence can be found.

Chen Yuanguang,Native place,Guangzhou,Gushi

杨海中(1945~),男,河南省临颍县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光州陈氏籍贯
义宁陈氏家风
摄影作品
年味儿
学礼仪
闲散生活
陈远
林挺
基于明清补服为基础的中式学位服设计
村居
光州街头雕塑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