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辉
【摘 要】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中学生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重要过渡期。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要让学生具备严谨治学的态度;严密的逻辑思维;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重客体(知识)轻主体(学生)、采用“走”教案的教学方式,善于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思想和生命活力,让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有效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生成教学;课堂教学;学生成长
“生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条“解释”为“(自然现象的)形成”,说明生成教学与预设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生成教学过程需要把“静态”与“动态”、“弹性预设”与“目标生成”交织在一起。课堂教学在生成性思想指导下教学流程是变化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能凭借自身的智慧和素养,根据教学动态灵活的调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断更新教学流程,完成或超越预设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把控好四个原则:针对性、适度性、开放性、探索性,以及教学三个环节:弹性预设、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教学反思。
一、弹性预设是生成教学的基础
预设与生成是矛盾的统一体,生成的基础是预设,但又是预设的升华。虽然仅有“刚性”的预设也能体现课堂效率,但会使课堂进入程序化,缺乏个性和灵性,让整个课堂呈现一种“静态”。只有精心充分的“弹性”预设,让课堂以“动态”的形式展现,才会有生成的最佳效果。这种“弹性”预设隐含着生成教学的形成,给师生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促进师生共同体的积极参与和情感交流,它宽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为学生多样性和创造性提供舞台。
1.编制动态的导学案
教师备课重点对象是备学生。在课前,教师只能是在了解学生近阶段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做一种预设和猜测。要在精心准备的导学案中,让学生了解教师的设计意图,明确上课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的高效学习。弹性预设具有高度的不确定和开放性,既要点名教学目标,又要留有思维的拓展空间,以促进有效生成。
如在编制人教版必修四《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导学案中,设置“我们以前研究基本函数时,是从哪几个角度研究的?试举例说明。”这样的问题,不仅点名了本节重点是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性质的五个方面(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如何研究一个未知函数(由基本函数构成的复杂函数)的方法,并预留了对称性和各性质间关系的研究。课堂在展现时,可以由学生自主提出研究性质的先后顺序及方法,或由学生自主分组讨论,让课堂呈现多样化,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中,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弹性预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及时调整。成功的弹性预设可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促进教学过程的“动态”性,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2.让数学文化融入学生心中
数学课堂不仅是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技巧,更应该关注数学文化,它能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感悟数学的思想和精神,欣赏数学美,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如:很多学生在高中数学第一课“1.1集合”学完后,不知道为什么要上这部分内容,而且感觉与以前学习的内容严重脱节。如果我们在导学案中,设置“请同学们先了解数学史上的三大危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不仅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课前预习,感受数学的发展过程,而且能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集合,甚至会让学生感叹:牛顿还是一个非常“牛”的数学家。
二、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是生成教学的核心
1.教师预设适度的问题
问题的设置在于有效而不是新奇,适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亲切感,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得出结论,同时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在问题中自然生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在听评某市举办的优质课中,课题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此节内容《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判定定理)。诸多选手中,近半成在引入课题时一味追求新奇,如“别墅房顶”;“四叶直升机起飞”;“手捧装有部分水的鱼缸”等。华丽的引入,让学生和评委眼花缭乱,不知所云。由此看出,选手确实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备课中,但却违背了直观感知,在此不如就直接引用课本是的模型——长方体模型。简单、直观很容易让学生感知。
2.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数学的生成教學是否高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人格魅力,而不在于学生的已有程度。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善于从学生的角度对待知识和技能的处理,设计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在问题的解决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在讨论设疑的环节中,让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创造宽松、民主的良好课堂气氛,帮助学生融入课堂,让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挥,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如:采用类比法研究双曲线的性质中,就有同学提出:“我们学过的反比例函数是否是双曲线?”,“抛物线能否称为双曲线的一支?”等问题。姑且不去讨论问题的严密性和正确性,也不讨论是否超出预期目标和课程纲要,但有一点:“学生思考了,学生提出问题了,学生感受到课堂的平等性。”这就成功了。
3.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促进学生成长
常听说这样一句话“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有错误或偏离主题,不是教学事故,而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契机。”教师不要害怕教学中出现超出自己预设的问题,即使出现了意外的问题,也不能进行扼制或搪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所用的问题都考虑全面,一旦出现问题,教师要独居慧眼,善于识别,并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把一些意见和建议综合起来,让其成为学生生成的途径。如:本人在上椭圆定义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椭圆,每次都有学生回答“鸡蛋”。这明显是一个错误的回答,但不能批评,至少学生勇于思考,回答就是一种成长;而且这是学生认知的不足造成的,毕竟椭圆是平面问题,而鸡蛋是空间问题。
三、课后反思促进生成教学的高效性和持久性
周恩来曾说过“要让我写自己的历史,我就写我的错误。”在教学反思中,我们也应该向周恩来先生学习,要在反思中呈现自己的不足,它是我们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和动力。教学反思是对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思考,从而改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成长,自我提升的过程,它应包含:课前预设是否需要改进?课堂效率如何?学生是否有所成长?教学目标是否完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