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保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10-0007-01
"大语文"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语文课程标准》中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既然是工具,任何工具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反复的实践。吕叔湘先生讲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技能没有什么不同的性质。"也就是说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教学无时不有,而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要提升语文素养。怎样让大语文焕发魅力,让语文学习成为孩子乐此不疲,主动追求的目标,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孩子得心应手的交际工具,成为他们心目中最具魅力的文字呢?新一轮课程改革在使用教材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用好教材,超出教材";要"走进教材,走出教材";要注重"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等等,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观点,根本的因素还是要结合教学实际,树立一种大的语文教学观:
1.要知识与方法并举
语文教师不能只满足于书本教育,更不能满足于侧重积累的"零敲碎打",必须形成一种立足时代、全面开放、兼容实用的现代语文观。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种现代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融方法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能力比积累知识更迫切。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量日益剧增,语文教学倘若仅仅停留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无异于乌龟追兔子。怎么办?唯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已去学思践悟,形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才能使他们达到融会贯通,化知识为能力。
2.要抓好课内外阅读
《课标》里写道:"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语文能力和其他的弹琴绘画一样,要靠不断的实践、反复习得,才能形成一定的能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小学至少该读近500万字,才能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显然,把培养阅读能力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课本上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引导学生多读书。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自己的语文能力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看来,课外阅读是个重要的砝码。"兴趣是最大的内驱力",是儿童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每逢接一个班,我都会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特点,在晨会、课堂作业完成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点滴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寓言。每次一说要讲故事,欢呼声四起,然后,鸦雀无声,孩子们的表情随着文中故事情节的变化,时喜时怒,时乐时悲。很难估计,那生动有趣的人物、曲折有趣的情节、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一颗颗小小的心灵产生的感染力、诱惑力有多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树读书"榜样",我又让一部分学生先走一步,引导他们先去看书,带头脱"贫"致"富",然后,让他们代替老师朗读、讲故事,让他们带领其他學生读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在一年级新生入学不到一学期,没有强行要求,学生就会在书包里放一本心爱的读物,课余都要三五个挤在一起,尽管是磕磕绊绊,却兴致勃勃的读着。
3.要在生活中培养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不能局限于十五分钟,不能局限于课本,要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钻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赴大自然。有了大量的课外涉猎,学生知识会逐渐丰富;有了大量的生活观察,学生视野会不断开阔;有了更多的思考内容和方式,学生思维就会更为深刻与敏捷。
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凡社会生活各个主要侧面,都可包括在语文教科书之中。为满足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相融,与其他学科教师团结协作,共同探讨学科中的问题。指导学生广泛涉猎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才干,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整合与语文学科知识有联系的各学科知识,并能够结合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语文课堂一定要充满温暖的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个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要建立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的、综合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进一步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