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爱军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策。方法 200例产褥期妇女, 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 分析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因素。结果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夫妻感情、怀孕原因、产后并发症及分娩方式有关(χ2=7.22、20.11、9.07、10.95, 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知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夫妻感情、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密切相关(P<0.05)。结论 夫妻感情、分娩方式及产后并发症与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给予产褥期妇女综合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产褥期妇女的负面情绪, 有利于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健康。
【關键词】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6.044
产褥期妇女俗称坐月子, 是指产妇分娩后机体、生殖器官复原的一段时间。产褥期妇女的各系统变化很大, 且需要面临角色转换, 心理较脆弱, 容易发生产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影响心理健康[1]。产褥期妇女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各不相同, 所以研究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的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探讨, 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对策, 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产褥期妇女200例, 所有妇女均心、肝、肾健全, 排除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疾病等妇女。将患者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观察组年龄22~41岁, 平均年龄(32.43±6.17)岁, 平均孕周(34.24±1.24)周, 平均体重(52.93±4.47)kg。对照组年龄21~40岁, 平均年龄(32.15±6.35)岁, 平均孕周(34.43±1.09)周, 平均体重(53.18±4.88)kg。两组妇女年龄、体重、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均征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研究对象的同意, 并与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 即观察生命体征, 积极的进行心理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治疗, 具体方法:①松弛治疗: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深呼吸, 缓解产褥期妇女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2次/d, 30 min/次, 治疗2周后改为4次/周。②音乐治疗:选择优美柔和、轻柔缓慢的音乐, 播放30 min/次, 2次/d, 治疗2周后改为4次/周。③药物治疗:对于抑郁、焦虑程度严重的妇女, 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澳大利亚艾华大药厂, 注册证号H20100054;规格:20 mg×28粒)治疗, 口服, 1次/d, 早餐后服药, 连续治疗6周[2]。
1. 3 观察指标 采用本院自拟调查问卷调查产褥期妇女的夫妻感情、怀孕原因、分娩方式及产后并发症;本次发放120份调查问卷,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单因素分析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夫妻感情、怀孕原因、产后并发症及分娩方式有关(χ2=7.22、20.11、9.07、10.95, P<0.05)。见表1。
2. 2 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因素分析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夫妻感情、分娩方式、产后并发症密切相关(P<0.05)。见表2。
3 讨论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极为脆弱, 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都会导致严重的情绪波动, 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影响产褥期妇女的产后身体恢复情况及母乳喂养质量[3]。因此, 预防并减少产褥期妇女的心理问题发生、保障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健康是妇幼保健中的一大重要工作[4]。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与夫妻感情、妊娠结局、产后并发症及分娩方式有关(P<0.05);与张亚萍等[5]的研究结果相似。夫妻感情好、计划怀孕、阴道分娩、无产后并发症的产褥期妇女心理状态更好。研究表明积极有效的心理治疗、松弛治疗、音乐治疗及药物治疗能够帮助产褥期克服心理压力, 缓解焦虑、抑郁情绪[6-10]。
综上所述, 夫妻感情、分娩方式及产后并发症与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给予产褥期妇女综合治疗, 能够有效缓解产褥期妇女的负面情绪, 有利于产褥期妇女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巩翠玉, 马洪涛, 王金明, 等. 孕期心理干预合用养血安神散对产褥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区医学杂志, 2009, 7(21):34-35.
[2] 方玉荣, 周昕. 140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3):336-337.
[3] 李向云, 董素芹, 王洁贞, 等. 产褥期妇女健康综合测评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公共卫生, 2006, 22(1):4-6.
[4] 何桂秀. 健康教育对产褥期妇女恢复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5(1):193.
[5] 张亚萍, 周麦玲, 党玮, 等. 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及治疗对策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2016(1):182-185.
[6] 曾倩, 梁志聪, 吴美芳. 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护理研究, 2015(19):2325-2328.
[7] 张颖, 赵纯. 产褥期妇女坚持盆底肌功能锻炼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14):158-160.
[8] 田淑娟. 影响产褥期妇女心理健康因素的分析及护理对策.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1):102-103.
[9] 黄莉莎. 产后妇女的心理健康探析. 科技视界, 2013(23):178.
[10] 白薇. 健康教育对产褥期妇女恢复和生活质量效果体会. 中外医疗, 2012, 31(20):143.
[收稿日期:2017-06-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