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经典,提升文风

2017-11-07 01:17叶朗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风写文章人生

叶朗

我想围绕文风,谈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需要提倡什么样的文风;第二,如何提升我们的文风。

文风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表达和修辞的问题,它涉及人的思想、学识和情趣,涉及人的思想的深度和广度,涉及人的精神境界。中国古人常说“文如其人”,意思是一个人所写的文字能够真实地反映这个人的人品和精神面貌。清楚的文字反映的是一个思想清晰的人,含混的文字反映的是一个思想混乱的人,所以,一个人的文风的问题,也是这个人的文化品格和人生境界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文”是一种形式,是用来为某些内容服务的。我不太赞同这种把形式和内容割裂的观点。思想必定要在某种形式当中才能出现,没有一种可以脱离了形式的思想。孔子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了皮毛上的花纹,虎、豹就无法和狗、羊区分开了。这里面有很深刻的思想,说明人的生活离不开形式的因素。我想到这么几点:第一,好的“文”可以帮助读者的思想变得深刻和全面。柳宗元有一篇《敌戒》,开宗明义就说:“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 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接下来层层加以论证。这篇文章通篇不到二百字,从头到尾都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体现着中国思想的深度。第二,人的思想和经验要有“文”才能传达出去,才能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文”这种形式不是个人的,是全社會的文化积累的结果。一个人学习掌握“文”的过程,就是他的思想、经验、情感逐渐变得清晰,逐渐进入社会文化,以至进入全人类的文明积累的过程。第三, “文”照亮了人的人生意义,让整个人生变得丰富和有情趣。孔子对“君子”的描述就是“文质彬彬”。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那种既有明晰的思想又有高雅的情趣的人。孔子还讲过,“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一个人还要能够通过“文”来跟其他人交往,这种交往是和平的、富有意义的,不是紧张的、功利的。

照我的看法,理想的文章有一种好的文风,就是简洁、干净、明白、通畅、有思想、有学养、有情趣。五四以来,有许多前辈学者的文章最能体现这种文风,比如胡适、冯友兰、闻一多、朱自清、朱光潜等等,与这些人的文章不同,当下某些人的文章却在传播一种不好的文风,就是装腔作势、义瘠辞肥、自吹自擂、存心卖弄、艰深晦涩、空洞无物,以及武断、骄横、偏狭、刻薄、油滑、谩骂等等。这使我们感到,文风问题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我们许多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而且不重视写文章。文章写得简洁干净、明白通畅,这是写文章的低端要求,同时也是写文章的高端要求。现在很多学生不是这样,本来几句话的意思,他可以写上好几页。在今天的文化界、学术界有些人还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文章写得让人看不懂。文章中堆砌着从外国搬来的名词,故弄玄虚,以让人看不懂为荣,以让人看不懂为深刻,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流行病。我曾经对有的学生说:“你说你的文章深刻吧,但是康德、黑格尔也深刻,我还能读得懂,你的文章我真的看不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就这个问题请教过朱光潜先生,我说现在有些人写的文章我真的看不懂。朱先生当时笑了笑说:“很简单,就是他自己没有想清楚,自己想清楚,怎么会说不明白!”我们的古人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批评,是“以艰深文其浅陋”。“文”就是遮掩的意思,用艰深的辞藻去遮掩学问的浅陋。实际上这是自欺欺人,浅陋是遮掩不住的,越要遮掩,越是会暴露出来。当然,大多数的学生以后可能是从事学术之外的工作,但仍然免不了要写文章,所以都需要重视和加强写文章的训练。加强写文章的训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清晰的思维、严谨的作风和活跃的创造力,这几点,在任何一个行业当中都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谈谈我对如何提升文风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要提升我们的文风,首先需要读书,尤其需要精读古今中外的人文经典作品。

精读经典,可以培养人对于“文”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高雅的趣味和鉴赏力。多读经典著作,多读大师的著作,经常接触经典,经常聆听大师,可以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的趣味提上去。一个人如果老读三四流的著作,就会被那些著作把自己框住,自己的情趣、格调、眼光、追求等等也会慢慢降低,这也是一种熏陶。大家都读过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小说女主人公为了参加婚礼(晚会),向人借了一条项链,结果项链丢了,她得赔人家。项链很贵。为了挣钱,她去给人洗衣服,什么活都干。她的生活环境变了,接触的人也变了,人的性情也整个变了。过去很文雅的一个人变得可以站在大街上两手叉着腰大声骂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就是环境的影响,环境的熏陶。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都极大。一个人读的书也构成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它也会很深地影响一个人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

我常引用梅林在《马克思传》中的一段话。梅林说,正如马克思自己的主要著作都反映着整个时代一样,他所爱好的文学家的作品也都反映着整个的时代,如埃斯库罗斯、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塞万提斯和歌德。据拉法格说,马克思每年都要把埃斯库罗斯的原著读一遍,他始终都是古希腊作家的忠实的读者,而他恨不得把当时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的殿堂。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我们留下的伟大传统。否定经典、糟蹋经典是不能容忍的,反文化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些风气降低了我们精神的品质,让人生和社会的文化变得肤浅、空洞、粗鄙和暴戾。

这两年我还经常引用俄罗斯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的一段话。他说,他小时候,他母亲要他读《战争与和平》,并且告诉他那些段落如何写得好。这样,《战争与和平》就成为他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深度的标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办法阅读垃圾,它们给我以强烈的嫌恶感”。这是文化的熏陶。塔可夫斯基成为电影大师,同他从小的这种文化熏陶是不可分的。现在我们如果反过来,如果我们的青少年从小都是接触文化垃圾,那么他就再也不能接受经典了。

有些青年人认为,“经典”都是一些过去的作品,已经“过时”了,不如把有限的读书时间用在一些针对当代人的流行的作品上面。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我们知道,在多数情况下,文章会有时代局限。很多文章经过历史的风吹日晒,不再吸引人了,不再激动人了。但是有的文章却经得住时间的风吹日晒,它们有一种超时代的价值、超历史的美,这就是经典。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说过:“两千多年前在雅典和罗马让人喜爱的同一个荷马,在巴黎和伦敦仍然让人钦佩。气候、政治、宗教和语言的所有变化,并不能遮蔽他的光辉。”今天,我们中国人也逐渐了解了西方的文明,也一样欣赏荷马、莎士比亚,同时,西方人也逐渐开始欣赏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的智慧。它们为什么能够超越时代呢? 因为人类生活中有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人类针对这些问题也有一些基本的思考方向,另外,这些思考在用作品表达出来的时候,也有一些基本的表达规范。凡是能够对这些基本的问题、思考和表达有所贡献的,都可以说是“经典”的,是各个时代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阅读这些经典著作,就是为了吸收人类的最高智慧,使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使自己更快地成熟起来。多读经典著作,经常接触经典,还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可以有意识地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去追求更高、更深、更远的东西。快餐文化、流行艺术不可能起到这种作用。endprint

经典之所以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它们的内涵十分丰富,能够跟每一个时代的问题形成呼应。我举一个例子,就是《论语》。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一位思想家、文学家不受《论语》这本书的影响。不把这本书读懂、读通、读透,就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由于《论语》和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有着血肉联系,由于历代思想家对《论语》进行了无数的阐释和发挥,所以《论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大大超出了这本书原初的内涵。读《论语》,你会感受到在你的心中流过的是一条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长河。《论语》中当然有许多话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东西,但是有许多话今天读起来仍然很有味道。我们随便翻开其中的一章,请看这些话:“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在这些通畅易晓的话里,不是包含了很深的人生智慧吗?所以,真正有意义的创新,一定要回归到那些人类永恒的问题、一以贯之的思想和成熟典雅的艺术表达当中去,从中吸取养料,如果无视和抛弃这些宝贵的财富,完全另起一套,一定是行不通的。

阅读经典的最好的方式是精读。精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熟读玩味”,也就是放慢速度,反复咀嚼,读懂,读通,读透。读懂,就是要弄清楚书中的每句话的意思,这有时也不容易。读通,就是要融会贯通,把握它的内在意蕴。读透,就是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吸收到自己的头脑中来。一个人要提高文化修养,打下做人、做事的根底,必须精读几本书。

读经典著作不能太性急,不能贪多求快。熊十力先生曾经说,过去一些名人传记往往称美这个人“一目十行”,其实这种人在当时不过是一个名士,很少能成就大的学问。所以读经典著作不能求快。相反,要静下心来读,要放慢速度,要充分消化,把书中有价值的东西充分地吸收到你自己的头脑中来。像康德、黑格尔这样一些经典作家的著作,如果你一年能精读两本,我想就是很大的成绩。如果坚持下去,10 年你就可以精读20 本,20 年你就可以精读40 本,那就了不起了,你就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了,人人都要对你刮目相看了。

去年,我编选出版了一本《文章选读》,就是为了从写文章的角度给青年人推荐一些经典和一些好文章,提倡一种好的文风。除了中国古代的经典,我着重强调20 世纪的经典作品,也包括一些西方的作品,以便与我们这个时代产生呼应。

就学术著作来说,我推荐了闻一多、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你看闻一多的文章,那么有深度,又那么有情趣,笔墨歌舞,异彩纷呈。你看朱自清的文章,那么有学养,又写得那么明白通畅,如天际白云,舒卷自如。对照一下我们现在有些人写学术论文,喜欢皱着眉头,板着脸孔,文字死气沉沉,读者昏昏欲睡。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把自己的目光转向闻一多、朱自清这些前辈学者,要向他们学习。

我也推荐冯友兰先生的文章。冯先生善于对讨论的问题一层一层地分析,细密而不繁琐,清晰而不空疏。朱自清先生当年就提倡大学生和高中生读冯先生的文章。朱自清先生指出,冯先生的《新世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含义“逐層演绎”“精彻圆通”“极见分析的功夫”。所以他认为,“高中二三年级和大学生即使只为学习写作,也该细读本书”。

在艺术和审美方面,我推荐了《傅雷家书》。这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难得的好书。我愿每一位中学生和每一位大学生都仔细读一读这本书。读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懂得什么是爱,懂得什么是艺术,懂得一个真正有文化、有教养的人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冯友兰先生经常说,中国哲学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人生境界的学说。世界是同样的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并不相同。每个人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构成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称之为“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就人的心理状态来说又称之为“胸襟”,表现出来的举止态度,就称之为“气象”。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傅雷的胸襟,傅雷的气象,傅雷的境界,博大、开阔、善良、温厚、光明、纯净、恢恢然、广广然、昭昭然、荡荡然,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润。和那种武断、骄横、褊狭、刻薄的所谓“名人风度”真有天壤之别。

我也推荐了介绍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两篇文章。论莫扎特那篇指出,莫扎特的美是永远纯洁、永远平静、永远像天使般温柔的灵魂美,闪耀着圣洁的精神的光辉,论贝多芬那篇指出贝多芬启示我们放下心灵的负担,了解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我也推荐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文章。爱因斯坦的讲演和文章,总是那么简洁,又那么深刻,并且使人感到有一种来自宇宙高处、深处的神圣性,有如巴赫的管风琴系列作品发出的雄伟声音。素昧平生的人写信向他询问哲学、科学和人生,有的仅仅是希望他能“勉励自己儿子几句”或为某杂志写段“格言”。他都回信,而且字字推敲,绝不敷衍。那些回信所涉及的科学、宗教、艺术见解高屋建瓴,更重要的是爱因斯坦回信时温柔敦厚、彬彬有礼的姿态,也使我们受益无穷。

当我们去精读经典,通过经典去接近那些伟大的心灵,我们会发现人类理想中的那种人格美,会被他们的笼罩百家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高远平和的精神境界所打动。金圣叹评《水浒传》中的阮小七,说“使人对之,龌龊销尽”,又评李逵,说“令人读之,油油然有好善之心,有谦抑之心,有不欺人之心,有不自薄之心”。这就是灵魂的净化,精神境界的升华。读爱因斯坦的文章也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之中,人的灵魂可以得到净化,人的境界可以得到升华。

我希望今天的读者都能经常从经典当中得到这样的收获,从中了解什么是好的文风,什么是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并且去学会创造属于自己的有意义、有价值、有情趣的人生,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好的文风,以至于创造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面貌的经典。当然,这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不论能不能实现,我们都要有这个志向。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风写文章人生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标题
人生中的某一天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独一无二的你
司马相如,只为帝王写文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