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少芳+区洁芬+黎艳欢
【摘要】 目的 探讨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提供借鉴。方法 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34例。两组患者均采用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观察组采取过渡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 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24%(13/3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20±8.29)、(51.35±8.25)分, 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60.24±7.92)、(63.47±9.28)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增加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且在术后的过渡期护理过程中, 改善患者情绪,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是不可多得的护理方法, 应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 重度颅脑损伤;过渡期护理模式;应用;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97
重度颅脑损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 临床上的分型是根据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三种, 重度颅脑损伤的判断依据主要是:伤后昏迷12 h以上, 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 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 包括广泛颅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及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的患者除应及时治疗外, 其护理方法也有许多注意事项, 最好是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 避免其他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出现, 对颅脑损伤的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发现采取常规护理模式效果未到达想象中的效果[1-5]。本文针对过渡期护理模式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结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本院住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68例, 所有患者在入院时临床诊察后确诊为重度颅脑损伤, 符合《颅脑损伤》诊断标准, 排除身体其他器官组织重大疾病影响。6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34例。对照组, 男24例,
女10例, 年龄19~55岁, 平均年龄(39.2±6.5)岁;观察组, 男20例, 女14例, 年龄18~55岁, 平均年龄(38.0±6.1)岁。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重度颅脑损伤的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患者从重症监护病房转出时值班护士与外科病房护士做好相关交接工作, 对患者病情进行具体了解后转换至外科病房,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体温、脉搏、呼吸, 注意患者的意识状态, 最重要的还要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观察组采取过渡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 首先成立过渡期护理小组, 小组成员均接受专业的培训, 了解患者情况, 首先制定个性化的过渡期护理方案, 在经过快速严格的讨论后对护理方案进行相应调整, 接着对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 并与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听取家属意见, 患者出现任何改变应告知护士, 进行相关护理调整, 确保护理效果。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效果, 显效为患者有明显好转, 生活质量评分提高;有效为症状有所缓解, 但不显著;无效为治疗后无改变甚至恶化, 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另外对患者护理后进行SAS、SDS评分, 得分越高, 焦虑、抑郁程度越重。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24%(13/3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20±8.29)、(51.35±8.25)分, 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60.24±7.92)、(63.47±9.28)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外伤疾病, 常常大部分时间单独存在, 也可以和其他疾病合并存在, 根据损伤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颅脑损伤的常见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失足跌倒、工伤事故和火箭伤, 在战争时期出现的颅脑损伤主要是房屋或工事倒塌、爆炸性武器形成高压冲击破导致的损伤[6-8]。在出现颅脑损伤后, 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严重情况分为不同程度的颅脑损伤, 通常颅脑损伤会出现意识障碍、头痛、呕吐、瞳孔改变等症状, 对颅脑损伤患者常选择的检查主要有X线平片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X线平片检查对某些骨折清晰度不够, 容易造成误差[9]。
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护理过程對患者治疗恢复有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对重度颅脑损伤过渡期护理模式才刚刚起步, 在过渡期护理模式的运用和模式的建立还不完全, 但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过渡期护理模式对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有重要作用, 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过渡期护理模式是一种人性化的护理模式, 以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操作为基础, 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有效的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交流, 一方面促进患者的治疗效果, 有效减缓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提高更加有意的护理方法[10]。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8%(31/3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24%(13/34),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SAS、SDS评分分别为(50.20±8.29)、(51.35±8.25)分, 对照组SAS、SDS评分分别为(60.24±7.92)、(63.47±9.28)分,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过渡期护理模式疗效明显较常规的护理方法优异, 采取过渡期护理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疗效果, 给患者治疗增加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缓解医患紧张关系, 促进医患之间健康有效的沟通交流, 但需要注意的是护理人员在进行过渡期护理模式的运用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 对不足的地方及时进行改进, 并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分析优异的护理方法, 才能更好地运用过渡期护理模式并广泛推荐。
参考文献
[1] 刘谷秀.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救路径的应用分析. 四川医学, 2013, 34(1):183-185.
[2] 曾洁仪, 钟淑芬, 王思荣. 重症护理评分系统与分级护理在重度颅脑损伤护理中的应用比较.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6, 21(1):77-79.
[3] 胡玉芳. 探讨在小儿重度颅脑损伤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 饮食保健, 2016, 3(15):58-59.
[4] 周染云, 范燕娜, 王国权,等. 系统性急救护理程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5, 32(3):51-54.
[5] 吕洋, 刘亮.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研究进展. 护士进修杂志, 2015(5):417-419.
[6] 夏建平, 李霞.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居家护理中应用延续性护理的效果.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10):135-136.
[7] 李金梅.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 中国实用医药, 2015,10(11):223-224.
[8] 黄淑华, 陈倩怡, 莫希玲,等. 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医学创新, 2015(20):83-85.
[9] 刘蕊. 基础护理操作对中重度颅脑损伤患儿颅内压的影响. 护理学杂志, 2015, 30(2):1-3.
[10] 郭学娜. 浅谈 ICU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17(5):109-110.
[收稿日期:2017-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