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燕
阅读是接受信息,认知世界,拓展思维,获得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学生想要在文学素养上有所提高,阅读是最佳方法。因此各学校都在大力提倡,卖力宣传,营造氛围,但现实情况如何呢?只能说:中学生阅读,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前的中学生阅读现状存在不少的问题,现整理如下。
一、阅读认知的差异
1.观念狭隘。长年推行的应试教育让很多家长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要买也只买辅导书、作文书这些实用的,而优秀名著、科幻读物、民间传说只是闲书罢了,看多了既耽误时间,也影响学习。
2.观念偏颇。课外书是闲书,对学习没有“益处”,看过一遍完成任务就行。而且许多学生认为读过就行,读时囫囵吞枣,走马观花。部分家长甚至认为这是学校推销书,有这个钱还不如买点吃的喝的。
二、阅读书目的难择
浩瀚文海,书数不胜数,但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中学生阅读。当前的书籍也充斥着大量低质量、低水平的作品,这些书不但不能给阅读带来好处,还会起反作用,使学生移性情,坏审美。
学生的阅历浅,辨别能力弱,就需要老师家长帮助选择。而要挑出适合学生的作品,首先需要老师有极高的鉴赏水平,先阅读书籍再大浪淘沙,而很多老师课业负担重,自己都没有看书的心情、兴趣,遑论来为学生费心甄别。
三、阅读时间的限制
阅读时间的无法保证是阅读不能很好推进的一大原因。很多学生除了学校中拿出的规定阅读时间,其他时间大多花在课后作业、玩耍上,学生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不多。不少家长也拿不出时间来监督支持,而且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可消耗时间的诱惑太多,电视、电影、游戏等立体视听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阅读时间缩水。
四、阅读环境的差距
1.城市中,有图书馆、城市书屋等,家长相对重视阅读,阅读环境良好。而在农村,良好的阅读氛围难以形成。在很多学生家中,家长们要么工作忙碌,回家已经很晚,孩子早就睡了,连交流都很少,更别谈学业的监督;要么家长身在他乡,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不回来,孩子靠年长者照应;要么家长自身水平有限,读书少,心有余而力不足。当然也有忙着打麻将,孩子全靠散养的。能重视孩子需求,并付诸实践的极少。
2.学校当中,更重视考试成绩、当前排名,数理化密集训练容易提分,而语文阅读非一朝一夕之功,耗时长久且不一定有效果,常常被忽视舍弃。
3.读书无用还在一些家长口中流出。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兴起,让学生没有静下心来的条件;视听媒体的广为传播,使学生不愿用脑去想象。
五、阅读效果的不佳
许多学生读起书来囫囵吞枣,浮光掠影一番就算是读过了。即使是安排学生做摘录笔记,学生也不过是照抄几个好词好句罢了,算不上真正的阅读,连泛读怕都谈不上,何谈精读、细读、品读,更说不上运用,依葫芦画瓢尚且做得勉强,于是理解力跟不上,阅读时文时,弄不清作者的本意也就成了常态。
那我们就这样任由阅读衰败吗?任由中学生成长为无阅读的一代?爱不容易,即便不容易也要去做,但这就需要我们研究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变现状。
一、改变认知,加强阅读兴趣
1.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结合作品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后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书的渴望,形成要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2.召开家长会,请领导专家来校指导,号召家长配合学校,并印发倡议书,通过家访、家校联系本、家校通等工具手段,提高阅读认知。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是兴趣。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拥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使他们的内心深处对课外的阅读产生主动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课堂上,老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能激发兴趣的故事,讲得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用生动的情节把孩子们带入一个个或趣味,或奇异,或惊险,或感动,或悬念百出的故事世界里。让学生听得兴趣盎然,接着不讲出结局,向学生推荐这部作品。让他们在享受情节所带来的奇妙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主动去进行阅读。
2.畅谈自身阅读感受,帮助激发兴趣。教师可以自己讲也可以组织学生讲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在班级当中展开《水浒传》的交流会,学生自己设置题目,互相问答。
二、确定书目,提高水平
阅读最好是读经典名著,名著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早就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不是一般作品所能替代的。多多读名著可以使人变得才思敏捷,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鉴赏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写作模仿的范本,减少学生写作文的难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将作文写得生动形象。
因此書目的挑选要具有这些性质。
1.要有一定趣味性。这既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趣味,也能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2.要语言生动形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鉴赏水平,语言生动形象的作品才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3.要有时代性。有些文学名著并不是不好,只是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不易被学生接受。选择的名著,从内容上来说要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思想感情上说,要顺应时代的精神,贴近学生们的生活。
4.要有针对性。各个学生的思想状况、兴趣爱好、阅读水平差异是比较大的,家长和教师要根据其情况,适当“投其所好”,选择合适的名著。多与学生开展阅读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偏爱读哪种类型的书,偏爱读哪位作家的书,偏爱读哪些主题的书,从而选择学生需要的名著,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阅读的兴趣,又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endprint
5.具有思想性。名著思想深邃,感情饱满炽热,具有强烈的震撼力与感染力。名著里的艺术形象、艺术手段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思想感情,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读些磨脑子的书,才能敛下浮躁,静下心神。
三、保证时间,静心阅读
教师在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名著后,应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时间。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完成相关任务后,也可翻阅名著,或者还可以每周拿出一二节课,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及针对性指导。
四、创设环境,减少差距
在学校里,设置读书亭、读书室、读书长廊,在校园里挂上名言名句,让学生置身于书香之中。班级中的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图书。教师还可动员学生把图书暂时存放在班级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
设立阅读课,检查阅读情况。一些学生看书任务无父母家人监督,回家后就等于没有任务,这时应指导帮助家长们为孩子营造优良的阅读环境,购买经典的、多样的书籍,强制要求每天读书20分钟以上。教师可将阅读的软性任务变成为书面的硬性作业,那就是写读书笔记。教师规定书籍,规定字数后,要求不限角度,隔天一交,老师批改,课堂交流评论。并将阅读笔记复印出来,给大家欣赏;对敷衍了事的,安排再读再写,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许多学生就将这视为习惯,不再当作任务了。
五、讲究方法,增强效果
阅读不能是浮光掠影,要想做到读有所获,必先注重方法。下面就来介绍几种。
1.精读法
精读法,就是一种将作品中的精彩情节或喜欢的人物等,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读中想,想中读,逐渐提高读书效率。
2.摘抄批注法
这种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對写得精彩的人物形象、精彩场面等进行摘抄,并对一些精彩的情节划记号,撰写评语批注,这样的“手脑并用”,阅读才能更有实效性,也才能更有收获。
3.选读法
有些作品也没有必要字斟句酌,追根究底,把作品一字一句全部读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这时可采用选读法,选择有价值、有意义的片段进行阅读。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们读到更多的书,了解更多自己喜爱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还可提高孩子们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更可以培养学生的挑选能力。
4.评价法
阅读了名著后要进行评价,而评述法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做法是写一篇读后感,这种方法虽然能够使学生读写结合,但往往千篇一律。我觉得可以采用课堂交流评价的形式,让学生畅谈自己最喜欢的文学人物,讲述自己最喜爱的故事情节,描绘自己最欣赏的氛围营造,从这些角度对作品进行评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