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

2017-11-12 13:34曾义平
神州·中旬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培养方式品德与社会创新思维

曾义平

摘要:在当前的新课改教学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在从实践工作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小学阶段的教师亦是如此,小学时期可谓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可以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此课程进行教学的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基于此,笔者主要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究,希望给有关人士以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当前的教育环境下,素质教学逐步深入到实践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同时也可对其思维意识进行引导,起到开拓学生视野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各类文化思维开始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这样将会一定程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也应当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诸多不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体制的建设环节,起到活跃课程氛围的效果,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运用情境创设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实际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并作用于小学教学课堂之中,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相比较,小学阶段的学生个性特征中仍旧保持着较强的学习兴趣,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着超强的好奇心,但是,从学习方法层面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定力相对薄弱。故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就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不仅要重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应当运用创新式的思维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如若教师仍旧运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会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学习需要,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那么,教师就应当运用新式的教学方法,比如,借助情境创设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灵活的思维,逐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并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1]。

比如,教师在讲解《共话友谊》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首先应当将此章节内容渗透给学生,不可直接的进行理论交接,而是要将内容中的核心凸显出来,即“友谊”,将两个字写在黑板之上,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提出自身的见解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对“友谊”的理解加以阐述和分析,另外,学生在进行表达和阐述的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播放《朋友》这一背景音乐的方式,营造更好的讨论氛围,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将会充分感受到教学内容的主旨,同时对“友谊”这个概念加深了理解,潜在的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友观,教师在此环节也应给予精神上的支持,通过展示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认知力度和掌握力度,并通过正面的鼓励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

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积极做好引导,不仅要在教学中将重点和要点知识渗透给教师,同时还需意识到课堂教学中的局限性问题,任意一门课程都是在实践生活中所总结的精髓,而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学同样如此,实际的教学环节,教师应当结合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参照最终的教学目标,将品德与社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生活相融合,真正做到將理论作用于实践,从实际生活中,做好学生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多元化的情感体验,在此环节,逐步将创新式的思维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维模式中,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其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3]。

例如,在讲解《社区是我们的大家庭》这一课程时,教师可安排学生在课下之时,对自身所在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可自行设定主题,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可将自主权交到学生的手中,像学生可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家长作为协作者,对社区之内的老年人文娱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体会社区内基础设施所带来的快乐,充分感悟这些基础设施给人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便捷性,从而也会逐步养成热爱公共设施的习惯,自觉的参与到社区文化活动之中,而后可从自我做起,爱护这些基础设施,逐步养成热爱生活的个性,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另外,在此活动开展之时,学生也会感悟创新思维对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学会在活动中总结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学习有效性,切实强化自我的创新意识,最终也为日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新课改教学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教师开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总结和归纳科学的、高效的教学模式,并基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环节,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更新,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黄文平.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2(42):42.

[2]王晓东.德育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中的创新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24(8):71-72.

[3]孙彩平.小学德育教材中儿童德育境遇的转变及其伦理困境[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5(3):162-170.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方式品德与社会创新思维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