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会玲
(河北省辛集市妇幼保健院药房,河北 石家庄 052360)
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41例的疗效分析
王会玲
(河北省辛集市妇幼保健院药房,河北 石家庄 052360)
目的研究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41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20例,参照组患者21例,两组患者均运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苓散加减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和ALT与AST水平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高于参照组,并且ALT和AST水平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广泛应用。
五苓散加减;乙肝肝硬化腹水;疗效分析
乙肝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进行性肝病,是由于乙型病毒性肝炎长期反复性的作用而导致的一种肝病,该病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即为乙肝肝硬化腹水,其致死率较高[1]。我院为提高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治疗疗效,对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成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41例,均符合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诊断标准,排除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和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9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2±3.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将41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患者20例,参照组患者2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两组患者均采用恩替卡韦分散片进行治疗,治疗的同时护理人员应当叮嘱患者保证睡眠时间,饮食上应当注意多食用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高、低盐、低脂的食物;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五苓散加减进行治疗,中药配方为:茯苓10 g、猪苓15 g、泽泻20 g、白术15 g、桂枝10 g;如患者气滞肝郁则加柴胡10 g、白芍10 g;如患者合并湿热则加茵陈10 g、大黄10 g;如患者合并肾脾阳虚则加淫羊藿10 g,减桂枝;如患者合并淤血阻滞则加丹参10 g、赤芍10 g;如患者肝肾阴虚则加枸杞10 g、女贞子10 g[2]。用水煎服,每日早晚服用,每次100 mL。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疗效可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并且腹水消散,肝脏各项功能指标恢复正常,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有少量腹水,肝脏各项功能指标有明显的改善,视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腹水、肝脏各项功能无明显改善,视为无效;观察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变化。
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临床数据均行SPSS 17.0软件处理,其中对两组患者的ALT和AST水平对比,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行t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对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检验,当数据对比呈现为P<0.05的差异性,判定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结束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与ALT、AST水平变化均明显优于参照组,并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对比
表2 两组患者ALT、AST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ALT、AST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ALT AST研究组 21 97.12±9.53 70.38±6.53参照组 21 195.02±18.35 113.62±11.16 t 21.2745 15.0425 P 0.0000 0.0000
湿热蕴结,饮食过度、瘀血阻滞、肝脾受损等原因,致使体内水湿蓄不散,从而导致乙肝肝硬化腹水病症的发生。五苓散的主要成分有茯苓、白术、桂枝、猪苓和泽泻,具有表邪外解、健脾补肾、利尿等效果。五苓散加减治疗能够有效的增加患者的排尿量,并且其临床安全性较高,患者服用治疗后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3]。
在本文的研究中,五苓散加减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用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的疗效,结果中数据显示,接受五苓散加减治疗的研究组其患者ALT、AST水平变化明显优于单纯用恩替卡韦分散片的参照组,并且组间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而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1]张则甫.五苓散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46例[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2):54.
[2]尚杰云.中医辨证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6):131-132.
[3]林雨果.五苓散联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分析[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8):165,169.
R512.6+2
B
ISSN.2095-8242.2017.061.12044.01
本文编辑:吴 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