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鹏飞
趣说印花税
蔡鹏飞
“stampduty/tax”,英语“印花税”,其中“stamp”翻译过来是“加戳、盖章”或“邮票”的意思,所以该税可名之曰“政府盖章税”或“邮票税”。前一种说法,说的是印花税的本质,后一种说法,说的是它的表象,因其票证看起来像邮票,所以称之为“邮票税”亦无不可。
荷兰是印花税的始作俑者。1624年,荷兰发生了财政危机,要渡过危机当然是收税,但又怕人民反对,执政者摩里斯便和大臣们一起想办法。但“食肉者鄙”,大家把眉头皱来皱去,商议了N天,硬是想不出个两全其美的妙法。没办法,就公开招标,谋求敛财之妙策。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个家伙就献上了“政府盖章税”的良策。他观察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契约、借贷凭证之类的单据很多,一旦征税,税源将很大。另外他还察觉到,人们总是觉得,凭证单据上有个政府盖的印章,心里就稳当了,不再七上八下。怎么才能得到政府盖章?花钱买呗!这钱,就是“政府盖章税”。因为心理上的安全需求,民众对此应该不会反感的。实施之后,果如此人所料。大家都觉得,花了少少的一点钱,买到了心里的安稳,值得!而荷兰政府呢,虽然每份单据上收取的都是“少少的一点钱”,但数量巨大,集腋成裘,税收总量就大了。如此,大家都对“政府盖章税”表示满意。
有了这么好的聚敛妙法,各国自然纷纷效仿,制定相应的“印花税法”,规定征税的范围与税率,根据税率印制不同面值的税票。丹麦在1660年、法国在1665年、部分北美地区在1671年、奥地利在1686年、英国在1694年先后开征印花税。它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世界上普遍采用的一个税种。到了1854年,奥地利印制了形如邮票一样的税票。印花税至此就完全成型了。
印花税,这个从千万个应征者设计的方案中精选出来的“杰作”,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口中税负轻微、税源畅旺、手续简便、成本低廉的“良税”之榜样。英国哥尔柏的名句是:“税收这种技术,就是拔最多的鹅毛,听最少的鹅叫。”印花税就是具有“听最少鹅叫”特点的税种。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很明显的“劣税”,“听最少鹅叫”不等于该税合理,只是合情而已。从大的方面说,印花税是政府以机巧之心、利用国民的心理弱点给自己敛财的一个招数,可以说有点欺骗的意味,从而缺乏一种天然合法性。后面各国纷纷收取印花税,显然是政府贪婪的表现。
如果说1624年的荷兰政府是因为财政危机,不得不如此,那么其他国家政府呢?他们也都发生了财政危机吗?就算都发生了财政危机,那么危机解除后为什么还要征收印花税呢?把权宜之策常规化,除了贪婪还能说什么呢?这和政府为纳税人服务的职能背道而驰(当然那时候的西方也都没发展出这种思想,只要能骗过民众为政府敛财,傻子才不干
10月18日,武汉市江岸区地税局纳税服务科和大智税务所的同志一起收看党的十九大开幕会盛况,聆听习总书记的报告。大家表示要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学做结合,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
(图/文:廖小英)哩),客观上对社会的发展也毫无好处,英国人很早就给印花税起了个别名,云“知识税”,阻碍知识的传播,能是好东西吗?
从具体操作层面讲,印花税的问题也很大:其一是不以纳税人负担能力为标准;其二是一物流通次数愈多,税负愈重,易造成重复课税;其三是如果课税物品中,必需品多于奢侈品,则贫者税负重于富者,完全没有公允可言等等。事实也证实了印花税窒阻社会经济发展的弊病。
到了上一世纪末叶,美国、德国、法国、瑞典、芬兰等西方各国纷纷废止印花税,东方的日本、新加坡也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废止了印花税,中国及其香港、台湾等地区,也在征收印花税的措施方面不断退让。如此看来,印花税的前途并不光明,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它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成为历史的一声叹息、一段回忆。
把“stampduty/tax”叫成“印花税”,是中国人的发明。光绪十五年(1889),总理海军事务大臣奕劻奏请清政府开办用某种图案表示完税的税收制度。这可能就是把“stampduty/tax”称之为“印花税”的缘故,很皮相。奕劻的奏章没有被准许。其后,1896年和1899年,陈壁、伍廷芳分别再次提出征收印花税。
到1903年,清政府才下决心正式办理,但立即遭到各省反对,旋即放弃。1907年,奕劻因禁止鸦片,又请清政府开办“印花税”税收业务,并草拟了《印花税规则》及《办事章税》,于是清政府再次推出“印花税”,决定先由直隶试办,还先后在日本与美国印制了印花税税票,在英国印海关专用税票,但仍然遭到商民反对。拖到1911年,清朝呜呼哀哉,清政府的“印花税”征收大业中道崩殂,再也没机会实现了。
1913年,北洋政府开始征收印花税,初时利用清代所存的印花税票加盖“中华民国”字样后暂用,不久专印长城图印花。从1913年至1949年底,除了“中华民国”印制发行的印花税票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革命根据地、解放区也印制了多种印花税票。
解放后征收印花税,也是“废物利用”,用旧政府所存印花税票加盖后使用,随后专门设计印制五星红旗与地球图的印花(收藏界曰“旗球图”),后来还有“机器图”和“鸽球图”印花税票。1958年取消印花税,并入工商统一税,中止了印花税票的印制。直到30年后的1988年,又恢复征收印花税,发行了新中国第三套印花税票“建设图”,后来又印制发行了两套印花税票。
印花税在中国历史不长,花样不多,但用途广泛,比如把印花税票当邮票用(看来,英语“stampduty(tax)”这个词儿大有道理,“邮票税”啊!现在收藏家们收藏的多是这种),更比如把它当钞票用(国民党时期的解放区,大概因为不愿意用“伪钞”,就大量采用以印花税票代替钞票的方式进行交易。我在一些邮票展上看到不少这种“税钞票”),更更比如还当“赎罪券”用过。
1950年初,贵州大定县(今大方县)百纳区发生了一起反革命暴动事件,被镇压后,区政府安排多名税干去做参与暴动的人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悔过自新,写“认罪悔过书”。但是光写这个还不行,税务干部还要让这些人买印花税票贴上去,这才算正式生效,政府就既往不咎了。也就是说,印花税票在这里的作用和中世纪天主教给教徒卖的“赎罪券”类似,令人惊异。为啥印花税票会有这么广泛的用途?无他,只因为它和邮票、钞票一样,同属国家发行的“有价票证”。
而如今,印花税票的收藏又开始盛极一时了,甚至在国际交往中,印花税票的藏品还作为国家领导人赠送给国际友人的礼物呢。这种收藏很有意义,印花税票不仅外表精美,而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折射出时代的政治、经济、税收制度状况和社会演进,反映出特定时期的历史事件,有着特殊的历史文化教育意义。
比如有一张民国五年的山西卖身契,是丈夫卖妻子的,上面贴有4角钱的印花税票。这说明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低劣程度,也说明了社会经济民不聊生的境况——谁会没事卖自己的媳妇玩?而4角钱的印花税票,说明了当时的税政还是很牛的,真正做到“应收尽收”了,可是,卖媳妇也得纳税,民国政府是多么的不恤民生,不就赤裸裸地展露出来了吗?这样的政府不倒台,天理难容!
真实的历史是无价的,作为历史证据的税票藏品,也应是无价的。
9月28日,湖北省税务学会《智能制造税收政策研究》课题研讨会在武汉市国税局召开,省局和省税务学会领导出席会议。武汉市国税局的课题《税收促进智能制造发展的对策研究——基于武汉市智能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被评为一等奖。 (图:程敏强/文:晓杨)