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导理论和自我意识理论在95后大学生维稳工作中的运用

2017-11-11 15:09李兹良
科技视界 2017年16期
关键词:维稳自我意识

李兹良

【摘 要】大学生维稳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95后大学生属于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对社会事物有着强烈的认知欲,但同时心理又不够成熟。由于95后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不稳定,对很多社会现象的价值意义往往有着多重的判别标准。对待大学生在的思想问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疏导的方式,帮助其厘清思想症结,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疏导理论;自我意识;维稳

95后大学生属于思想活跃的群体,活跃易感的年龄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从心理学视角入手,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正确认识自我是大学生维稳工作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学生工作的实践案例,从个案角度出发,运用心理学原理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问题,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長,也有利于开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维,对推进大学生维稳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案例简介

王某,男,我院某专业95后大学生。王某初中时在市奥数竞赛中获奖,高中时再次冲刺奥数竞赛但成绩非常不理想,而原本跟他成绩相当的另一初中同学却获得大奖。王某因此内心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时常认为“别人比自己厉害,自己什么都不行”。上大学后,在听闻社会上靠“拼爹”和“拼关系”而取得成功的传闻后,内心逐渐产生了社会不公平、政府不公正的想法。王某在大学期间,很少与人交流,上课喜欢一个人坐在教室后面发呆、玩手机;在宿舍入睡前大多选择跟女朋友聊天倾诉,特别喜欢讨论西方的有关民主、自由的“新思想”;后来王某开始浏览国外一些思想激进的网站,下载“爬墙”软件,注册“推特”账号,寻找思维比较发散、思想比较激进、没有敏感词限制、可以敞开言论聊天的“有识之士”和“自由人士”沟通、交流。经过多次“思想洗礼”,王某开始参与一些政治敏感事件的讨论,前去旁观在网络上发起的非法集会,拍摄现场照片,并在网络上发布相关“社会执法不公”、“社会黑暗”、“自由人士遭受迫害”的影像资料等方式以求引起社会关注。王某的行为被公安部门侦察到,考虑到大学生年龄特征和身份的特殊性,公安部门通知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王某进行前期的思想教育。

2 案例分析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大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对社会事物保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知欲。同时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又不够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不清晰稳定,对很多社会现象的价值和意义容易产生多重的判别标准。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得大学生在遭遇心理刺激和不良思想影响时,非常容易陷入思想误区。

2.1 运用疏导理论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情感问题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1]心理疏导是指结合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按照教育对象心理活动的规律,运用心理科学的有关知识通过倾听、交流、探讨等方式,引导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法。针对95后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对待大学生因思想困惑而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言行,不能单纯采用行政干预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和行政处分,而是首先应采取疏导的方式帮助其理清自身的思想困惑和思维误区。针对王某的思想问题和情感现状,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了两方面的心理疏导:一是认知疏导。不科学、非理性、缺乏合理价值观指导的思维或认知方式是产生各种不良心态的直接原因。王某之所以会产生社会不公平、政府不公正的想法,源于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拼爹”、“拼关系”的不良社会现象缺乏合理的认知。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帮助王某重新塑造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知。对“拼爹”、“拼关系”现象,要使王某意识到到很多人的成功并不是完全依靠父母或关系。即使是社会偶尔有一些依靠父母或关系做成了一些事情,但并不代表“拼爹”、 “拼关系”是人得以成功成才的必然条件。从内外因的角度看,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显然比外因更加重要。二是情感疏导。健康的情感是人拥有正常社会生活的基础,有助于人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要引导王某在日常学习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己的逆商,提升面对挫折的能力。

2.2 运用自我意识理论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自我

对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问题,要注意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帮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从而引导其能够正确的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部分,是对“自我的认知”。自我意识情绪在个体的社会行为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2]。在维稳工作过程中,我们发现王某尚处于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早定型和迷惘型的阶段,他的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没有实现的有效的结合,更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王某对现实自我并不满意,理想自我又难以实现,由此陷入到自我认知的困惑之中。同时王某的自我意识容易遭受外界影响,会因为一些外在打击或社会现象影响而产生自我迷惘。在运用疏导理论缓解王某的情绪之后,还要帮助他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让其认清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从而使其能够自觉、自律地行动。

2.3 案例后期应对策略

首先,充分了解王某生活的外在环境,对王某所在班级的同学特别是同宿舍人员进行走访调查,充分了解王某的人格特点和现实思想动态。经过了解,王某平时行为有点怪异,不太合群,总喜欢一个人偷偷摸摸上网,在自己的提议得不到大家的认同时,并没有过多的鼓动性言论,常常沉默不语。据此,我们分析王某对自身言行的不正确性有一定的认知,在思想政治上并不属于极端的反社会人格。对此,我们引导班级同学平时要对王某多予以肯定和关怀,让他参与到班集体的活动中来。同时特别要求班委和学生党员对王某想法中合理的地方予以肯定,对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适度引导。

其次,充分利用疏导理论,由班主任和辅导员分别对王某进行一次深入谈心。通过交流,了解到王某不良行为的原因:(1)虚荣心。希望自己得到“推友”的重视,让他们感觉自己很牛。(2)发泄压力。因为自身学习和未来就业压力很大,希望自己的行为能改变外在环境,让自己更有安全感。(3)发泄不满。因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就对社会现状不满,希望能让“上面”知道,改变国内税赋指数较高和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班主任和辅导员制定了跟王某深入交流的思想工作计划,逐步帮助其了解社会现状,明确自身主要任务,通过深入讨论让王某意识到自己发布不利于社会稳定言论的错误性和危害性。

最后,利用团体学习的优点,让王某融入集体,激发个人学习的主动性。安排完班长谈心后,辅导员又特意叮嘱班干部及其所在宿舍成员,让他们关注王某的举动,对他进行适度的鼓励。通过辅导员和同学的鼓励与关怀,王某自身的无助感逐渐消失,应对挫折的能力日渐增强,开始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并坚持执行。通过一个多学期对王某的心理疏导和帮助王某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努力,王某行为日渐正常,学习状态日趋稳定,并重新确立了要努力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的学业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李兰.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维稳自我意识
财政“维稳”计
财政“维稳”计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