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艳杰 张潇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热补”针刺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哮喘的观察
尚艳杰 张潇男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哈尔滨 150036)
目的:观察“热补”针刺法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符合诊断的慢性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热补”针刺法结合中药穴位贴敷;对照组单纯采取中药穴位贴敷。观察30天后分别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在总有效率及喘息、咳痰、胸膈瞒闷、喘鸣音症状缓解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热补”针刺法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热补”针刺法 穴位贴敷 慢性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主要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哮喘的临床特点为典型的反复发作呼气性呼吸困难并伴有哮鸣音,除此之外平时则以胸闷,咳嗽等来表现。有关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哮喘发生的基础,哮喘在此基础上由体内外的各种因素所诱发,而发作机制可概括为免疫-炎症反应、神经机制和气道高反应性及其相互作用。现代医学中治疗哮喘常用的药物分类主要为:①支气管舒张药②抗炎药③既有细胞膜稳定剂作用又有强大抗过敏介质作用的药物。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大力发展,对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研究的深入,中医药在防治非急性期支气管哮喘的优势也逐步展现出来。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简便、更有效且极具中医药特色的治疗哮喘的方法。
所选70例均来自于2016年05月至2017年03月期间在黑龙江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及呼吸科就诊的诊断为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患者,用就诊顺序号按系统随机化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分布及病程方面皆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主要参照《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2)[1],西医诊断标准主要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2008)[2]。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中医诊断标准。③年龄18~65的成人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有其他系统危重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②年龄在岁16以下或60岁以上的患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患者。③病情过于严重或对受试药物过敏者。
单纯采用中药穴位贴敷:
①药物制备:桔梗、白芥子、细辛、肉桂和冰片,按照1:1:0.5:0.5:0.1的比例将其砚碎混匀,加入生姜汁调制成糊状,备用。②取穴:孔最(双侧)、大椎、肺俞(双侧)、膻中、气海、膏盲(双侧)。③操作:将糊状的中药用敷贴固定于穴位,留置3~4小时后揭下,皮肤异常不适者可适当缩短时间。④隔天一次,共观察30天。
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的基础上施以“热补”针刺法:
①取穴:定喘、尺泽、风池、丰隆施以“热补”针刺法。②操作:医者快速将毫针刺入穴内,得气后,右手拇指向前捻转3~5次,接着重插轻提3~5次;然后拇指再向前捻转3~5次,使针下产生热感。留针40min,缓慢起针,并用棉球急按针孔。[3]③隔日一次,共观察30天。
根据《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4]:
痊愈:哮喘主要症状基本完全缓解,即使发作无须用药也可自行缓解,PEF或FEV1增加量>35%,或者治疗后PEF或FEV1≥80%预计值。PEF昼夜波动率<20%。
显效:哮喘主要症状明显缓解,PEF或FEV1增加量在25%~35%之间,或者治疗后PEF或FEV1达到预计值的60%-79%,且PEF昼夜波动率>20%,但仍须用药。
有效:哮喘主要症状稍有缓解。PEF或FEV1增加量在15%~24%之间,但仍须用药。
无效:哮喘主要症状和PEF或FEV1测定值没有缓解或者更加严重。
根据《中医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表》[5]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表1 两组治疗后总的疗效
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表2 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缓解率
治疗后,两组在喘息、咳痰、喘鸣音、胸膈满闷的症状缓解率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附表2。
表明“热补”针刺法结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
支气管哮喘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哮病”,其病理因素主要围绕一个“痰”。中医学中“脾为生痰之源”,脾失运化则津液不化,聚湿为痰,“肺为储痰之器”,痰湿伏藏于肺,则成为哮喘发生的潜在“夙根”,此为根本原因。外在的诱因主要包括气候、饮食、情志、劳累等等。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则发为哮喘,哮喘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由外因引触而动,随着一呼一吸,痰随气升,气息又受痰饮所阻,因此痰气相互搏结,拥塞气道,从而使气道通畅不利,肺失宣降,当气息引动停积于气道之痰,痰动则鸣响如吼,气道不畅则气息喘促,甚至喘息不能平卧。若哮喘反复发作,痰热耗灼肺肾之阴津,寒痰伤及脾肾之阳气,人体气血阴阳受损,则由实转虚,脾肾肺三脏若虚,津液输布更加不能,因此虚实之间常常互为因果,故治疗应当虚实兼顾、寒热共参。
文中“热补”针刺法是在古典复合手法“烧山火”的基础上经简化创新而来,“烧山火”这一针刺复合手法最早出自《金针赋》,针刺时根据操作部位的深浅不同分为天部、人部、地部施术,每部将重复操作。这一复式手法由呼吸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九六补泻、开阖补泻法等补泻手法组合而成。古典复合手法烧山火较繁琐,“热补”法简单易于操作,热补作用亦明显。“热补”法在操作时不需分层,所有操作仅在一部即可完成,在操作上也大大简化,由提插补泻、捻转补泻、三五助补助泻与开阖补泻法组成。
实验证明[6],“热补”法可使皮肤温度升高,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活血化瘀、温阳通脉的作用。其适应于风湿痹症、腹痛泄泻、哮喘、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阳萎遗精等一切虚寒性的慢性病。《金针赋》中所记载的复式针法“烧山火”,在现代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的预期效果,证实了其实效性和科学性。但其操作手法比较繁琐复杂,需要分三部进针并分层依次进行操作,大大加重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且其刺激量较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困难重重,另外其只能在四肢肌肉丰厚的部位进行,临床应用范围也比较局限。“热补”针刺法,在操作时化繁为简,不需分层,只在一部操作即可完成,施术部位不仅仅局限于肌肉丰厚的部位,这样一来可以扩大临床的选穴和应用范围,又保留了“烧山火”功效之中的精华,最重要的是能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疗效,因此“热补”法值得在临床应用中进一步推广。
腧穴方面的作用:肺俞为肺的背俞穴且位于肺的背部投影区,主肺系疾患,具有宣肺平喘,化痰解痉之效,膏肓亦为背俞穴,具有宣肺理气的功效,大椎穴属督脉,为诸阳之会,针刺能振奋人身阳气、增强人体正气,膻中为人身之“气会”、气海为人体一身之气所聚之地,此二穴均能发挥宽胸理气、通达气机之效。临床研究表明,上述穴位所在的部位多分布着支配呼吸系统的交感神经,同时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病理投影区,针刺此部位的腧穴可调节呼吸系统的交感、副交感神经的功能,通过对呼吸系统中相关神经的刺激从而达到调节气管、支气管、肺内血管等平滑肌的收缩、舒张以及相关腺体分泌的功效,最终使气道所处的高反应状态得到改善,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改善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的功能,因此可以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抗感染能力,降低了其急性复发率。[7-8]
本研究表明治疗后,在总有效率及喘息、咳痰、胸膈瞒闷、喘鸣音症状缓解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说明“热补”法以温阳固本、补益肺肾、化痰平喘等作用,使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症状能快速、明显的改善。是一种基于传统针刺手法的理论,经过创新的特色针刺法,应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 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分会.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专家共识[J].中医杂志,2013,54(7):628.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哮喘杂志,2008,2(1):3.
[3] 方晓丽,王芬,郑俊江.郑魁山教授创新针法“热补”法与“凉泻”法[J].中国针灸,2012,32(1):35-38.
[4] 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2.
[5] 叶锡明.右归丸治疗肾阳虚型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针灸,2010,22(8):235-239.
[6] 郑魁山,徐鸿达,李茂言,等.热补和凉泻不同针刺手法对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3,10(5):22-23.
[7] 冯学英.咳喘膏伏天贴穴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7):405.
[8] 口方凤,沈茜,管瑾.磁性中药贴外敷对易感儿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7,17(l):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