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词吟诵进行到底

2017-11-07 10:17吴菊花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仄声仄仄平仄

吴菊花

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古诗文,尤其是唐诗宋词的阅读、记诵、赏析、体悟的热情越来越高涨,而对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古诗文,如何更好地创设古诗文的学习氛围,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课题。

吟诵是传统的诵读诗文的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诗歌来源于劳动,文字诞生之前,诗歌的传唱就已经出现。赵元任在《赵元任诗歌选集》中就曾经指出:“诗歌不分化的时候,诗也是吟,歌也是吟。”

因为吟诵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前千百年来唯一的古代诵读方式,古人的一切文学活动都离不开吟诵:诗文创作需要吟诵;诗文学习需要吟诵;诗文鉴赏需要吟诵。古代诗文一直就比较讲究平仄,要合辙押韵,平仄的交替,声音的起伏,其实也是追求一种音乐的美感。当然,古人吟诵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寻求情感上的宣泄,尤其是在诗文创作方面,人们情绪激昂的时候,声音高亢;诗文所选用的韵脚基本上是声音洪亮,开口较大的音。而情绪低落的时候,声音低微,诗文所选用的韵脚基本上就是较为柔和、细微、开口较小的音节。这些差别,也只有用吟诵的方法才能更细致精准地宣泄和表现出来。然而这一切,靠现代的朗诵技巧是无法完美地呈现的。

所以,古诗文吟诵的传承刻不容缓,而这样的任务,作为老师的我们,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责无旁贷。那么,如何在实际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吟诵教学呢?首先我们要了解吟诵的基本规则。

规则之一:依字行腔

简单来说,吟诵就是拉长调,将每一个音节读饱满,这就是所谓的“依字行腔”。这当中的“字”指的是字的“声调”,而非字的“外形”“意思”等。中国汉族语言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声调决定字的意思。同一个声母和韵母发音,因为声调不同,字的意思就发生变化。例如“八”“拔”“把”“罢”四个字,拼音都为“ba”,声母和韵母完全相同,但字的声调不同,就是四个意思。若把它们的声调读错,字的意思就会发生改变。吟诵中的“吟”,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唱”出旋律,但必须要和“说话”接近,才能令人听清楚具体内容。怎样做到“唱”能像“说”一样清楚呢?那就要使“唱”也遵循“说”的原则,要有“声调”的感觉,这样人们才能听清楚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声调发音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处理,就形成了“语言型唱腔”,这是吟诵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规则之一。

根据音调的高低起伏,对诗词进行旋律感的处理,这与我们日常所听过的一些古诗文填曲的流行歌曲有着本质的区别。例如人们所熟悉的歌曲《春晓》中,在“处处闻啼鸟”的音高处理中就出现了“倒字”现象。“闻”本应该是二声,演唱中处理为四声,这是吟诵当中的大忌。再例如我们熟悉的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被改成流行歌曲后,“明月几时有”一句基本都是按照依字行腔的方式编写乐谱的,但是到了下一句“把酒问青天”一句,就出现“倒字”了,成了“把酒吻晴天”,“又恐琼楼玉宇”一句,“琼”“楼”两字都变成一声,音调的变化,导致句意的转换,此种谱曲的结果就会令人听不清作者要表达的原意。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处理好“依字行腔”?我所教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聪明活泼而又不失沉稳,我利用他们的特点,逐步培养他们的吟诵兴趣。首先,我示范用吟诵的方法将某一个学生的姓名念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如此的念法很新颖,很别致。然后,我让学生逐一将自己的姓名通过简单吟诵的方法读出来,个别出现了小问题,我也会在用吟诵的方法将他们纠正过来,结果学生们兴致满满,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慢慢地,学生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完成了“依字行腔”的学与练。

规则之二:平长仄短

“平长仄短”是吟诵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所谓“平长仄短”就是在吟诵中遇到平声,发声就要延长,遇到仄声时,声音要稍微短一些。做到“平长仄短”的前提是对所有的汉字能够区分它是为平声还是仄声。中国汉语一般有四个声调,现代汉语中分别为一到四声,而古代汉语中则分别是:平声(又分别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基本归为平声,第三声一般归为上声,第四声一般归为去声,而上声和去声在古代都为仄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拼音中已经消失,我国南方地区的地方方言中则保留了其发声方法:气息急促、尾音吞入,故称为“入声字”。在古代,入声字也归为仄声。以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例,十个字音调分别为“四四二一三,一二四三二”,他们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规律正好符合格律诗的要求。依“平长仄短”的要求,“海内、己、若、比”等词读得短一些,“存、知、天涯、邻”就要读得悠长一些。

当然,在吟诵过程中,我们一般地也并不是每个字都完全按照平长仄短的方式吟唱,但诗歌吟诵时,每一个节奏点确是要严格按照“平长仄短”的方法,节奏点分别在二、四、六的字节上,这也完全符合诗词格律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还是以前文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例,平仄必须要分明的是处于节奏点的“内、知、涯、比”四字。吟诵时对这些字的处理要尽量明显一些,夸张一些。

规则之三:入促韵长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普通话当中已经不能找到入声字的痕迹了,我们作为教师也难以快速正确地识别入声字,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只能借助工具书查找辨别入声字。

在吟诵课堂中,为了减少难度,我对教学需要展示的诗词中的入声字事先做了标注,关于平仄的区分难度系数降低不少,另外,所选用的诗词篇幅尽量短小,而且是大家广为熟知的。例如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平仄规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吟诵节奏点分别在“眠、觉、处、啼、来、雨、落、多”八个字上面,入声字分别为“不、觉、夜、知”四个字。在吟诵时遇到这些入声字就必须读得尽量短促些,也就是所谓的“一发即收”。

所谓的“韵长”就是句尾出现的每一个韵字都必须要回环延长,根据诗词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加入一些自己的音乐处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韵味”吧。《春晓》中押ao韵,那么“晓、鸟、少”三个字,虽然属于仄声,但是,他们又是韵脚,按照“入促韵长”的规则,在吟诵这些字时声音尽量拖长,造成一种悠长回环的感觉。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课堂的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反复的示范、反复的吟唱,整个一节课恍惚间成了一节音乐课,不过这样的“音乐课”应该算是一种“音乐创作课”。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也能够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使他们的文学艺术素养得到一次提升。

为了让国学吟诵课能够持续地开展下去,我也作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设想和尝试。

首先,在日常的古诗文教学中一定要适时地加入吟诵方法,这不光是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普遍的要求。所以,我对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出现的所有古诗词(共92首)进行整合分析,并对其中的七八年级的所有古詩词(共66首)做了吟诵录音,虽然耗时较长,但也算是对自己耐力的一次磨炼,同时这些录音也可以成为我今后备课的一个素材。相信在长期的吟诵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继承并掌握这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希望他们中的某些人能够为今后的文化传承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另外,我还在一些学业不太繁重的时期(开学初或期中考试结束后)加入一些国学讲坛,这学期,我的开讲课题是《诗词人生》。到目前为止,我完成了《旷世奇才苏子瞻》《绝世词帝李煜》《一代词女李清照》三个课题。对于李白、柳永、秦观、纳兰性德等诗词大家的文字、音视频等资料都在陆续整理中。当然,在此类课堂中,我尽量将这些诗词大家的作品以吟诵的方法呈现给学生,通过吟诵和讲解,配合一些历史资料和图片,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去理解诗词,了解历史的真相,更深入地走进这些诗人的世界,感受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

有时,我还利用细碎的时间让他们感受《诗经》和《汉乐府》中的经典篇目的吟诵魅力。例如《上邪》《蒹葭》《木瓜》《黍离》等篇目的吟诵,本班学生已掌握得较为精当。

吟诵的教学课堂离我们现代课堂的距离相当遥远,我目前做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尝试,希望通过我和我的同仁们的不懈努力,再现吟诵的美丽容颜。endprint

猜你喜欢
仄声仄仄平仄
吟出古诗之美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