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11-11 02:51:58吴国秋吕宝军左宏明
辽宁高职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物流高职专业

吴国秋,吕宝军,左宏明

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吴国秋,吕宝军,左宏明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12)

在探讨高职物流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高职物流专业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可行性,基于高职物流专业社会服务模式的分析,提出了面向社会服务的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最终给出了改革模型,为高职物流专业围绕物流产业链,实施现代学徒制,提升行业社会服务能力提供了支持。

现代学徒制;高职物流专业;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模型

一、现代学徒制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现代学徒制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展多年,并有很多成果。这些国家在实践中为我国当前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经验。目前,具有典型特征的代表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德国双元制。德国双元制,即学生培养的主体为学校和企业双方,学校制定“框架性”教学计划,而企业根据行业需求制定“职业培训条例”。

澳大利亚新学徒制。在原有的TAFE模式基础之上进行优化,构建新学徒制培训服务中心。其培训内容是基于全国统一资格认证下的培训包而创立。

英国等级学徒制。构建中级、高级、高等三框架体系的学徒制。该体系内容取自于国家统一颁布的学徒制框架文本。学生在学习之后,需要考取对应等级资格证书。

瑞士“三元制”。瑞士“三元制”,即企业、职业院校、行业培训中心构成框架主体。学生需要参加国家性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或学徒工证明。[1]

2.国内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尚处于初步研究探索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领域,都需要对其内涵进行深度探讨。并形成广泛的经验在职业院校推广。目前,国内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是企业缺乏积极性。一些企业对现代学徒制仍处于观望状态,因为会从成本、时间等方面都会对企业效益产生影响,企业担心无法兼顾教学与生产。[2]但是,现代学徒制必然要加深与企业的合作,形成深度融合。

二是在宏观上,我国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还需完善。在目前的法律体系中,学生的学徒身份、责任义务等问题还不明晰,对学生工作后的权力、责任、义务等没有明确的说法,尤其是保险、待遇、安全、工龄等涉及人身权力问题,一直没有明文的法律条款约束。而目前基本是由企业制定的方法,还无法形成推广优势。[3]

三是实践过程中的矛盾问题。现代学徒制在推行中,企业以有效经营获取更高利润为核心,而学校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核心。因此,造成了学生学习、企业成本与效益、教学组织管理、企业经营等各方面问题,双方没有形成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点,形成优化的目标结果。[4]

二、高职物流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可行性分析

高职物流专业涉及到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等多个业务学习模块,对应着物流产业链中采购、计划制定、生产等若干环节。[5]

第一,每个模块的学习都需要与岗位任务、工作过程紧密匹配,因此都要求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6]此外,行业的经营积累、技能的熟练程度也非常重要。然而,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物流管理知识,而且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时,仍大多以学习企业的基本规则制度、业务范围、基础操作流程,例如在途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的及时处理问题。

第二,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实习生,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服务的专业优势。[7]因此,在实践中,一是聘请企业能工巧匠进入学校课堂;二是转换学生角色,学生进入企业成为学徒,由企业师傅讲解、演示和操作。[8]三是校企双方加强深入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现代学徒制正是融理论、实践、经验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适用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9]

三、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学目标不清晰

很多院校根据物流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国内外优秀企业的运营现状,将教学目标定义成为行业提供专业人才,并尝试在物流专业内开设一些较新课程,例如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决策运营分析等。但是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物流专业要着重培养高技能型的基层人才,而且毕业生所应聘的岗位基本以操作类为主,对这些以理论研究及高端技术或管理岗位技能要求较少。

2.没有完全脱离学科体系框架来构建课程

原有的课程采用以专业理论关系为基础的构建方法,这是依据学科体系的要求。课程体系内容大多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不过,最近几年职业教育要求全面推行课程改革,虽然在教学方法和内容上不断创新,但是以学科体系为核心的框架体系依然没有改变。因此,我们仍习惯于从概念、特点、原理等内容开始着手,然后介绍方法和模型,并在授课方法上引入案例分析、软件模拟运行及测试、教学实训。即使我们能做到设计某些现场实训的环节,但也会因为条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使学生没有真正体会职业环节和现场实操,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

3.缺乏每个培养阶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如果将课程体系根据岗位工作过程来设计,那涉及到将原有的学科性的课程体系打乱,重新安排,而且会将教学组织、课程内容安排重新设计,这样,涉及到每个过程环节的评价指标设计。而当前,缺乏这种能使整个过程实现效果较好体现的指标体系。首先,在现代学徒制的理念下,会使用很多创新型的教学方法,而每种教学方法都需对实施效果进行指标测量。其次,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顶岗实习阶段的实训环节,但是缺乏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体系。因为,考核阶段基本集中在实习结束最后阶段,通过企业和学校老师的主观打分评价给予实习成绩。这种形式属于主观判断,而且无法体现学生对某项工作技能的真实掌握程度及对岗位的理解。与此同时,学生对企业的评价也不会很客观。因为,学生也有可能仅仅是对实习企业的总体印象进行大致的打分,无法体现企业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内容、工作安排、生活管理等因素。

4.物流专业实训资源投入不足,双师型师资结构比例较低

很多院校的物流专业都属于小众专业,并不是该校的特色或王牌专业,导致招生规模和实训资源投入都无法满足发展需求。所以,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只能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以理论教学为主,造成实践教学过程不足,而且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缺失。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主要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缺乏技能培训内容及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从而导致学生的技能很差。此外,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开设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非常之多,不过大多数院校的师资力量均来自刚刚走出校门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真正有企业工作经验且理论功底深厚的实践型“双师”教师非常缺乏,导致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强。

5.社会服务能力缺失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还没有形成对行业或地区经济很好的服务体系,导致专业的服务能力较弱。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基于为行业提供优秀人才及专业物流服务,并以此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大部分高职物流专业目前的行业定位及专业定位都不明晰,没有形成社会服务体系的行业优势,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四、面向社会服务的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策略

1.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和物流企业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选择行业内优质的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构建稳定且长久的合作关系。根据岗位技能要求设置专业技能要求,同时邀请合作企业的能工巧匠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标准,明确定位和校企分工。高职物流专业可以采用弹性制的教学模式,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及项目运营需求制定在校和在企的时间分配。学生在企业实训过程中受企业与学院双重管理,在实习前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制定好不同岗位的培养目标及技能培训内容。

2.根据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首先,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全面调研产业链各个环节流程活动,分析每个工作过程和岗位活动所涉及的任务项目,根据这些任务项目设计真实的运营项目活动,或者模拟仿真型的项目活动。其次,根据这些项目活动,规划出若干的具体的实践和理论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可能涉及到专业群内的各个学科,以此将以往学科性的知识内容重新编排,符合岗位业务流程活动所需的理论或操作知识。最后,采用教学做一体化、企业现场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教师两条“线”,建设课程资源库和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实施能力递进、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习任务细化成若干个技能,以此让每个学生可以掌握每项技能所需的内容。

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应该根据岗位的整体业务流程和各个流程环节,重新设计与该内容相匹配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首先根据工作内容或项目运营内容,分成不同的职业技能要求,设计特定的学生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以此设计不同指标,且参照所在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学生参加相应职业资格认知考试。企业教师在传授技能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解决实践技能要求,学生要完成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的理论和实践环节,并根据指标来考核实现效果。

4.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物流专业的师资队伍应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形成现代学徒制式的师资队伍。首先,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将他们纳入到学校教师队伍中来。其次,加强专任教师的技能素养培训,进行实践项目演练,使教师不仅具备讲授理论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加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再次,对核心课程进行改革,构建一课多师的模式。通过工作过程分析而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之后,每个教师分别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而教师可以分别来自企业和学校。最终,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专业导师机制,由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承担,指导学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职业成长,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岗位。

5.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高职物流专业通过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类专业的社会服务,打造与产业对接的体系,以此,必须要为物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活动建立有效的人才输出渠道和服务平台,进行高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物流产业链运作模式。物流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需要专业的服务以促进产业转型,而高职物流专业要与产业、企业接轨,强化人才培养体系,因此,需要为二者建立对接的渠道,建立基于全产业链的高职物流社会服务体系,以解决对接问题。

五、面向社会服务的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模型

1.物流产业链工作过程分析

第一,利用BPR理论对物流产业链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研究,调研省内外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数据与资料的调研与分析。第二,对于物流产业链运作模式转型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服务内容进行研究。第三,高职物流专业在物流产业链运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分析,即提供高素养的职业技能人才和相关管理类服务。

2.社会服务内容分析

根据物流产业链工作过程分析,结合行业发展需求,设计社会服务内容,将其分为两类。第一,基本类,包括: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科技咨询、资源共享、对口支援;第二,创新类,包括:职教集团、社区学院、创业服务、横向咨询、成果转化。

3.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分析高职物流专业为物流产业链运作中所存在的各个环节活动提供服务,包括岗位环节、流程,并对于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处理,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结构,以打破原有的按类型编辑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

4.改革模型

基于上述内容,构建基于物流产业链的高职物流专业社会服务模型,见图1。从提供社会服务的角度上,对高职物流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第一,引入创新型的游戏教学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第二,利用“校中厂、厂中校”的方式,与行业知名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进行订单式的实训教学。第三,将教学方法、实训方法与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功能等内容协同起来,为行业输出专业的服务。

综上所述, 为适应现代学徒制的实施及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本文提出了面向社会服务的高职物流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改革策略,并基于社会服务功能与物流产业链各环节相匹配,给出了人才培养改革的模型,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和岗位任务来设计教学模式内容的改革方法。这不仅克服了以往实践教学模式的缺陷,弥补了真实物流项目运营的实操可能性的缺失,而且进一步为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应用参考。

图1 高职物流专业社会服务体系

[1]鲁婉玉.高职教育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大学,2011.

[2]孟迪云,赵芳.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5(2):13-15.

[3]陈若蕾.具有广东特色的“234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广东科贸职业技术学院秘书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11):59-62.

[4]赵有生,王军,张庆玲,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以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72-74.

[5]王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7):197-199.

[6]赵鹏飞,陈秀.“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2):38-44.

[7]孙统超,陆永健,殷琴.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现代学徒制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2):134-136.

[8]陈罡.义乌高职物流人才“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研究[J].物流科技,2016(5):141-143.

[9]广小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20-25.

Research on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jor

WU Guo-qiu,LV Bao-jun,ZUO Hong-m ing
(Liaoni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Shenyang 110112,China)

Based on exploring the problems of implemen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it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servic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jor,it puts forward reform strateg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odern apprenticeship aiming at social service,offers the reform model and supports the industrial link of logistics,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the promotion of industrial social service ability.

modern apprenticeship;higher vocational logistics major;social service;talent training mode;reform model

G710

A

1009—7600(2017)09—0004—03

2017-08-01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JG15EB105);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立项课题 (JG17EB149);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2013年度立项课题(GZYLX1213023)

吴国秋(1986—),男,辽宁沈阳人,讲师,硕士;吕宝军(1967—),男,辽宁丹东人,教授,硕士;左宏明(1969—),男,辽宁铁岭人,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抚顺职院:于英霞]

猜你喜欢
物流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汽车观察(2018年12期)2018-12-26 01:05:44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现代企业(2015年2期)2015-02-28 18:45:09
决战“最后一公里”
商界(2014年12期)2014-04-29 00: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