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源 刘江凯
作家词典·阎连科
林 源 刘江凯
阎连科,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8年出生于中国河南省嵩县,1978年应征入伍,198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政教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2004年由部队转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写作,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炸裂志》和《日熄》等14部;中、短篇小说集《年月日》《黄金洞》《耙耧天歌》《朝着东南走》等15部,散文《我与父辈》、文论《发现小说》等10余种;另有《阎连科文集》17卷。曾先后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马来西亚第12届世界华文文学奖,2012年入围法国费米那文学奖短名单和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2015年《受活》获日本“推特”文学奖,2016年再次入围英国国际布克奖短名单,同年《日熄》获香港“红楼梦文学奖”。阎连科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作家,其作品被译为日、韩、越、法、英、德、意大利、西班牙、以色列、荷兰、挪威、瑞典、捷克和塞尔维亚等20几种语言,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外文作品70多本。
阎连科早期创作深受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1990年代末期以后,直面现实和人的生存困境创作转型,其狂放的想象、荒诞的叙事以及小说的寓言、神话色彩,在中国文坛风格独具,并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其“和平军旅系列”、“瑶沟系列”和“耙耧山脉”系列作品影响甚大。尤其大量的“耙耧山脉”系列作品,构成了阎连科最重要的文学世界。而随着2000年前后写作的《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受活》的出版,这一“耙耧山脉”系列小说,突破了原有的写作模式和现实禁忌,内容直接逼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人性,小说人物行为荒诞、心灵扭曲复杂,创作风格上的再次巨变,在读者和批评家中引起了更大的关注。《受活》出版时,阎连科在后记中质疑“中国式现实主义”,倡导文学要回到“超越主义的现实”,在文坛引起对现实主义的新争论;《受活》在海外译介时名为Lenin
’s
Kisses
,出版后好评如潮。法国《世界报》评价阎连科:“中国作家阎连科跻身于大文豪的圣坛绰绰有余。没有人像他那样以小说的形式高屋建瓴地把握社会,其作品具有惊人的震撼力,作品中呈现出摧枯拉朽有时令人绝望的幽默。”英国《卫报》称“阎连科是想象力丰富的讽刺大师”。意大利的《名利场》称赞“阎连科在魔幻与现实之间游刃有余”。德国的《法兰克福箴言报》则分析“中国作家阎连科具备两个重要特点:他既有写就伟大作品的天赋,又有面对棘手话题的勇气”。日本《世界》杂志,则认为“实力派作家阎连科与他的作品,是考察中国的文学水准与表达空间的重要坐标”。与此同时,因为《为人民服务》和《丁庄梦》,阎连科成为“因被关注而备受争论”的作家。2009年《四书》出版,阎连科对黄河边中国知识分子的书写,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提升了中国文学的最新高度。作为散文家的阎连科,他的散文和小说构成了其文学世界的两极。长篇散文《我与父辈》等在读者中影响巨大。阎连科是一位具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家。2011年出版的文论著作《发现小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神实主义”文学理论。这是阎连科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再认识,具有独特的个人性、逻辑性和理论性。他提出了小说创作中的“全因果”、“零因果”、“半因果”和“内因果”等概念,据此提出了中国文学的“神实主义”。阎连科理论上的创造性,在当代作家中是突出的。他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文学演讲、文学对话等,如《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巫婆的红筷子》《拆解与叠拼》《阎连科海外演讲集》和《沉默与喘息》等对话与演讲,构成了他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理解和深刻表达。2016年,他被聘为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讲授写作课程,其文学理论讲稿《19世纪写作12讲》和《20世纪写作12讲》,针对200年来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了写作分析、总结和论证。在“神实主义”理论和创作的互动中,阎连科又创作了具有艺术冲击力的《炸裂志》和《日熄》等作品。阎连科的小说文风多变,在内容上是一个直逼“中国人”、中国现实与历史的小说家,在文体、语言上,几乎每部作品都有不同的结构和叙述的方式,堪称文体家。他自称是“写作的叛徒”,他的一系列不断变化的写作,既打乱了中国文学的秩序,又建立了一种中国文学的新秩序,是一位真正“走出去”并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作家。
林源,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