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死刑判决》中的爱情

2017-11-10 14:18余珊
北方文学·上旬 2017年30期
关键词:他者死亡爱情

余珊

摘要:《死刑判决》是法国当代思想家莫里斯·布朗肖的第一部叙事作品,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书写了“我”的两段爱情。布朗肖笔下的爱情带有深刻的哲学印记,与“他者”、“死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我与他者的对抗在遭遇爱情后,自我丧失了主体地位,与他者共通相融。他者的死亡也无法消除爱情,爱情可以超越死亡,让自我与他者在死亡之外的空间永生。

关键词:《死刑判决》;爱情;他者;死亡

莫里斯·布朗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他一生行事低调,完全奉献于文学以及属于文学的沉默。《死刑判决》是他的第一部récit(叙事)作品,“它开启了布朗肖对这一独特文学体裁的实验,继续着他对于‘纯小说梦想的探索”。①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定格为二战开始前后的巴黎,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述一个后现代主义风格的故事。全书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第一部分里,叙述者“我”回忆了与J相处的最后时光。“我”与她初识于一家旅馆,她在某个午夜闯进我的房间,我们的爱情诞生了。J长期罹患重病,1938年已生命垂危。虽然“我”的召唤使她从死亡中苏醒,然而死亡在第二夜真正降临。“我”见证了垂死之际的她痛苦不堪,应她的要求用四剂麻醉药终结了她的生命。至此,“我”的书写没法再继续下去,第一部分戛然而止。“我”缄默一周之后,继续书写J 死后发生的事情。住在隔壁的C(柯莱特)总是想要进“我”房间,而“我”不愿意。“我”在地铁上偶遇旧识S(西蒙娜),卖力劝说她再婚,“我”的突然造访让她很不舒服。当晚,N(娜塔莉)夜闯“我”房间,“我”再一次遭遇爱情,并搬进了她住的阁楼。在地铁里躲避空袭时,她的母语让“我”大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用这种陌生的语言向她求婚。然而人群冲散了我们,“我”四处寻找。深夜,当“我”回到旅馆房间时,似乎在黑暗中看到了她。此后,“我”极度依恋她,与她寸步不离。叙事在当“我”早知道她偷偷做了头和手的模型后中止。全书情节断裂,有很多场景存在着不确定性,唯一清晰可辨的是爱情这一主题。布朗肖笔下的爱情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与“他者”、“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爱情与他者

爱情是自我与他者的相遇。爱“指向他者,主体很容易将他者置于客体的位置,以爱的名义将他者降低为满足主体爱欲的物”。②所以爱情中的自我与他者难以建立互为主体的关系,纯粹无条件的爱更是遥不可及。书中的叙述者“我”深谙爱情的不可能性,一直以冷静自持的态度叙述“我”与J、N之间晦暗不明的爱情,摆出仿若抗拒爱情的姿态。然而,人的生物性完全可以打破爱情的不可能性,激情让人们陷入爱情的漩涡中无法自拔。自我面对激情时丧失了主体地位,赤裸裸地呈现在他者面前,反而收获了面对他者的赤子之心。“我”用爱情召唤J,让她从死亡中苏醒。彼时,“我心中满怀柔情,如此强烈,根本没发现事情的奇特之处。好像有种永不衰竭的激情将我拉向她,所以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我把她搂在怀里,她的手臂紧抱着我,那一刻她不仅完全恢复了生命力,而且非常自然、快乐,几近痊愈”。③这是自我与他者的相融,没有对抗,只有真爱。在地铁躲避空袭时,“我”用N的母语向她求婚:“我结巴着生造出种种表达虽然其含义究竟是什么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可它们却从我这里榨出了我原本永远说不出,永远想不到,永远不会闭口不谈的东西”。④“我”直言厌恶婚姻,却在激情和异国语言的驱使下表达出了不为自己所知的情感,坦率地面对他者。

书中自我与他者皆因“夜闯”相识,“夜闯”是自我与他者遭遇爱情的独特方式。“她在午夜走向一个陌生人,把自己毫无保留地托付给他,她的动机是高尚的,举止真实合理”。⑤黑夜中的自我卸下一切面具,遵照内心的旨意闯入他者的房间,无条件地相信他者,心甘情愿与他者面对未知和混沌。这是自我在爱情的作用下,无惧失去主体地位,主动消弭与他者的暴力对抗。J担心“我”生命垂危抑或已经死去,虽然不认识“我”,还是夜闯进入“我”的房间,这是我们爱情的起源。在死亡剥夺了J的生命后,“我”陷入了迷茫和痛苦中,也曾尝试闯入他者的房间,却找不回失去的爱情。“突然闯入,站在房间中央”的N让我感受到强烈的震动,“我对她一点都不见外,有种粗暴的亲昵”⑥。这种宛若熟识的他者又一次让“我”体验了爱情,然而死亡的阴影挥之不去,始终缠绕着爱情。

二、爱情与死亡

“死亡是一个贯穿布朗肖全部作品的主题,并且把他对语言、文学和哲学的反思拢集在一起”。⑦在《死刑判决》中亦是如此,作者借由叙述者“我”之口阐述了自杀、垂死、死亡等,多维度地呈现了他的死亡观。当这些与爱情相伴时,自我感觉到了深深的无力,丧失了主体地位,陷入了沉默,直至消失。书中第一部分叙事开篇就提到J病得很重,医生判定她的生命只剩三个星期,死亡的威胁立刻攫住了读者。不忍爱人饱受折磨,“我”建议J自杀,她毫不畏惧死亡,甚至写下了遗言。打消了自杀的念头后,她开始了新的治疗,但注射让她“堕入消沉状态,而消沉又使她变成垂死之人”。⑧在“我”的眼中,逼近死亡的她却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让她变得高贵。J不想打破“我”的宁静,心中却期盼着“我”能陪在她身边。死亡降临的前夜,“在那晚的某一刻,她一定感到自己已被彻底击垮,非常虚弱,活不到第二天早上我来看她的时候,于是她央求医生,帮她撑得稍微长一点,就一分钟”。⑨“我”的到来引发了奇迹,让死亡暂时离场,我们享受著爱情最后的缱绻与温存。当死亡再度降临时,J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央求“我”“给她打一针”。“我”照做了,她的生命渐渐消失,正式死亡。J体验了死亡的各个状态,始终直面死亡,没有丝毫胆怯。她唯一不舍的是与“我”的分离,无比眷恋美好的爱情。而“我”认为死亡完全无法隔绝我们的爱情,只要我们愿意,连死亡也无计可施。爱情战胜了死亡,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

书中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手模具有深刻的内涵,“手模是生与死的矛盾体,因为它无生命,所以会在其主人死后幸存”。⑩手模在书中第一次出现是“我”把J的一幅手模寄给手相师,请他给J算命,然而他的分析很平庸,“我”一笔带过。在第二部分的叙事中,手模让“我”和N陷入了争吵。N找给J做手模的雕塑师为她做头和双手的模型,“我”其实早就知道,“我”大吼到“现在东西就在那儿,你已经揭开,已经看过,已经直面那永生之物,在你的往生,我的往生!”!手模是死亡的象征,纪念已死去的主人,或提醒在世的主人死亡时刻可能降临。“我”痛失J之后,非常畏惧死亡再次夺走爱人,所以强烈反对N制作手模。“我”内心恐惧的其实是他者之死,而爱情可以超越死亡,自我与他者在死亡之外的空间永生。

三、结语

布朗肖在《死刑判决》中第一次尝试用叙事的方式构建一个有情节有线索的书写。虽然情节晦涩难懂,其实承载了他厚重的哲学思想,书中的爱情主题也打上了深刻的哲学烙印。爱情是自我主体地位的丧失,努力接近他者,与他者相融。在自我与他者的共通之中,爱情可以赶在死亡的前面,超越死亡的界限,永远无法终结。

注释:

①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2.

②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17.

③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26.

④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76.

⑤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11.

⑥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52.

⑦乌尔里希·哈泽,威廉·拉奇著,潘梦阳译.导读布朗肖.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p.37.

⑧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19.

⑨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24.

⑩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24.

!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p.98.

参考文献:

[1]Maurcie Blanchot,Larrêt de mort,Paris : Gallimard,1948.

[2]莫里斯·布朗肖著,汪海译.死刑判决[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乌尔里希·哈泽,威廉·拉奇著,潘梦阳译.导读布朗肖[M].重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猜你喜欢
他者死亡爱情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爱情来了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