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
摘 要:针对在社交方面有问题的幼儿,作为教师必须及时给予适当关注和引导。文章通过对某幼儿进行观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社交退缩;社会性;儿童;案例;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0;B84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30-0028-01
一、案例介绍
小X,女孩,5岁,是去年10月份转园过来的孩子。在一段时间相处中,教师觉得她有些特别,便对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发现她有如下现象。第一,安静、听话。上课的时候,教师教小朋友唱歌,她只是安静地在一旁听。当教师提问到她的时候,她只是摇摇头,也不说话,也不参与和小朋友的互动。不管教师讲什么样的内容,她都只是安静地听,从未表达自己的意愿。第二,不主动与其他小朋友游戏。休息时间到了,其他孩子叽叽喳喳,玩得不亦乐乎,小X总是会坐在自己的小凳子上,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一个地方出神。同时,小X从来没有主动邀请过任何一个小朋友玩耍。第三,被动,一直等到教师发出各种指令。吃饭的时候,小X总是安静地坐在凳子上,等着教师提醒“该取餐了”。她吃饭很慢,每次都得吃到最后,吃完了也只是坐在凳子上,东瞅瞅、西看看,只要教师不跟她说收餐具,她会一直坐着直到教师提醒。
二、 案例原因分析
(1)个性因素。基于对小X在家和幼儿园表现的了解,可推测出小X偏黏液质和抑郁质混合的气质类型,该气质类型幼儿本身性格表现为安静、安稳、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等。
(2)家庭因素。一是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依恋一般定义为婴儿与其照顾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而依恋又分为安全型依恋与不安全型依恋。教师通过与小X父母的沟通后得知:小X父母是双职工,工作很忙,在小X很小的时候因为工作繁忙也没有给小X足够的关爱和陪伴,一直都是小X的奶奶在带她,因而小X没有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二是家庭教养方式。教师还得知小X的母亲对小X要求很严格,制定了很多必须遵守的规则。比如吃饭的时候,小X不小心把汤洒了,她也会很生气地批评小X。除了上幼儿园,小X的母亲还给小X报了绘画、钢琴等辅导班。因为工作繁忙,小X的母亲很少对小X进行爱抚,也不怎么带小X去一些公共场所。由此可以推断出,小X的父母对小X的养育过于严苛,很少去考虑小X自己內心的想法。家庭关系不够和谐、温暖和融洽,导致了小X更加敏感和退缩。
(3)幼儿园因素。一是缺乏玩伴。本园的班级都是混龄班,小X所在的班有25个孩子,和小X同龄的只有6个,且3个为男孩,性格都是活泼好动型的。在日常的交往中,基本上幼儿都有了固定的玩伴。因为小X平常不主动参与小朋友的游戏,逐渐地其他幼儿也不再主动向她发出邀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二是教师关注不够,过于严厉。在小X的班里,因为孩子多,且年龄不一,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教师的精力有限,很多情况下教师不能给予小X足够的关注。三是与幼儿园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因为小X是转园过来的,加之小X本身是安静内向的孩子,她的入园分离焦虑可能会表现得更明显,对环境的适应性也相对偏低。而在小X入园时,父母由于工作繁忙,事先并没有与小X进行沟通就带她转园,造成了她内心的一些焦虑。
三、问题对策
(1)家庭方面。一是为幼儿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民主、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并能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因此,对于小X,父母应该多多关心,给她足够的安全感。就算是有矛盾,也要尽量在小X面前不表现出来。二是多带幼儿去一些公共场所。在以后的生活中,父母可以多带小X去一些公共场所,如一起去超市购物、一起去公园、一起去小朋友家做客等。当小X知道外界的环境是友善的,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难以接近时,她就敢于迈出自己的脚步去接触陌生环境了。三是鼓励幼儿多与同伴交往,多交朋友。小X的父母可鼓励她多跟班里的小朋友玩,也可以教给她一些和小朋友沟通交流的方法。四是小X的父母可以多给她讲一些关于“勇敢”的故事,利用情境带入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她。
(2)幼儿园方面。一是教师对幼儿要有耐心,能包容幼儿。幼儿年龄小、自制力低,很容易犯一些低级错误,尤其是安静听话却被动的小X。因此,教师应该多给她一些关怀,多包容她。二是教师要多给幼儿一些鼓励和赞美。对于小X日常完成的一些小事,教师可以多对其进行鼓励和赞美。比如绘画课上,对于小X的画作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表扬,这样可以逐步拉近师生的关系,减轻小X紧张焦虑的情绪。三是利用“同伴介入法”,给其找一个同伴。教师可以给小X找一个性格相似的同伴,在生活和学习中多带动她。比如吃完饭的时候,可以让同伴告诉她该收餐具了,等等。久而久之,有了同伴的邀请和带动,小X感受到小伙伴的热情,就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参考文献:
[1]董会芹.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与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娜,张福娟,叶平枝.社会退缩幼儿与教师互动特征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1).
[3]孙贺群,王小英.社会退缩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11(01).
[4]史悦,刘俊升.不同类型社会退缩儿童人际冲突应对策略的差异:个体为中心的分析[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