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海堂 田文良 秦建国 那日苏
摘 要 “卓越计划”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项目,也是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大国家戰略。遵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为促进我国工程教育高速发展,使我国工程教育迈向更高台阶,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设立此计划。研究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具体培养要素,有利于完善卓越计划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卓越计划 工程教育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9.030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Plan"
CEN Haitang, TIAN Wenliang, QIN Jianguo, NA Risu
(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Inner Mongolia 010051)
Abstract "Excellent plan" is a major project in China'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also a major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in chin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and the "national long-term talent development plan (2010-2020)" of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to promot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China to a higher level,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jointly set up the plan. Studying the specific training factors such as curriculum set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graduation design guidanc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xcellent plan will help to perfect the training mode of excellent plan, deepen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words excellent plan;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不稳定因素增多,重要的是科学技术更新换代速度超乎想象,为积极支持响应国务院《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强国,关键是人才。以“卓越计划”为契机,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工科院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本文重点研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毕业设计指导等具体培养要素,寻求适合自治区工程教育改革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方法,为培养一大批工程领域的卓越工程师积累更多的经验。
1重视跨学科课程设置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综合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提高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高等教育机构必须进行适当的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的,体现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课程设置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整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跨学科课程设置,即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组织课程时,使课程横向延伸,在空间上产生相互关联性。具体来说,跨学科课程组织方式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学校可以适当地设置不必与主修专业或必修课有关的辅修课,各学校可以根据各二级学院自身特点有选择的开设一些辅修课程,比如偏文科类专业可以增设一定量的理科课程,偏理科类专业可以尝试开设一定量的文科类课程。
其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参加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习,如果学生时间充裕,学生平均学分达到一定要求,该学生可以学习本专业的同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加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学习。
再次,在主修专业或必修专业课中,开设相关课程融合课程或广域课程,既能促进教师知识更新又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些课程更深更广地了解本专业及其与之产生联系的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影响。
2 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情况,以学生需要和兴趣为出发点,提升学生学习热情,彰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它代表了一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改变以往的一种以老师为主体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里强调了在课堂中学生应该作为整个过程的主体,老师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在老师的辅导与指引下,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性的学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学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根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主要实施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endprint
2.1 改变教师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国内大部分大学现行的教师评价机制,职称评定都与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直接挂钩,而将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质量放到了一个不太重要的位置。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了许多大学教师几乎将全部的精力放在了科研与论文创作上,从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也直接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改变教师评价机制即将教师个人各方面能力综合协调起来,将教师教学质量、教学能力、科研成果放在一个同等位置上,并不单向侧重哪一个方面。除此之外将学生作为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的评估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亲身体验者,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与课程实施最有发言权。提高学生在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的影响力对于教学质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2 重视本科生参与科研
实施参与科研项目,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作用丝毫不逊色于传统的纯理论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部分学校可以尝试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国外许多大学的经验表明:让本科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锻炼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国内高校也可以借鉴此类做法,相信对学生全面发展会有所帮助。
2.3 增加第二课堂课程
第二课堂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通信技术被运用于教学。从所周知,工科类专业实践性要求较强,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模式,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在不影响企业生产计划的前提下,建立学生课堂与企业实地生产相联系,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第二课堂拥有十分广阔的空间范围,其场地可以说是多样化:可以在教室、操场、学校,也可以在企业、社会、工厂等等。
2.4 开展探究性教学
目前,国内大学课堂上,还普遍存在着“满堂灌”“一言堂”现象。在课堂上老师从始至终都是一個人在机械性的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则是被动的接收来自老师的讲授,很少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质疑。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应有的交流与互动,学生之间则是缺少必要的讨论与合作。此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开展探究性的教学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开设研讨课、基于问题的教学等方式,要求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应有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产生必要的讨论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3健全毕业设计指导规范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检查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熟练掌握情况,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以将自己四年来所学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际,提高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毕业设计指导制度将有利于学生更贴近于生产实践,更充分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3.1 选题形式创新
当前,国内很多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陈旧,选题缺乏新意,脱离生产实践。学校仅仅是为了完成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任务。这种类型的做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为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体现高校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学生毕业设计必须充分联系生产实践问题,从实际出发。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将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找寻创新性的选题,并且尽量选择一些贴合生产一线的工程实际问题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课题。
3.2 指导形式创新
学生虽然是毕业设计的主体,但是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却与指导老师密切相关。现在大多数学校里面教师理论功底扎实,然而在生产实践方面却有所欠缺,考虑到此种情况,学校可以考虑学生毕业设计采用双导师制,即采用校内导师加校外导师的方式,这样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既有理论保障又能贴合生产实际,使学生毕业论文做到观点正确,方法科学,内容有价值,保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努力建设符合现代世界发展的高水平、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广泛实施“卓越计划”,还要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不断强化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造就真正适应社会的创新型人才和综合性人才。
论文来自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机械学院教改项目
参考文献
[1] 索清辉.高等教育跨学科复合课程设置实证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3.9.
[2] 别敦荣,齐恬雨.国外一流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动向.中国高教研究,2016.7.
[3] 时彦.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经验与理念.教育教学论坛,2014.2.
[4] 杜彦斌.以产品协同创新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本科毕业设计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4.5.
[5] 孙毅,刘雄飞,邓改革.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工程的实践性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6.11.
[6] 何莉,朱衍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职业院校工程教育的思考.开封大学学报,20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