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红
家庭教育是场没有彩排的演出,尤其是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当家访已悄然淡出教育舞台之时,家访的重要性仍然不言而喻。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积淀,终于萌生了要把家访案例分享到桌面上的冲动和念头,因此才以班门弄斧的虔诚之心在此与大家探讨。
案例一:极度溺爱型
杨某的母亲生长在外地偏远山区,从小因生活贫困而失去了上学机会,后来因机缘远嫁到了生活相对富足的敦煌农村。杨某的父亲因身患疾病,极少参与家务及农事体力活。于是,要强的母亲便一边操持家务、在田间劳作,一边在附近飞机场打工,像陀螺一样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
母亲因为饱受了没有文化的苦痛,所以自己再苦再累,也从来舍不得让儿子分担半点家务——理由是孩子骑自行车去学校单程就近半个小时,太累了。但她完全忽略了自己在机场打工奔波之苦,一点儿也不比儿子少。竟这样心甘情愿地全身心照顾儿子,一包办就到了15岁。
孩子呢?居然并不理解母亲的苦衷,整日沉迷于电脑游戏,流连于网吧。母亲苦劝,他不但不听,反而离家出走数日。他还大谈条件——只有再给他买台新电脑,他才重回学校上学。善良的母亲竟然愚蠢地答应了他的条件。然而,电脑买了,他却旧病复发,又在家彻夜上网。上课常常走神、打瞌睡,疲惫难以自持……
当走进那个死气沉沉的农家小院,当目睹了他那个不苟言笑且颓废的病病怏怏的父亲,当终于看见那个冲着母亲高吼:“你怎么不让我爸干?”的盛气凌人的少年,还有那个一再强调“给我星娃花钱,我有的是!”的年迈却自豪的奶奶,以及那个一脸尴尬,写满沧桑,面貌与实际年龄极不相符的中年母亲时,我的心里真像打翻了五味瓶……
父亲的不作为,母亲的过度补偿,还有奶奶的隔代亲……
在孩子一天天的成长中,当母亲发现孩子出问题时,只一味地推卸责任,抱怨丈夫、抱怨婆婆,抱怨孩子,唯独不找自身原因。家庭的不和谐,孩子承担责任一课的缺失,注定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养尊处优的悲剧。
就这样很聪明的一个男孩子,将在家庭中十几年耳濡目染的不作为行为带到了学校,使学校教育顿时显得苍白无力;如果再带至社会的话,想要成为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就希望渺茫了。
溺爱——孩子责任心的第一杀手啊!
案例二:自觉担当型
与杨某对比鲜明的便是同班的祁某同学了。班上最脏、最累、最难的活,只要询问谁来承担,举手的就一定少不了他。挂窗帘、卸窗框、清厕所、挖树根、拆水泥灶台……连我自己都认为这么大的孩子根本做不了的事,他却能带着同伴出色地完成。
其父常年在外跑车,姐姐在外地上大学,他家基本上属于母子相依为命型家庭。他家所在的村不务正业的成年人较多,导致周边整体氛围上对孩子教育不重视——甚至漠视,对孩子要求不高的事例比比皆是,民风不佳。
其母亲对孩子的成长也几乎费尽了心力。从开始上学直至初中毕业,每日午餐都由孩子来决定饭食。看似对孩子也有几分溺爱,但实质上是一种情感的交换。吃完饭的时间大多由母亲来安排。每天母亲都督促其午休,基本上阻断了他跟同村同龄人的交往。
有时,双亲支持他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带同学回家吃饭,因为他家离学校近,但是坚决反对同学在家留宿,从根本上杜绝了男孩子互相壮胆干坏事的可能。
在那个特定的村落,“隔离带教育”似乎是成功的唯一法宝了。节假日,母亲总是带他一起参加田间劳动。父亲亦习惯了那句叮咛“你是男孩子,个儿大,力气也大,在家要多承担,在学校也一样”。
他家有一个良好的民主习惯,凡家庭重大事件皆要举手表决,依票数多少来决定结果。如此责任分明的家庭,耳濡目染中的他,担当已然成为一种优秀习惯。
还记得那次家访,还是同样简陋的农家小院,扑面而来的却是热情的笑脸,热腾腾的饭菜,还有特意赶回来的爸爸和姐姐,以及浓浓爱意沐浴下阳光大气的男孩子。看,他正在腼腆而又自如地招呼着我这位不速之客呢……
结果呢?聪明程度远不及杨某的祁某顺利地升入了本地高中,杨某却因几十分之差不得不选择去邻县的私立高中去就读。
跟踪调查:祁某虽成绩平平,但因为极强的责任心,已成为其所在高中班级的领航人物,而杨某呢?仍不时地上演着逃课、夜不归宿,沉迷于网吧的闹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不难发现:孩子随着成长越来越像父母,但却没有越来越像老师的先例。家庭无声的潜意识教育往往比有声的学校教育作用更大。
莫在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莫在成长的年龄给予溺爱。
作为一名教师,我没有权利谴责家长,可是却有义务引领他们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期待他们不再告诉老师:“我那孩子我已经没有办法了……”期待他们不要抱怨:“我在家还要教孩子,要老师有什么用?”更不要口口声声指责学校:“这也让做,那也让做!”
期待家長不断学习,想要孩子未来成为怎样的人,就先一步成为那样的人。
孩子的成长是条单行道,所以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运用教育智慧,齐心协力将孩子教育成功才是真正的正道。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