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婷,左金梅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抗争与释放
——凯特·肖邦《暴风雨》中的偏离现象及影响分析
李 婷,左金梅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暴风雨》是美国20世纪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其以对女性在两性关系中追求平等和自由的成功刻画而闻名。值得注意的是,文中运用了大量偏离手法,以塑造人物,推进情节,且与所表达主题——女性对父权社会秩序和规约的偏离,在形式上相呼应。本文根据利奇提出的偏离理论,将文中出现的偏离现象归类,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及影响。通过展现偏离手法在人物对话、内心情感以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中的应用,及其与文章主题表达之间“意形结合”的精妙之处,更深刻地揭示女主人公对社会规约的抗争与对自然本性的释放,及肖邦在文学创作上的高超艺术。
《暴风雨》;偏离;意形结合;女性抗争
《暴风雨》是美国著名女性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讲述了暴风雨之日,一对各自已成家的昔日恋人艾罗希(Alceé)和卡莉斯塔(Calixta),由于避雨而意外重逢于卡莉斯塔家中,并发生了婚外情的故事。作为女性主义的先驱,不论在其代表作《觉醒》,还是其他作品中,肖邦都关注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尤其是两性关系中的情况(陈彧,2012)。短篇小说《暴风雨》也不例外,文中的暴风雨象征着人类对于“性”的自然倾向,也暗示着男女主人公之间因为社会历史原因而受到限制的两性吸引力及欲望,作品是对于女性、甚至两性在两性关系及婚姻关系中的思考,也是对于当时社会历史规约、传统思想桎梏的质疑与挑战。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利奇(Leech),受到布拉格学派理论影响,接受了“前景化”这一概念,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起一套文学分析方法,其核心和创新性概念是“偏离”。在其文体学著作中他和肖特(Short)将偏离定义为:质量上的偏离是对语言规则和语言惯例的违反(Leech & Short,2001),是“对常规交流过程的破坏:从而使得人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产生了空缺”(Leech, 2001: 61)。他将偏离看作是文学特征表现的方法,从而促成了“前景化”的效果。他还进一步对偏离进行了系统分类,包括词汇偏离、语法偏离、语音偏离、书写偏离、语义偏离、方言偏离、语域偏离及历史偏离,共八大类(Leech,2001: 42-53)。
前人对于凯特·肖邦作品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女性主义及相关理论研究、文本分析解读方面,鲜有从文体学甚至偏离理论的角度解析文章创作手法及其产生的文本文学效果方面的研究。《暴风雨》一文的创作手法与主题架设紧密联系又新颖独特,“意形”巧妙呼应、结合,应当给予科学合理地鉴赏与分析。本文仅从文体学角度利用利奇提出的偏离理论对于其主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展开分析论述。以期对相关作品及手法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增益。
语音偏离一般是指“不规则的发音”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常见的不规则发音形式包括:元音省略、字首音省略和字尾音消失等(Leech,2001: 46-47)。
书写偏离通常与语音的异化有一定的联系,语音上的变异往往也反应在书写上(秦秀白,2003:105)。在偏离理论中主要指的是由于排版印刷或由于语音偏离所引起的字形变化(Leech,2001: 47-48)。
这两种偏离常常紧密联系,在这篇短篇小说中,语音偏离以文字形式,即书写偏离形式表现出来,是说话者本身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因此将两种偏离放在一起分析。
(一)增、减音
1.-in for -ing
(1)a. “Maybe she got Sylvie helpin’ her this evenin’.” (肖邦,2008: 50)
(2)b. “It’s good two years since it rain’ like that,” (肖邦,2008: 51)
(3)Lecch,2001c. “Dieu sait if the levees goin’ to stan it! ”(肖邦,2008: 51)
2.’em for them
“Look at ’em!” (肖邦,2008: 53)
3. ’ for a
(1) “Mama’ll be ’fraid, yes” (肖邦,2008: 50)
(2) “Come ’long in,”(肖邦,2008: 50)
4.an’ /-an for and/-and
(2) “An’ that mud on yo’ collar! How you got that mud on yo’ collar, Bibi? ” (肖邦,2008: 53)
(3) “Dieu sait if the levees goin’ to stan it!” (肖邦,2008: 51)
5.M’ for Mon
“Come ’long in, M’sieur.” (肖邦,2008: 50)
6.W’ fot Wh
(1) “My! Bibi, w’at will yo’ mama say! ” (肖邦,2008: 53)
(2) “W’ere you been during the rain?” (肖邦,2008: 54)
7.Yo’ for your
(1) “My! Bibi, w’at will yo’ mama say! ” (肖邦,2008: 53)
(2) “An’ that mud on yo’ collar! How you got that mud on yo’ collar, Bibi? ” (肖邦,2008: 53)
8.feas’ for feast
“we’ll have a feas’ to-night!” (肖邦,2008: 54)
9.fo’ for for
“you too good fo’ everything!” (肖邦,2008: 54)
10.-me’ for -med
“You ought to be ashame’.”(肖邦,2008: 53)
11.Oughta for ought
“You oughta out on those good pants.” (肖邦,2008: 53)
(二)不标准语言
1.ain’t for aren’t
“he ain’t wet? he ain’t hurt? ” (肖邦,2008: 54)
2.ent for aren’t
“No; she ent got Sylvie.” (肖邦,2008: 50)
3.small letter for big letter
(1)“My! what a rain!” (肖邦,2008: 51)
(2) “There! aren’t you going to be quiet? say, aren’t you?” (肖邦,2008: 52)
(3) “Oh! she remembered;” (肖邦,2008: 52)
(4) “My! but was uneasy.” (肖邦,2008: 54)
(6) “we’ll have a feas’ to-night! umph-umph!” (肖邦,2008: 54)
文中的语音和书写偏离都与说话者的教育背景息息相关:碧比(Bibi)作为一个小孩,未接受过太多教育,还处于学习发音和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因此其语言中有大量的增、减音和不标准语言现象。当然由于他习得语言主要依靠周围环境,尤其是对其父母语言的模仿,因此这些语音和书写偏离也透露出其父母的教育、出身及社会地位等情况。这些增减音和不标准的语言并不影响我们对于其想要表达内容的理解,但是却不容忽视,它们对勾勒出孩子天真、稚嫩的形象,童言无忌却往往道出真言这一事实起到重要作用。与《国王的新衣》中的孩童形象一样,作者也借用碧比这个孩子之口,道出了大人欲说还休的事实。可谓“形偏而意不偏”,与大人们形成对比,意味深长。孩子父母波比诺(Bobint)和卡莉斯塔作为两个成年人,语言中仍然存在大量增、减音及不标准语言现象则显示出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出身及成长环境也并不是文明发达的地方,再加上后文揭示两人母语并非是英语,这种说话方式与他们的身份地位相符。同时,他们话语中的大量偏离,与另一主人公艾罗希的语言中几乎没有偏离的现象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出社会阶层这一差异在婚姻关系缔结中的限制,揭示出了艾罗希和卡莉斯塔相爱不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传达出了两人各自婚姻并不幸福这一信息,使得他们两人之间的出轨(对道德伦常的偏离)变得有情可原,又发人深思。这些偏离对于人物整体性、统一性塑造以及情节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使得文本更真实、生动,同时形式上的偏离也与文本主题相呼应,相一致,产生高度“意形结合”之妙。
语法偏离主要指对于词汇语法和句型语法的破坏,主要表现为语法错误、句子成分顺序变化、词类活用、搭配错误和变化等方面(Leech,2001: 44-46)。
(一)特殊句法结构
1.非正常句式主位
句子中的首位单元称为其主位,通常承载着句中最重要的信息点(王守元,2000:39)。
(1)“Adjoining was her bed room, with Bibi’s couch along side her own.” (肖邦,2008: 51)
(2)“Devoted as she was to her husband, their intimate conjugal life was something which she was more than willing to forego for a while.” (肖邦,2008: 55)
特殊句法结构并不是指语法错误或者滥用,而是作者带有特殊目的性地将句子中的某一部分突出,放在非习惯性的语法位置。例如上面两个例子中,将定语部分放在句首,都是为了引起读者对其的关注:例(1)中“adjoin”,意为紧邻,毗邻。将这一词语放在句首,显现出了房子的狭小和拥挤,每个房间似乎都紧紧地挤在一起,从某一视角甚至可以一览无余:站在进门处客厅里就能窥探到女主人卧房里的情况;而房间里也并不宽敞,基本的生活用具也是“摩肩接踵”。这一细节描写也侧面揭示出所有者生活并不富裕,暗示了女主人的配偶及自身身家情况,揭露出传统思想观念中“门当户对”的阶级观念影响下产生的婚姻状况,同时通过女主人婚前婚后变化对比,透露出她对这段婚姻关系的不满与这段婚姻的不幸福,是对主题的强化。第二句中“devoted”,意为忠诚,这里是描述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诚,与后文她出轨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传达一种强烈的讽刺意味,将其放在句首更突出了这种属性,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同时,该句也表达出比起夫妻之实,女主人公更多、更愿意去维持的是夫妻之名,即她自己忠贞不二的好名声。这也表达出作者对传统婚姻观的反思,究竟“门当户对”是否真的能保证婚姻的最大幸福?而真正的婚姻到底是应该由内在因素(爱、欲望、激情等)主导,还是由外在因素(财产、出身、地位、文化水平等)决定?作者思想本身就是对当时正统思想的偏离,因此文中的偏离也与其思想主题高度一致。
2.重复结构
主要包括词汇和句法的重复两种形式,他们同样的作用都是加重语气和前后呼应(王佐良,丁往道,2005:399)。语法偏离的一种常见形式是重复(李学宁,2001:189)。
(1)“for in Assumption he had kissed her and kissed and kissed her; until his senses would well nigh fall. “(肖邦,2008: 52)
(2)“Now-well, now-her lips seemed in a manner free to be tasted,” (肖邦,2008: 52)
以上两例主要是对重复手法的妙用,相似结构部分的重复出现同样起到突出的作用。第三句强调了亲吻次数之多,与一般的并列结构不同的是,and出现的次数及位置。一般来讲,and出现在并列成分中最后两个之间。若用惯用语法表达他亲吻了她许多次,应该为“he had kissed,kissed and kissed her”或“he had kissed her and kissed her”。但是在两个“kissed her”这一相同并列成分里,第二个中包含了一个次级并列——“kissed”一词的重复——使得句中不得不出现两个and并造成了视觉上对这一复杂并列结构的停留和关注。这不但写出了两人间爱的火热、忘我、难舍难分,更引起了读者对这部分内容的关注,在分析理清这一句子关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内容的印象。例(2)则着重于“现在”这一时间,表达性欲的时间属性:在一瞬间难以抑制、一触即发。而文中性欲达到最高潮时正是“现在”,故事发生、发展进程中的当下,那一瞬间人的感性战胜理性,似乎对方身体的一切都在引诱自身,突破道德伦常的规约限制。这几处特殊句式,对于表达细腻却难以言喻的感情,突出看似平常却暗含信息的细节,揭露主人公的心理、状况等有不能替代的精妙作用,使读者对于情节和人物有更强的带入感和认同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同时,这种偏离式的运用,与人物行为、主题思想紧密联系、高度统一。
(二)语法错误
(1)“he ain’t (aren’t) wet? he ain’t (aren’t) hurt? ” (肖邦,2008: 54)
(2)“if he only didn’t left Friedheimer’s! ”(肖邦,2008: 51)
(3)“You too good fo’ anything! ” (肖邦,2008:54)
(4)“Come ’long in, M’sieur Alceé.” (肖邦,2008: 50)
(5)“It’s good two years since it rain’ like that,” (肖邦,2008: 51)
(6)“But they dared not yield.” (肖邦,2008: 53)
语法错误同上文提到的词汇、书写偏离一样,很大程度上源于说话者的受教育水平低下。不过还有一点不应忽视,在某些情境下,即使连一些最初正确的表达也出现了错误。这里显示出了说话者不同的心理状况,具体而言,例(1)中说话者(卡莉斯塔)一方面对于做出的出轨之事对家人心怀愧疚,因此急于想要对家人表现出关怀,语言中的错误暗示她很少说出这样的话,这样关怀家人;另一方面,她想要掩饰已发生的出轨之事,竭力表现得与平时一样,但由于内心惴惴不安, 反而做得“过头”而做作了,说出的话也是错误百出。这两句中偏离手法的运用,虽未做直接描写,但生动形象地描摹出说话者虚假作态的形象,并能揣摩出背后暗含的大量信息,耐人寻味。例(4)中卡莉斯塔因为很久没有遇到旧情人,却出乎意料地突然偶遇,因而产生出惊喜、惊慌、紧张等掺杂的复杂情绪。在这个情境中,卡莉斯塔想要按捺住心中的各种复杂情绪,尽力维持正常的状态,同时,也想要在旧情人面前展示一个美好的形象: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因此她说话方式变得正式而彬彬有礼,但是却包含了由于自身文化教育水平有限暴露出的缺点。作者偏离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同时在形式上无时无刻不契合着偏离的主题。
语义偏离理论上讲就是“不知所云,难以理解”,换句话说,即“意义的转移”(Leech,2001: 48-49)。最常见的语义偏离是以暗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也有其他的方式,比如提喻、借喻以及其他可以造成语义理解困难的手法。
(一)暗喻
暗喻是“把一个事物的特性转移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不同于明喻,“在暗喻里‘like’或‘as’一类的词并不出现……暗喻也是对比两个并不相似的成分,但这种对比是隐含的而不是直接表白的”(胡壮麟,2013: 193) 。
(1)“If she was not an immaculate dove in those days, she was still inviolate; a passionate creature whose very defenselessness had made her defense, against which his honor forbade him to prevail.” (肖邦,2008:52)
(2)“Her mouth was a fountain of delight.” (肖邦,2008: 53)
(3)“And when he possessed her, they seemed to swoon together at the very borderland of life’s mystery.” (肖邦,2008: 53)
(4)“and the sun was turning the glistening green world into a palace of gems.” (肖邦,2008: 53)
上述例句都含有隐喻,都是为故事主要情节——发生婚外情——这一偏离行为而服务,且与其在形式上一致。例(1)中的“immaculate”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事物本身洁白无瑕,完美无缺的;常引申为形容道德上纯洁清白,无罪、无过失。该句暗示女主虽然已不再是纯洁无暇的少女,但在艾罗希眼里,依然充满着新鲜感和诱惑,激发着它的占有欲和探求欲,为后文的出轨做了铺垫。例(2)、例(3)句中的隐喻是性爱方面描写的隐晦表达。比如第二个例句中将她的嘴比喻为“愉悦之泉”,对于饥渴的人来说,充满诱惑,暗示了双方欲望之强烈及感官上的欢愉;第三句中“生命秘密的地带”暗指生殖器,当双方偷情时,感到忘我而神魂颠倒。最后一句是景物描写,写了暴风雨后天气和自然的变化,世界成为了一座“宝石宫殿”,一切都熠熠生辉,宛如新生,暗示两人偷情后感觉无比舒畅,仿佛经历暴风雨洗礼过后,原本死气沉沉、单调枯燥的生活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暴风雨是气象上的偏离,两人出轨是道德伦常上的偏离,这些暗喻构成的偏离与主题紧紧相扣,构思缜密而巧妙。
(二)夸张
“夸张是故意运用夸大叙述和夸张手法来突出、强调”(冯翠华, 2005: 111)。
“they laughed much and so loud that anyone might have heard them as far away as Laballiere’s.” (肖邦,2008: 54)
例句中写到他们的笑声传的很远,甚至远到艾罗希家的住处也能听到。事实上,两家相距甚远,此处使用了夸张手法,用以说明他们笑声之大,唯恐别人听不到。这是一种极度的讽刺,听者会认为这一家人无比和谐美满,无比幸福快乐,但是却不知道是因为女主人出轨后为了掩饰其罪行而造成的假象,她是真的快活,但不是家庭生活带给她的,而是偷情却未被发现这些快感激发的。而作者写艾罗希家也能听到,一方面表达卡莉斯塔期望艾罗希知道他们的秘密没有败露;另一方面是想与他分享自己无法抑制的愉快。
词汇偏离主要指的是发明新的词汇,这种新词汇并不应该被解读为对词汇规则的破坏,而是不拘于其惯用法更广泛的应用。最常见的方式有:增加词缀、功能转换等(Leech,2001:42-43)。
“They were in the dining - the sitting room - the general utility room.” (肖邦,2008: 51)
该例句中的词汇偏离以新造词的方式体现出来,“general utility room”为万用房间,即没有固定用途、可以具有各种功能的房间。通常来讲,一所住宅的房间都有各自明确的用途——卧室、厨房、客厅等等,但是这里却将餐厅、起居室甚至杂物间的功能都聚集在这一间房间里面,可以体会到房子不大而且房间不多,不够用来实现单一功能。这也与文中人物穷困的实情相符,作品中虽没有直接说破,但是处处透露出蛛丝马迹。与故事主角因社会历史地位而未能结合,后导致两人出轨这一“偏离”紧密联系,既达到意形结合的效果,又发人深省。
方言包括社会方言(跟职业、城乡、阶级等的差别相关)和地区方言。一般情况下,作家都是以人们普遍接受的“标准语言”写作的,可是有时候为了取得某些效果也使用方言(刘世生,朱瑞青,2006:30)。方言偏离主要由说话者的地域或社会信息所决定,也常常透露出说话者的身份信息。
(1)“Come ’long in, M’sieur Alceé.” (肖邦,2008: 51)
(2)“Dieu sait if the levees goin’ to stan it!” (肖邦,2008: 51)
(3)“Bonté!” she cried,…” (肖邦,2008: 52)
偶尔出现在对话中的法语词传达了很多人物背景和感情信息。文中所有方言偏离中出现的都是法语词,尤其是在紧张不安时,说明说话者的母语是法语,因此才会在最危急的时刻,下意识、不假思索地使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不过,由于其法语中存在省音现象,并且只是零星的使用简短的法语词汇和固定结构,一方面可以推测,说话者不论在法语国家还是英语国家都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与他们是穷困潦倒的农民这一身份相符;另一方面也可以推测其(卡莉斯塔)为了在身份上与听者(艾罗希)相匹配而故意为之,然而受限于自身文化水平,并不能做到谈吐高雅、流畅自如,只能蹦出只言片语,反而使得读者轻易窥见其自身真实身份特征。这一细节上的偏离,是作者刻意为之,意在生动传神表达出人物在特定情况下的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语言上的偏离,暗示着行动上的偏离,也与主题的偏离相呼应。
《暴风雨》一文中所包含的数量、种类众多的偏离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作者为切合男女主人公偏离道德伦常的主题有意为之。整个故事无时无刻不紧扣这一主题,从题目安排到人物设定,从语言描写到环境描写,再到动作描写,从内容上的偏离到形式上的偏离,每一个细节的编排都透露出指向人物身份、特征、心理和故事情节的信息。这些散落在文章各处、不易察觉的蛛丝马迹,如果不留心、不深入挖掘分析,便会使文章因只显露出表层叙事结构而成为冰山“漂浮于海面的一角”,失去其内在完整性和连续性,也失去其隐含的真实深意。利奇的偏离理论无疑为揭示该小说的创作意图及产生效果的科学阐释提供了依据,同时,又有利于加深对于小说情节、创作手法和效果、文章主题以及理论本身的理解。这不仅为研究凯特·肖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也丰富了利奇偏离理论的应用实践。
[1] Enkvist, N.E. & Spencer, J. Linguistics and Style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4.
[2] Leech, G.N. & Short., M.H. Style in Fi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 Leech, G.N. Linguistic Guide to English Poet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Mukarovsky, J. Standard Language and Poetic Language [A]. In Zhu Gang(eds.). Twenties 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
[5] 陈彬彬.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老人与海》中的外来语变异及其翻译重构 [J]. 外国语言文学,2009,(2): 29~34.
[6] 陈士法, 东野圣时, 彭建武,等.英语文体学与高级英语教学 [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 陈彧. 凯特·肖邦女性观的矛盾发展——从《一个正派的女人》到《暴风雨》[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9): 105~110.
[8]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9]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10] 凯特·肖邦(Kate Chopin). 暴风雨 [A]. 载左金梅.西方名著欣赏 [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49~55.
[11] 李学宁. Leech偏离类型述评 [J].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 189 ~192.
[12] 刘世生,朱瑞青.文体学概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 秦秀白. 文体学概论 [M].长沙:湖南出版社, 2003.
[14] 王守元. 英语文体学要略 [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15] 王佐良, 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017-06-13
2095-4654(2017)05-0061-06
I106.4
A
责任编辑:余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